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以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应用为例

2022-03-24朱旺生程涌泉陈乃富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霍山农科石斛

朱旺生,程涌泉,王 洁,戴 军,陈乃富

(1.皖西学院 环境与旅游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市场对不同行业产品的精细化要求日益提高,对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产品生产也对生产者的专业分工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1,2]。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地方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主动服务于地方农业行业和涉农产业结构转型,面向产业化培养合格的生产者和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农科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3-5]。

1 产教融合与地方院校农科人才培养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化链条反馈到高校人才培养环节,要求地方院校必须紧密围绕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为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应积极围绕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接产业链中的相关农业行业岗位职业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为本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农科人才[6]。

1.1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启了分类发展的模式。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院校的设置分类上,教育部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职业技能型、应用型和研究型。地方院校在分类上被定位为应用型大学。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院校要积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在此背景下,要求地方院校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把从过去培养研究型人才向培养面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围绕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地方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7-9]。

1.2 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产生最初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关。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产教深度合作”这一术语。此后,这一术语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目前,学术界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共识。“产”主要指“产业”,“教”主要指“教育”,“产教融合”主要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具体到社会生产和高校教学中,主要涉及企业与学校对接、产业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对接等方面的内容。2017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产教融合的目标主要是要形成高校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互动协调的良好发展格局,要完善、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解决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7, 8]。因此,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理解,产教融合其实就是要求实现应用型大学办学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整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地方院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区域产业链服务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有效解决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间存在的显著脱节问题。

1.3 产教融合与地方院校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是地方院校转型升级成应用型大学的有效途径。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如何主动融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问题,这均与产教融合密切相关。地方院校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能够真正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能够真正贯彻办学目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创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基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再局限于传统农科产业链,要面向地方新兴涉农产业链,拓展就业机会和岗位,探索基于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产教融合新思路,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农科人才[10,11]。

2 目前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更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具有良好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农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4]。但是,由于受历史观念、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明显不足[12]。

2.1 实践课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关系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现有农科专业实践课教学内容设置多局限于对理论知识和原理的验证,多局限于对操作技能的训练。课程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课教学项目设置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训练。学生学习总体上是一个验证式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启发式学习的过程,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2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问题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也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方向和就业机会。当前,地方院校农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选题多局限于传统农业行业或产业,与区域新兴涉农行业或产业相联系的选题少;二是选题多集中于理论性研究,面向产业生产实践研究的选题少;三是选题大而空,不能针对性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四是选题多由地方院校教师出题,没有企业教师参与,不能针对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综合来说,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未能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不能有效培养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农科人才。

2.3 体验式教学基地缺乏的问题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平台。地方院校在长期的建校发展的历程中,都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或多或少建有校内实验室、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中心等。但还存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面向区域产业、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产教融合基地。因此,在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大多不能使学生真实深入到职业环境中去“做中学”或“边做边学”,学生不能获得现场认知感和职业经验,不能体验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的融合,不能迅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能力[5]。

2.4 双能型教师缺乏的问题

双能型教师一方面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须具备一定的行业眼光,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还能对学生进行职业工作上的指导。他们能深刻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学生进入社会后对工作的选择。然而,地方院校农科专业教师大多长期在校内教学,没有在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缺乏对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不能有效掌握区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相关农业行业技术难题和需求,也不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后在职业工作上提供有效指导。双能型教师缺乏,不能满足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3 产教融合基地在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产教融合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自“安吉共识(2018年)”“北大仓行动(2019年)”和“北京指南(2019年)奏响新农科“三部曲”以来,探索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的校企共建共管产教融合基地,已成为当前地方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农科人才的重要使命[6,13]。依托产教融合基地,提高地方行业企业参与地方院校办学程度,深化校企产教融合,对推进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基于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实践课教学改革,加强农科专业实践课与区域产业链中农业或涉农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对接,科学设置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课教学项目内容,一方面能使学生从行业一线去了解区域产业发展概况和前景,了解自己的专业所对应产业链中的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行业职业标准的理解,正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制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

3.2 基于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改革的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

产教融合基地可为地方院校农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供试验平台。结合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中涉农岗位群对农科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推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改革,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能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表现在:一是围绕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遴选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培养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二是能够为学生参与区域行业企业真实项目研究提供机会,在产业氛围和企业工作环境中进行毕业设计,培养职业素养,使他们具备毕业后即可无缝对接区域产业链中对应岗位的能力,充分认识到在本地就业的优势,愿意主动留下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3.3 基于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学生多重身份体验方面

以产教融合基地为平台,加强地方院校农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对接,能促进地方院校在农科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上聚焦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从专业办学定位、教学软硬件提升、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推进专业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能为农科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体验式教研平台,能使学生在教研活动中体验多重身份。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体验学习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联系生产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边学边做”;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体验探索者和验证者双重身份,在生产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解决问题的效果。

3.4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双能型教师培养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

以产教融合基地为平台,加强地方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对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安排农科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能够有效提升地方院校农科专业教师专业素质,丰富教师行业经验,培养双能型教师。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后,能够瞄准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等方面可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部署,能够深入推进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4 依托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探究

4.1 霍山石斛产业概况

霍山石斛(Dendrobiumhuoshanense)是一种主产于皖西地区霍山县及邻近地区的兰科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道地中药材。2001年后,皖西学院与相关单位建立的霍山石斛快繁及栽培技术体系,为霍山石斛规模化栽培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10月,为促进霍山石斛产业化发展,霍山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霍山石斛产业发展的意见》,有效调动、刺激了霍山石斛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投资霍山石斛的企业日益增多,产业规模日渐壮大。截至2020年,霍山石斛种植面积达11000亩,从事霍山石斛产业链相关环节产品生产的企业有200多家,包括中国中药、天下泽雨等行业龙头公司,建成规范化霍山石斛栽培基地和霍山石斛产业园近1000 hm2,产业总值超百亿元[14-16]。

4.2 依托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霍山石斛产业链各环节(包括种植地规划、设施大棚种植、林下栽培、产品生产、药效实验等)与园林、园艺、林学和动物科学等农科专业密切相关,其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地方院校农科专业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快速增加的霍山石斛规范化栽培基地、产业园及相关产业设施平台是连接地方产业和技术型人才的载体,是较为理想的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产教融合基地。作为地处霍山石斛产业集聚地的地方院校,皖西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依托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农科及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农科人才,有效解决地方院校人才供给侧与区域产业需求侧结构性失衡问题。

4.2.1 校企产教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8]。针对区域霍山石斛产业经济发展对农科人才的需求,以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产业、创新和人才”等多维度的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的产教合作体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多基地布局”的农科实践教学新模式。努力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新方法、新形式和新内容,实施“企业与学校、产业与专业、职业标准与课程、教与学”协同发展的农科专业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大力提升地方院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4.2.2 问题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导向、任务引领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能够有效搭建实践教学与行业产业交流的平台[17]。在皖西学院农科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中,针对霍山石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农业行业的共性问题,校企可联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实践课教学内容体系,科学设置一些综合性、应用性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具有直接解决产业和行业生产一线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问题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主线,构建起一个融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实践课教学新模式。

4.2.3 围绕产业布局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6, 1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影响学生求职机会,关系到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目前,对皖西学院农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而言,其选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二是来自指导教师自拟题目;三是来自学生研究性学习、大创项目或A、B类赛事。这些选题大多与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脱节,与区域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行业就业机会脱节。围绕霍山石斛产业发展及产业链各环节岗位对农科人才的需求,推动农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改革,由企校指导教师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谋划直接面向行业生产一线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培养毕业即就业、离校就上岗的订单型人才。

4.2.4 体验式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并举的人才培养

体验式教学摈弃传统的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参与案例和讨论,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认真思考[18,19]。通过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能使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达到体验式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产实践中的切身体会进行思考,总结经验,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现思想教育入耳、入脑和入心,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20]。依托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传播霍山石斛产业发展的历史,厚植区域产业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地方,萌发为地方服务的思想,培养留得住、主动服务地方的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

4.2.5 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教融合基地不但可以作为开展实践课教学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平台。学生通过产教融合基地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6,7]。以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为平台,鼓励学生围绕产业发展中的相关行业技术需求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农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区域新兴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行业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将理论知识成功转化成现实的科学验证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2.6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的双能型师资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和丰富行业经历”的双能型教师。双能型教师能够对地方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师资方面的智力支持[21]。然而,目前地方院校农科专业比较欠缺的师资类型就是双能型教师。大部分农科专业教师在直接与企业对接、实践活动设计安排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组织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仍有所欠缺。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不但可以为地方院校学生实践和就业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以为地方院校双能型师资培养提供契机。通过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地方院校农科专业教师参与到区域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工作中,开展调研活动,能够深入了解农业行业存在的相关技术难题和需求。针对这些来自产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农科专业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构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上述调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能够为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5 结语

产教融合对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产教融合要求将区域产业建设与地方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实现高度的整合与有机对接,这也为地方院校推进农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依托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能有效提升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霍山石斛行业和产业链中相关涉农岗位群对农科人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参与就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深入推进校企产教融合,加快区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霍山农科石斛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飞鼠与石斛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35 种石斛兰观赏价值评价
柱前衍生化HPLC同时测定霍山石斛中13种游离氨基酸含量
霍山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及活性菌株的鉴定
霍山石斛Stagonosporopsis oculihominis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