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的困境

2022-03-24马德益

关键词:场域话语权客体

马德益,杜 颖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南岸400074

引言

去中心化最初是一个自然生态学概念,其要义是一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从互联网视角来看,去中心化与互联网的固有属性不谋而合,形成网络社会去中心化的发展态势。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网络社会去中心化现象愈演愈烈,成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网络思政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毫无疑问,网络社会去中心化必然是影响网络社会话语权的重要因素,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又是网络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方面,因而网络社会去中心化显然会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构建造成诸多挑战,导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面临去中心化困境。分析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应对策略,是新时代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前提。

1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具体表现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是指在网络空间话语语境中,话语主体通过话语媒介传播话语内容,从而教育、引导和塑造话语客体。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逐渐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转变,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开放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场域和环境。但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日益凸现,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话语表达、话语传播和话语权威等核心环节和构成要素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去中心化的现实困境。

1.1 话语表达权利泛化,话语中心被不断消解

中心化是传统媒体的主要表征。所谓中心化是指以某一主体为中心,其他主体为节点,节点围绕中心,中心决定节点的信息走向,是由分散向集中的动态过程。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使得每一节点都变得分散独立,不再依赖某一特定中心,众多节点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构建了一个复杂、多维、立体的网络结构,实现了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根本性转变。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言的“一种‘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新权力结构”[2]。当然,去中心化并非不要中心,而是意味着话语传播环境中的中心多元化。互联网的发展让受众突破了技术门槛和话语表达成本的限制,能够更大限度地充分享受话语表达的权利。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客体在传播过程中从普通受众这一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网络社会中信息的主动生产者和传播者,传统话语主客体之间机械僵化的界限被打破,从而导致话语主客体逐渐变成了相对动态的组合。媒介权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表达模式,赋予了传统的话语客体更加自由的表达权利,构成了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新格局。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客体的话语互动和话语博弈过程中,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不再是一种声音,国家、社会和个体的话语角色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特征和要求;话语信息传播不再是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多元交互的非线性传播模式,打破了话语主客体之间交往的阻隔,话语思想、内容和观点的碰撞更加直接;个体话语表达的内生动力更加突出,传统的话语权力中心结构被持续消解。这就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主体由寡变众,话语客体反客为主,话语内容由简入繁,话语表达由一变多。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大众影响力的网络自媒体、网红等新兴话语主体层出不穷,导致许多滥用话语表达权利的不良现象。如网络个人用户通过新浪微博对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院士进行辱骂,个别用户在全国人民深切哀悼送别袁隆平院士之际发表侮辱言论,更有别有用心者歪曲誓死捍卫国土的戍边英雄等。总之,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体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导致话语表达权利泛化和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中心不断消解,成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现实困境的重要表现。

1.2 话语传播实效不佳,话语体系被逐渐解构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客体对于网络环境中的话语内容同样具有自主选择、接收的权利,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偏好等相同的话语客体互相吸引聚集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圈层,构成这一群体圈层模式的话语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粘附性和聚合力。这种群体圈层模式具有相同的喜好或固定偏好,一方面增进了群体内部的紧密交流、互动与联系,另一方面又将相斥性的话语内容隔离在群体圈层之外,导致特定圈层内的群体可能会过滤掉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内容。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中真正的话语主体无法完全把握受众客体所真正关心关注的话语内容,意味着网络思政教育的客体无法与主流话语产生交流沟通,实现同频共振,导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力度大打折扣、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要依托的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渠道,话语主体中心是党和国家的宣传机构,话语表达的内容多为规范的、统一的、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宏大叙事,话语表达方式相对较为固定、成熟和规范。面对互联网去中心化传播环境的严峻挑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客体不再固化,话语主体信息多元、话语内容纷繁多样、话语方式层出不穷,话语客体的价值认同很难达成共识。这就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话语边界,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话语体系,加大了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难度,导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在悄无声息中被逐渐解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在不知不觉中被持续分解。

1.3 话语主导能量式微,话语权威被逐渐削弱

实现话语主导和形成话语权威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环节和核心要素,是衡量话语实效的重要指标。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开放性、数据性特征为各类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条件和平台,代表着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在网络环境中竞相涌现、争相传播。为了全力争抢注意力资源,传统与现代的话语博弈、国内与国外的话语交锋、焦点与热点问题的话语对垒等呈现尖锐化、白热化趋势。例如,美国利用新冠病毒溯源这一话题反复污名化中国,博取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美国、欧盟蓄意炮制新疆、西藏等地人权话题攻击污蔑中国等。这种国家之间的话语博弈在网络社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网络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重要阵地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而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导能量的强弱是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中心,在传播过程中新的话语中心会不断形成。当新的话语中心与网络思政教育原有的话语主体产生分歧时,新话语中心和主导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主体将会产生话语竞争。若新的话语中心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无法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势必会分解话语主导权和影响话语权威性。在话语博弈过程中,虽然传统话语主体尽可能地发挥了自身的价值担当,但在话语客体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均会产生变化,由此就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网络失信、网络谣言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这种情况将会对主流的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内容进行解构,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导权发起挑战,导致话语主导能量式微,持续不断地削弱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威。

2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形成原因

围绕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的现实困境,紧扣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技术等重要因素,剖析造成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破解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2.1 话语主体的权威性亟待提升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体是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输出者,其构成并非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多元的、协作的,具体包括从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专职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理论宣传者、网络评论员和媒体人等。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体的权威性代表着其是否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话语主体权威性的强弱是影响话语传播力和话语主导实效的重要因素。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鲜明的个性特征、高超的表达技巧、过硬的斗争本领、广泛的国际视野等均是话语主体具有权威性的内在要求;敢于发声、勇于发声、善于发声、发声有理、发声有据、发声有效是话语主体具有影响力的外在表征,正所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实效不佳和话语主导能量式微等现实困境正是由于话语主体的权威性不够和影响力不强。同时,网络社会话语主客体之间的绝对界限被打破,话语客体拥有了话语表达的权利和资格,话语客体的主动性增强,逐渐向话语主体转变。因此,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主体外延扩大,导致话语主体的权威性亟待提升,这成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重要原因。

2.2 话语客体的针对性稍显薄弱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客体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的接收者、信任者和吸收者。话语客体不再是话语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还扮演着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信息的主动筛选者、话语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话语环境的积极创设者等话语角色,拥有更多话语表达权,成为直接影响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重要因素。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让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的激烈博弈成为必然,在博弈过程中,立足于话语客体的角度,判断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主体是否具有话语权的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话语客体对话语内容的认可、信任和接受程度。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对网络客体的针对性,突破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兴趣偏好和不同价值取向的话语客体的圈层化现象。当前,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话语传播相对宏观和笼统,细分话语客体不够深入到位,话语内容的针对性不够突出,造成话语传播效果不佳,话语客体的认知共鸣、情感共振和价值共识无法形成。

2.3 话语内容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环节。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其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鲜活性和大众性等方面。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主要涉及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具体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当前,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话语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晦涩难懂,过于强调学术性和理论性;不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话语体系陈旧封闭,不能及时有效凝聚社会共识等,从而直接导致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不足。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泛娱乐化、媚俗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内容渗入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中,这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吸引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通俗易懂的话语内容体系是突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

2.4 话语方式的多元化有待拓展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客体之间的重要联结中介,是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合理的话语方式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使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客体之间的表达、互动、沟通和交流更加鲜活,而且使话语传播表达方式更有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目前,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方式仍存在单向直接灌输、抽象空洞转述和呆板单一直给等问题。具体而言,话语方式未能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互动体验、抒情叙事和情景交融等话语方式应用不够广泛,话语传播精准对接的渠道不够多元,话语传播实际的表达效果不够明显,具有距离感、疏离感的“庙堂之音”总体上缺乏渲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严肃呆板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多元立体、形式各异和内在统一的话语传播、表达方式体系构建相对滞后。网络思政话语方式的种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可避免地造成话语客体的视听疲劳或逆反心理,不可逆转地削弱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直接影响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导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实效不佳和话语主导能量式微的现实困境。顺应网络社会各类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围绕话语方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协调性和一致性等特征,构建多种话语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内在统一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是当前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面临的紧迫现实问题。

2.5 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持续增强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现象的出现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和重要条件,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构建离不开网络技术这一物质基础的支撑保障。在新时代,网络技术代际升级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话语传播环境突破时空限制,这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平台、阵地和载体的新建和扩建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极大便捷性。微博、微信、QQ、知乎、豆瓣、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成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媒介。这既打破了原来主要由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媒介传播渠道构成的话语体系,又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通过重点掌控主流媒介就牢牢掌握了话语主导权的惯例,话语客体接收的话语信息更加广泛、观点更加多样、价值取向更加多元。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稀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和话语内容的原有场域,另一方面又充盈了现代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和话语内容的现有结构。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话语传播路径与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时空边界和领域范围,营造了动态开放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结构、场域和环境,增加了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构建难度,导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面临话语表达权利持续泛化、话语中心不断消解、话语传播实效不佳、原有话语体系被解构等去中心化困境。

3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应对策略

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应对策略,基础在于坚持一元指导思想、秉持多元协同理念,重点在于畅通话语传播渠道、聚焦话语客体特性,核心在于拓展话语表达方式、强化话语综合治理,关键在于敢于直面话语斗争、营造良性话语场域。唯有如此,才能全力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持续稳固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3.1 坚持一元指导思想,秉持多元协同理念

树立科学的理念是应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前提,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树立科学理念的基础。去中心化不等于不需要中心,也不等于没有中心,去中心化仅仅只是传播环境变化过程的前奏,多中心化才是传播环境变化的终点。多中心化伴随着新的话语中心的形成,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而且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事关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向、事关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权、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无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充分肯定。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5],基于此,为应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表现出的话语表达权利泛化、话语中心被消解的现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树立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目标、任务、原则和路径等重要问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全过程,确保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权,确保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过程中,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多元协同效应,充分整合挖掘各环节、各要素的系统效能,以最大程度应对和化解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的消极影响。换言之,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多中心化现象,理性处理各中心节点之间的关系是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顺势而为,营造网络思政教育多中心协同的话语大格局,将一个个松散的中心节点变成协同的接力棒和加油站,从而形成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互联互通的传播网络系统,切实推进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构建。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促进网络思政教育原有话语主体、新中心话语主体和其他零散个体话语主体的多元协作、同频共振,促进话语主体形成合力,形成层层递进的有效发声;又要重视发挥诸如网络意见领袖等话语主体的引领作用,网络意见领袖要带领网络追随者敢于发声,善于发声[7],以切实塑造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同时,还要促进网络思政教育传统话语方式和现代话语方式的有机统一,实现话语方式多元联动、互扬优势和协同发力,形成多维立体、优质高效的话语传播方式体系,摆脱话语方式单一、话语传播滞阻的困境。此外,更要注意推进网络思政教育主流话语内容和非主流话语内容、传统话语内容和现代话语内容、西方话语内容和东方话语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全面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丰富性。

3.2 畅通话语传播渠道,聚焦话语客体特性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导致传统的话语传播模式被解构重组,由此形成的多元话语传播渠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畅通话语传播渠道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环节,是化挑战为机遇的关键一招。一方面,要打破话语传播圈层壁垒。话语客体圈层化意味着众多具有共性的话语客体筑成了形式各异、表现不一和相对独立的话语传播壁垒,话语主体唯有通过主动渗入话语客体圈层内部,准确了解互联网中各社群组织的共性与个性,精准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突破点,全力营造互动交流的条件与机会,力争取得话语平等、组建话语同盟、达成话语共识,进而打破话语传播圈层壁垒,最终拓展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形成和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8]。另一方面,要立体联通衔接传播渠道。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从表面上看丰富完善了话语传播渠道,而在实践中多元话语极易出现传播渠道的封闭、阻塞和内耗等现象。为最大程度避免这一问题,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构建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整合报、台、网、微、端、屏全媒体资源,形成网上与网下、固定与移动、平面与立体、理论与现实、大事与小事、国内与国外的联动[9],促进特点各异、效力不一的话语传播渠道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最终形成合力,全面构建互联互通、立体衔接和多元有效的话语传播体系。

话语客体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关键,事关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最终成效,由此,聚焦话语客体的特性成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方面,应精准对接话语客体。受不同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而构成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客体,其话语价值取向明显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话语客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因而,梳理把握话语客体的鲜明特性,精准对接各类话语客体,成为切实提升话语传播实效的必然要求。针对各类话语客体,应充分协调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数据分析对话语客体展开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和多类别的了解,选取话语客体最易接受、最应了解的话语内容,实现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的精准传播。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话语客体。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客体构成复杂多样、特点各异、需求多元,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当前,由于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导致话语表达门槛和成本降低,网络话语内容信息纷繁多样、鱼龙混杂,在话语客体的多元需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因素和消极倾向。因此,对于话语客体的负面需求、消极影响和潜在隐患等要重点把握、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和逐一瓦解,不能放任不管,任其滋长蔓延。此外,针对网络社会中海量的话语信息,迫切需要向话语客体传播正确的话语评价和话语判断标准,引导话语客体提升辨别正确话语信息的能力,进而适时调整话语客体的内在话语需求和价值取向,提高话语传播实效。

3.3 拓展话语表达方式,强化话语综合治理

话语表达方式作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话语主体进行话语传播的联结通道,是突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关键内容和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话语表达方式的核心要求是既要彰显话语内容发人深省的科学性,又要保证话语主体表达内在意愿的真实性,还要增强对话语客体传播的针对性,全力打破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方式单一诠释、单向灌输、刻板表述和被动接受等现状。习近平指出:“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阐释清楚,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10]拓展话语表达方式,一方面,要大力促进话语表达方式多元化。当前,面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导能量式微、话语权威被削弱等去中心化困境,要充分整合互联网技术资源与条件,注重综合运用语言、图像、音乐等形式,促进体验式、互动式、叙事式、描述式等话语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构建整体协同、创新发展的话语表达方式体系,让经得起推敲、受得住检验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达到增信释疑、凝神聚气、坚定信念和塑形铸魂的网络思政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塑造话语表达方式特色。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塑造话语表达的鲜明特色。正如习近平所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关键在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1]。为应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塑造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鲜明特色,应彰显话语表达方式的民族性,顺应现代新兴话语发展动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有机结合,传达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和树立中国形象,形成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表达方式;凸显话语表达方式的符号性,充分挖掘发挥中华民族特有的仪式符号、汉字符号、图腾符号、饮食符号、器物符号、服饰符号和音乐符号等所涵盖的话语表达功能,打造符合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特点与实际的中国特色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符号体系;彰显话语表达方式的技术性,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自由、实时、开放和共享等特性,塑造精准对接、实时动态、协调开放、共建共享和特色鲜明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综合治理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应有之义,是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和长效支撑,是应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整合性策略。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突破去中心化困境的重要策略就是要强化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综合治理,形成协同发力、齐抓共管和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一方面,要创新话语治理理念。创新话语治理理念是强化话语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紧紧围绕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客体的需求、智慧和力量强化综合治理;树立系统治理理念,鉴于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树立系统治理理念就是要统筹整合话语主体、客体、内容、方式、传播等内部要素和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的系统效应;树立协同治理理念,针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构成要素多元、影响因素复杂和发展良莠不齐的情况,树立协同治理理念就是凸显治理的协同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切实挖掘话语综合治理的最佳协同效应,构建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共建共治和有机统一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协同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要创新话语治理制度。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治理制度化是强化话语治理的长效机制和根本保障。推进话语治理制度化,应加强话语治理的顶层设计,围绕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综合治理的关键问题、现实困境和重要环节等,推进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综合治理制度创新,制定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治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推进话语综合治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话语综合治理机制,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综合治理机制是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重要基础,围绕话语综合治理的内在要求、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和重要条件,构建话语运行、监管、评价和反馈等一系列话语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打造一个有条不紊、精准衔接、权责清晰和协同发力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模式。

3.4 敢于直面话语斗争,营造良性话语场域

意识形态问题是关系到的“扛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是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会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2],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3]。敢于直面话语斗争是应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和稳固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必然要求,需要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5]。一方面,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争夺中,应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磨炼斗争意志,坚定斗争信念,增长胆魄才干,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四个自信”;在争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激烈复杂斗争中,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敢于平视世界、敢于正面对垒交锋。另一方面,要讲究斗争方法。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进行伟大斗争要注重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在斗争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斗争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坚持话语斗争原则,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斗争过程中,应善于争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和主导权,不争则已、争则必胜,主动做到自律节制,力争达到有理有利有节,彰显大国风范;要积极把握话语斗争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体、内容、方式和客体等之间错综复杂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进行话语斗争。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意识形态斗争这个无硝烟的重要战场,正确把握国际关系,在话语斗争过程中把握话语主客体之间的立场矛盾、话语内容的真假矛盾、话语方式的表现矛盾和双方国家利益的差异矛盾,增强话语斗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此,要把握话语斗争时机。习近平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14]。这就要求话语主体需准确把握话语时机,增强忧患意识和政治敏锐性,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直面各种误解、质疑和诬蔑,敢于及时发声回应,适时披露事实真相,牢牢掌控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导权。

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社会场域可以描述成为一种由各种社会地位所构成的多维度的空间[15]。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场域是按照自身逻辑和发展规律构成话语关系的网络社会空间,是由话语主体、客体、内容、方式、技术和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冲突博弈、互动通融的复杂话语场域,对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进程和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构建良性话语场域是破解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困境的关键环节。当前,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场域中呈现出话语场域规则模糊、内容碎片繁琐、传播开放交互、资本利益冲突以及主客体立场相悖等困境。为达到构建良性话语场域的目的,应系统整合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各要素及相互关系,一方面,应重建话语场域规则。话语场域规则是由一系列传统习俗、文化风气、舆论环境等隐性规则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显性规则构成,平等、包容和多元的话语场域规则是构建良性话语场域的根本遵循和基本要求。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场域的原有规则体系,为应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场域规则的紊乱和缺失,需引导建立话语场域隐性规则和话语场域显性规则,界定场域参与方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和规范,重构公开平等、互动交往的场域关系,打造平等、包容和多元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场域。另一方面,应重构话语场域语境。话语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语境。要把握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语境的新特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改善语言性话语语境,围绕话语主题遣词造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新兴网络话语表达,以语词、语法和符号等为载体,通过符号、话语和文字等方式营造话语语境,改善语言性话语语境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境况;改进非语言性话语语境,发挥非语言性话语语境的解释补充和立体形象的功能,确保话语表达准确到位。“时代是话语永远的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体现出时代的特质”[16]。因此,当前应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依托互联网双向互动和实时快捷等特征,综合运用话语氛围、肢体语言、表情语调和情境环境等改进非语言性话语语境,塑造平等、包容和多元的良性话语场域。

4 结语

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既是当前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的关键环节,又是切实推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伴随着网络社会去中心化愈演愈烈的持续冲击和现实挑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成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必然面对的客观事实和实践需求。立足于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话语表达、话语方式、话语权力、话语权威、话语场域和话语符号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本研究着重从学理层面系统分析了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的时代背景、具体困境、主要原因和应对策略。这种初步探索既从观念层面为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的本质内涵、主要特征、发展动态和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又从实践层面为破解应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去中心的消极影响、负面因素、现实困难和多重阻力提供了理性借鉴。

猜你喜欢

场域话语权客体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