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运势论略

2022-03-24于学强宋黎明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时代发展

于学强,宋黎明

1.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2.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海淀100088

引言

势,字形为“执力”,意为外显且不可阻遏的力量,可理解为一种必然性;运势,即运行之势或运用之势,意为事物发展的运行态势及对此运行态势的把握和运用。任何政治力量的成长、发展和壮大,只能顺势而不能逆势。中国共产党是幸运的,但正如幸运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一样,中国共产党所行之运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其精心准备、审时度势。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百年进程,就是其立足不同时代审势、识势、谋势、造势、用势的过程,按照历史发展逻辑,大致经由因势而生、据势而成、借势而为、顺势而兴、应势而强、乘势而上六大阶段,最终实现了自身发展、国家强大与人民幸福。

1 中国共产党因势而生

任何势都具有时代性,都是时代之势。近代以来,基于制度比较的优劣,东方失势、西方得势。但按事物发展之规律,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人类社会亦如此,“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1]。社会变化尤其是社会革命就是对既有格局的调整,都是社会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的历史必然。诚如列宁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2]。任何政治力量的孕育生成,都需要顺应格局调整和社会革命的发展大势,共产党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的生成就是顺应调整之势。

1.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由中国之势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统一的文明古国,但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开始了求生存、求发展、求复兴的漫长探索,但这种探索过程因制度的惯性变得非常艰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太平天国起义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每次斗争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社会发展,但都没有彻底地改变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形态。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中国日益沦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压迫愈重,反抗愈坚决。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更加剧了中华民族求复兴的探索之势。先进的中国人求索的脚步没有因为困难和挑战而停歇,而每一次探索碰壁后的反思本身都可能是探索思路的转变、探索方式的转化、探索模式的转型,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跃升和路径的创新。在旧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为遭受罹难的中国人民求得更为美好的前景和出路,历史的反证法却为新的社会阶级——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可能,时代要求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和呼唤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这便是中国之势。

1.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由世界之势

沙皇俄国的文明历史虽不长,但在近代其封建性、军事性与专制性的特征却与当时的中国别无二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基于其制度的落后已经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列宁充分运用这一特点与民众在专制压迫之下的求生之欲,成功助燃和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十月革命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胜利说,结合时代与国情开启了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之路,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飞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剥削社会并尝试建设美好的社会形态,远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它犹如专制社会漫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让遭受苦难的民众看到了光明与希望。此后,广大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殖民地民众,便纷纷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走上了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而推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征程,这便是世界之势。诚如毛泽东所言,“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3]667。

自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始入中国,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思想引领地位的确立,终使中国发展寻得其思想引领的力量。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则又使这一思想力量获得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阶级存在与聚合主体。虽然这种结合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而是行进艰难、动态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不断创新,但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得益于这种结合。由此,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此中国之势和世界之势的交合而生,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生。

2 中国共产党据势而成

生与成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生即诞生,成即成长。生为成的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谈不上其成长发展。从时间向度而言,生于一定时点,虽然之前为其生的孕育准备的时间可能比较长,但成于时段,是个不间断的历史过程,贯穿某一事物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之势,既建立在诞生基础之上,也可以结合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段,从量与质两个维度,即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升予以说明。

2.1 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是据势推升党员数量的过程

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已达9600 多万,成为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政党。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党员数量的发展却相当缓慢。中共三大时“出席大会的代表30 多人,代表全国420 名党员”[4]19,中共四大时“出席大会的代表20 人,代表全国994 名党员”[4]22,直至中共五大时出现大跃升,“出席大会的代表82 人,代表全国57967 名党员”[4]32。之所以如此,在于中国共产党据势利导,积极创造和利用机会在关键节点提升党员数量。比如在国民大革命中,为了更好地推进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展了第一次合作,通过共产党员以个体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做法改造国民党,也使中国共产党自身体量以超越既往的速度获得大发展。再如在土地革命中,为了应对大革命失败后党员人数由近6 万人降至1 万多人的严峻形势,以及农村无工业与工人阶级成分的社会现实,毛泽东创造性地改变在工人中发展党员的做法,通过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并创造性地推进思想建党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大革命失败后党员发展的颓势。再比如在抗日战争中,为了驱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全民族抗战政策,再次与国民党联手合作,同时通过改换自身性质的表达方式,提出将中国共产党缔造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政党,并由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到1938 年底,党的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的党员人数从4 万多增加到50 多万”[5]。

2.2 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是据势提升党的质量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强大起来,归根结底源于其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质和其注重质量建党的特质。“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6]。不仅如此,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时刻注重保持这种先进性。建党之初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7]。后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而走上了国共合作之路,但仍然要求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注重不断提升党员质量。中国共产党注重自身质量建设的过程,是其自我革命精神的鲜明体现:从巡视制度的探索,到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设置;从战争年代惩凶治恶、除霸安良,到和平年代的打虎、灭蝇、猎狐;从思想建党到制度治党、从严治党又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政党治理现代化,等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向自身动刀的勇气和毅力。当然,中国共产党质量的提升涵盖党员质量的提升与党的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科学化两个大的方面,这一点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现得十分明显。

总之,中国共产党据势而成的过程,在于时时刻刻地审时度势,在不断增加党员数量的同时确保不断提升党的质量建设水平,以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来迎接其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困难,最终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度过困境、逆境、险境、绝境,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一穷二白到独立富强,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再到惊天动地,每一时段都充满了探索精神和奋斗精神,并通过这种精神物化,在改造、改变、改换、改善环境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成事、成功、成名。

3 中国共产党借势而为

为即作为。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8]这是对党的百年历程的概括,十分精确、精练、精到。但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何以取得这样大的业绩?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单打独斗不如借势生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不仅注重理论建设,还注重实际践行,不仅注重发展自身力量,还注重合作联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这样大的作为,除了组织建设这一强大武器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善于借势,尤其是注重发挥统一战线与人民群众的作用。

3.1 中国共产党的作为借助统战之势

统战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优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3]606。中国共产党人自中共三大起就一直重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并在百年进程中针对不同时期的时代任务,组织推动了四次大的统一战线工作,成就和推进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第一次是为了对付封建旧军阀和旧势力,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方针,与国民党开展第一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旧势力,也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第二次是为了抗击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共倡导国共联合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抗战,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一次完全胜利。第三次是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四次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集结力量推进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团结了中华儿女。新时代,各种社会群团组织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借助的力量,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2015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六年后又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进一步提高了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2 中国共产党的作为借助人民之势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中国共产党信奉人民史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在实践中认同和注重发挥人民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在百年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路线。这既是借群众之势的根据,也是借群众之势的体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工作要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而后在1944 年纪念张思德的讲话中,又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为人民服务,中共七大则将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正式写入党章。党的根本宗旨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政策主张,更是一种政治实践,是理论-政策-实践三位一体,没有理论认识的清醒,就无以转化成科学的政策,没有政治实践工作,宗旨也只是一句空话。群众路线是由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宗旨的外化与践行。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来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我们党事业有成和之所以有成的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在革命年代,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力量之源,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是人民用小船划出来的,人民江山最终是由人民群众打下来的。在和平时期,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改革的主体力量,社会的发展仍然是在建立、信任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基础上实现的。

总之,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通过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结成最广泛的联盟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开展和推进共同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主体力量和主力军,是中国共产党成就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正是借助了人民的力量和发挥了统一战线的作用,在新的征程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意志,坚持主体力量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寻求最大公约数以汇集起磅礴力量。

4 中国共产党顺势而兴

2018 年,习近平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时指出:“中国40 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0]实际上,回首改革开放之前的革命建设之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革命,成为掌握大国的执政党,同样在于其审时度势、顺势发展。尤其是面对政权性质之争和发展道路之争时,中国共产党总是站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将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自身奋斗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为民族事业的兴旺发达创造根本的社会条件,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1 中国共产党顺势建立人民政权

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政党强大起来,人民才可能在这一政党的带领下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只有成为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才可能更好地带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但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却面临再次走上专制道路的挑战:一方面“中国人民热切希望和平、民主,建设一个新的中国”[4]111,这是时代大势;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伺机调兵遣将、抢占胜利果实,试图凭借其军事力量优势策划和发动内战,同时又玩弄和平谈判伎俩。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方式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共和。当《双十协定》被国民党撕成一地碎屑时,国民党所谓和平谈判的企图也变为一地鸡毛,战争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正如问题产生就要解决问题一样,战争爆发就要应对战争,做到战即能胜。为此,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大势,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来实现人民对建立民主政权的诉求。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使人民群众更加清楚事态发展,更加支持党的领导,并始终成为解放战争中持续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使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顺利地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重任。

4.2 中国共产党顺势发展社会主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是新中国70 多年的历史发展证明的且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关于道路的选择却是十分艰难的。因为从十月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中,人民已经普遍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和客观上要求选择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到问题,并根据这种认识坚定地选择新的发展道路也需要特别审慎。“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既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层次的演进,也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选择,而是那些作为帝国主义受害者的国家和人民的另一种选择”[11]。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正确研判,识势顺势,才使得我们选择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经由革命进程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也更为成熟稳健,它通过总结历史发展进程发现新生力量,通过研判国际国内政治势力发现成长力量,迅速决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明确表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此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在积贫积弱的国家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20 世纪50~70 年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不确定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守发展方向的自信和社会主义大趋势,在曲折中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方向决定成败。没有坚定地选择建立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谈不上新中国,就回到老路上去了。这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违背其前进步伐,必然会以失败告终。更进一步讲,不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依靠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飞跃,中华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 中国共产党应势而强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是应和时代之势的过程,而应和时代之势的前提是正确判断时代主题。毫无疑问,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但主题并非始终不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应和马克思主义发展之势,新中国的诞生是应和社会主义发展之势,新中国诞生之后前30 年发展基本上又是应和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世界处于战争年代的判断之势的基础之上的。但到了20 世纪70 年代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世界开始由战争年代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又应势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5.1 中国共产党应势开启改革开放征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20 世纪70 年代作出的伟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是针对中国长期封闭发展的历史弊病,也是针对实践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是面向世界与应和世界的未来发展之势。自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以后,世界市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15 世纪末16 世纪初的萌芽阶段、18 世纪60 年代至19 世纪70 年代的形成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到20 世纪70 年代时,世界市场已经客观上将各国融入到跨区域的大发展之中,开放性成为世界市场条件下现代社会的鲜明特质,只有应和这一特质才能赢得发展机遇。由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我们在20 世纪90 年代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成为世界大市场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一员。40 多年的发展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生产力由相对落后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的飞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12],不仅引领了中国走向世界,也引领了世界走进中国,使得中国在自身高速度发展中不断提升对世界发展的贡献率,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向好向善。

5.2 中国共产党应势进行经济体制变革

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经济体制便无以实现国家发展的物质支撑,其他方面的发展进步就会因丧失物质基础而变成空中楼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也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强调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前提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包括运用价值规律、创造条件将“地下工厂”转移到地上来等等,但是整体上还是把市场作为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来看待,不可能从根本上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面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中国共产党没有讳疾忌医,而是在肯定其历史功勋的基础上,应和时代潮流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毋庸置疑,思维都有一种惯性力量,它影响和左右着实践进程,而只有创新认识才能创新实践。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阐明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373的深刻道理,突破了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思想和做法,为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准备了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 年的发展也从实践方面证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而且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搞得好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效互动和良性互动。

当然,中国的改革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结合时代和形势,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态领域全方位推进,对一切影响发展和进步的思想、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彻底的革命。中国的开放同样也不受领域和时间之限,从东向西、从南向北、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从试探性开放到长期性开放,都是应和自身对开放世界与开放市场的认识及世界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的开放也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全面走深、走远、走实。

6 中国共产党乘势而上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更具有乘势而上的条件。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体机遇大于挑战”[14]。因此,党要继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要正确运用百年发展的智慧和当下条件,乘势而上、奋发而为。

6.1 中国共产党应乘百年“五个宣告”的积累之势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及党的百年成绩时提出“五个庄严宣告”:经历百年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毫无疑问,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成就,也是今天继续发展的积累之势。今天,经历百年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有力量,但也更需要支撑其继续前行的生机与活力。如果说百年前中国发展需要的是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和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话,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前瞻思维、制度保障和精神力量。毛泽东讲过,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5],即通过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样,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继续前进仍要靠这一条。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制度建构和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成就了过往的成就,也成为今天乃至今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知识财富、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梦想、未雨绸缪,乘百年积累的坚实物质之势和蓬勃体制之势,继续健全中国制度和唱响中国精神,中国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6.2 中国共产党应乘百年“九个必须”的经验之势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及党的百年成绩时,从党的领导、人民中心、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与军队、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斗争、统一战线、伟大工程九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路和发展之道。这“九个必须”,是无数革命烈士、建设斗士、改革勇士在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付出血汗得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贤达义士、民族壮士在披荆斩棘的探索中付出生命代价取得的,浸润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与中华文明史的精神养分,充满了知识之光、智慧之光、真理之光。“九个必须”不仅揭示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深化了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应紧紧围绕“九个必须”所总结的大智慧,密切结合当今的时代任务,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充满斗志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建设路、发展路。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积累,而每一个时代的积累又都为下一时代的前行造势,今天遵循的“九个必须”之势,正是既往优秀中华儿女所造之势。唯有遵循,才能不负历史与时代。

当前,两个百年未有之变局为我们新时代乘势而上提供了新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才能够做到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才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对风险和挑战,在新的征程上减少误判与曲折,在新的任务面前积聚信心与勇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7 结语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掌控百年发展之势,从根本上讲就是形成和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尤其是注重了自身建设和尊重了百姓意愿,使自身建设、国家建设和领导力量、主体力量目标一致,协同共进,不仅使自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起来,还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推进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当然,每个时代之势都有历史的积累与顺承,没有历史就没有当今,更没有来者。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要继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必然要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珍视百年历程中积累的经验,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力量与主体力量的关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时代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