2022年总目录
2022-03-24
卷首语
直面挑战 返本开新
唐绪军(第1期)
“理论旅行”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单 波(第2期)
“算计”与计算:舆论传播的另一种诠释
林如鹏(第3期)
新闻传播学:从焦虑到蝶变
张毓强(第4期)
走向“新人文”
唐海江(第5期)
推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韦 路(第6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构成
朱清河 宋 佳(第2期)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华商报》对新中国新闻政策的探索
赵建国(第2期)
习近平国际传播观的科学内涵、核心内容与时代特征
周宇豪 刘 宁(第6期)
新闻传播学
冲突与融合:从媒介帝国主义到“新媒介帝国主义”
熊澄宇 郑 玄(第1期)
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基于中英文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分析
徐开彬 叶春丽(第1期)
网络链接名誉侵权的法律治理研究——兼论对《民法典》第1025条第二项的理解与适用
杨 秀 刘 燕(第2期)
网帖标题长度对点读和转发的影响——基于选择螺旋和适效信息理论的分析
赵心树 叶济舟 孙淑欣 甄颖彤 张振宇(第3期)
突发事件中公益社群的演化逻辑——基于“雷火志愿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喻发胜 张诗瑶(第3期)
元宇宙时代:人的角色升维与版图扩张
喻国明 姜桐桐(第4期)
新媒体表达中的框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理论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探索
晏齐宏 蒋欣兰(第4期)
听觉文化回归背景下移动音频的内容与功能建构
翟红蕾 谢晓枫 陈一凡(第4期)
数字华流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
史安斌 朱泓宇(第5期)
疫情背景下国际主流英文媒体“一带一路”热门报道框架——基于大数据的扎根研究
钟 新 金圣钧(第5期)
传染病议题风险感知的三重动因
马 超(第6期)
聚集·分层·耦合:网络直播社群的建构——以冯提莫粉丝群为个案
刘 琼 黄世威(第6期)
媒介化社会
计算机中介传播视野下网络视频直播的技术可供性分析
刘 锐(第1期)
日本青少年的短视频自我呈现特征和文化因素分析——以抖音日文版Tik Tok为例
王朝阳 吴 可(第1期)
基于“消费文化”视角的社交媒体“小众退潮者”研究
唐嘉仪(第1期)
具身交互叙事:智能时代叙事形态的一种体验性阐释
郭子淳(第2期)
青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文化实践——基于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的观察
刘蒙之 张锐君(第2期)
当代社会女青年“理想美内化”的中介效应
吴 弦(第3期)
使用社交电商类APP对于青年女性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吴 玥 刘艺萱 孙源南(第3期)
土味视频生产消费中的情感结构与趣味区隔
刘懿璇 何建平(第3期)
从媒介按摩到情感修复:抗疫Vlog的生产实践逻辑
罗坤瑾 陈丹妮(第4期)
在线健康社区意见领袖内容传播力的影响因素——以丁香园“丁香达人”帖子为中心
聂静虹 常力轩(第4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武汉青年风险感知的“愤怒效应”——基于社交媒体使用的交互作用的考察
李思思 钟 瑛(第4期)
数字劳工的主体性及其发展走向——基于品牌带货主播异化劳动的研究
戴颖洁 吕梓剑(第5期)
社交媒体超载对健康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李 凯 谢 悦 何慧梅(第5期)
二次创作类短视频侵权之二维视角及应对措施
陈丽丹(第6期)
联结、驯化与社会应许:农村老人短视频使用与社会融入研究
晏 青 李宁馨(第6期)
媒介化视野下短视频的概念想象、逻辑延伸与价值审视
朱 天 齐向楠(第6期)
广告与媒介经济
中国社交媒体广告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林升栋 陈 瑞 宣长春 程 红(第1期)
中国传媒上市集团竞争力集成评价研究
谢 媛 李本乾(第1期)
从媒体到身体:人工智能时代广告传播的具身性逻辑
邬盛根 刘 畅(第2期)
微博评论语境下的女性主义广告效果研究
曾秀芹 何 梦 柳 莹(第3期)
公益广告的排他属性与广告的公益传播
杨效宏(第4期)
中国近代广告伦理研究的知识图景:媒介镜像与主题脉络
苏士梅(第4期)
区域广告产业数字创新能力评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李 娜(第5期)
数字营销时代重访“镜众”概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陈素白 张晓旭(第6期)
网游直播间用户打赏行为的影响因素
高红阳 闫心池(第6期)
传播与文化
微治理:城市社区营造中的社交媒体实践——一项媒介人类学研究
吴义东(第1期)
后疫情时代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重塑
彭雷霆 曾嘉怡(第1期)
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及其再生产
郑素侠(第2期)
《人民日报》小康社会报道内容分析(1980—2020)
周金连 王静君 赵晓营 冉 桢 钟智锦(第2期)
虚拟偶像的文化赋能及其文化想象
解迎春(第2期)
互动与满足:B站ACG亚文化群体认同风格与行为动因分析
陈峻俊 符家宁 汪凌宇(第2期)
计算传播研究的起源、演进与展望——基于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2006—2020)
佘世红 杨锦玲(第3期)
网络“抽象话”的话语分析及文化反思
汪振军 陈 梦(第3期)
文化旅行类纪实片的跨域旅行叙事研究——以《锵锵行天下》和《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为例
司景新(第3期)
价值·互动·网络:城市品牌国际传播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姚 曦 郭晓譞 贾 煜(第4期)
网络游记中的旅行体验与城市记忆——以深圳的城市旅行者为例
吴世文 房雯璐 贺一飞 肖劲草(第4期)
微信使用中的孤独感研究——基于多重中介比较模型的视角
杨逐原 郝春梅(第5期)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三重维度
燕道成 刘世博(第5期)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男性再现与身份认同——基于电视剧《三十而已》的性别话语考察
刘 娜 丁艺璇(第5期)
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刘金波(第6期)
内部融合与国际交往:中国跨文化城市建设路径与评估指标建构
张春雨 肖 珺(第6期)
跨文化传播
中国对外文化形象:“西圈”指标、“出圈”壁垒与“破圈”机制
王 敏 李 雨(第2期)
跨文化传播效率提升的顺应策略研究——以在法中资企业的中法员工为例
王 战 邓 芸(第5期)
新闻传播史
《教育杂志》性教育传播的现代转向及启蒙意义
陈 雪 夏 琼(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