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24尹子民
尹 进,尹子民,林 娴,耿 新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工业4.0背景下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尹 进1,尹子民2,林 娴1,耿 新3
(1.厦门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辽宁理工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3. 菲律宾女子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 990005)
本文根据工业4.0背景下管理工程学科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管理技术、项目运营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最终目标,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块式内容体系,通过运用团队学习、系统模拟仿真、操作技能实训、研究性学习、项目驱动、创新创业项目和项目智能化运营综合实训教学方法,来实现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工业4.0;应用型人才;教学团队;教学平台;教学方法
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指能够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管理技术运用于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技术型人才。为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必须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创建基于工业4.0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体系,架起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的桥梁,为指导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为综合评估学生素质与应用能力奠定理论基础[1]。本文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按照OBE理念构建理论、实践和创新三个教学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广泛运用团队学习、系统模拟仿真、操作技能实训、研究性学习、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2]。
一、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
(一)突出应用能力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按照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对管理工程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成,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从工业4.0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个性化角度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活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管理工程学科全部理论、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创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过程,编写与之相对应的培养方案、教学质量标准和实施细则,为指导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二)优化学科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从理工、工管、文理相互融合的角度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架构,制定全学程各学期理论、实践和创新创业教学过程的分解原则与实施要求,设计课程知识点内涵,保持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达到“基础够用”;同时,注重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学生能力的达成性,重在“强化应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体现管理工程学科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通过设置研究方向体现职业技术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管理文件体现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世界观、价值观、知识点、能力点与综合素质的特色目标[3]。
(三)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技术+管理”潜质
随着工业4.0的快速发展,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管理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立管理工程学科各门实践教学课程的实践技能培养标准和成绩考核规范,为评价学生管理流程操作技能、项目化智能运作能力提供考核依据[4];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组织广大师生到企业一线实习实践,参与企业项目管理与建设工作,利用企业的研究室和技术设备进行项目合作与产品开发,进行现场研究和团队学习,进而提升师生从事“IT+技术+管理”工作潜质,突出“IT+技术+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
二、管理工程学科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建设一流专业团队
发挥管理工程学科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组建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按照校内外专兼职教师1:1比例配备专兼职教师,以项目驱动方式进一步按照项目管理、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智能化运作等研究方向,完成管理工程学科与专业的企业实习、项目实践和创新创业工作。从企业调研、数据挖掘、管理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设计,到精品项目开发和使用,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项目管理实践能力。
(二)搭建校企互动平台,培养项目管理能力
为了提升中青年教师基于工业4.0和信息技术背景下从事项目管理的应用能力,从项目化企业实践视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中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参与企业项目管理方案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学校科技园以及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和创新基地,进行现场研究、企业实践和团队学习。同时,通过“引企入校”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运作与管理,实现中青年教师基于工业4.0和项目智能化运作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5]。
(三)落实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从项目智能化运作的OBE理念,启发中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理念,从项目智能化运作目标设计到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逐渐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过程实施能力,有效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学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同时,建立教师执(职)业资格证机制,使他们成为具有某种专门执业资格的“双师型”专家[6];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省市校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竞赛、讲课大赛、微课、慕课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与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活动,通过这些资质与成绩的积累为其评优和晋级创造条件,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三、管理工程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启发式教学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管理实践有效地结合,使管理实践为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起到验证、推理和证明作用,在管理工程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证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使深奥的管理工程理论和管理工程方法更加通俗化、简单化。通过情景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在课堂上再现管理工作的情景与状况,使同学们犹如进入企业管理现场并体会管理角色,可以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实现从课堂到企业,从理论到实际,从理性到感性的教学过程。同时,充分改革考试方法,将文献综述、课程论文、管理模式设计、案例分析、专题答辩、实验(实践)等方式融入课程过程考核,完成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向知识应用的转化。
(二)注重管理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由知识积累方式向项目驱动方式的转变,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过程中,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验)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结合工业产业实际和现代企业管理过程,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研究和毕业设计,形成由单项实践和实训到创新性与综合性实践的递进式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管理工程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管理过程和运营过程进行经营管理效率与效果分析,并提出经营管理和项目运营的决策方案,实现学生从管理理论学习到管理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
(三)注重项目实践教学,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的形成源自日常教学过程的学习和积累,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的养成来自团队学习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成及其运行过程中,要注重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优化组合,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创新训练项目研究为载体,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来完成研究项目题目和研究目标选择,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设计,运用管理工程理论、方法与技术完成项目智能化运作过程的设计与论证,运用绩效综合分析方法完成项目后评价。通过这种项目化研究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项目化运作实践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浓郁氛围,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管理工程学科应用能力培养平台构建
(一)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情景模拟教学
管理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是将管理工程的理论、方法、技术运用于企业实践,进而提升学生对生产经营过程的认知与感悟,充分感受企业部门划分、管理职能界定、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流程再造、项目智能运作过程。这种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管理实践运用过程,需要搭建情景模拟教学平台和企业实践教学平台,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方式完成实践教学。同时,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项目策划、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生产运营、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和质量管控来设置项目团队的工作岗位,并实行以岗位轮流方式进行岗位实践。由此,通过情景模拟和企业现场教学来完成管理实践教学,实现OBE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二)倡导项目化教学,提升知识集成能力
为了提升管理工程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从事项目可行性分析、管理流程再造、商务创新应用、项目运作管理能力,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方面,从单项实践、专项实践,到综合实践和设计性实践,最后,完成项目化创新实践。同时,利用企业研究室和实验设备进行现场研究、项目开发和论文写作。校内专职教师主要负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单向实践教学,专项实践、综合实践、设计性实践、创新性实践、项目化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设计则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从而为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和完成学位论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技术和条件支持。
(三)构建校企融合桥梁,实施“3+1”分段培养
为了搭建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实现课堂与企业的紧密衔接,管理工程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园、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和企业实践基地,探讨校企联合全学程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即累计用3年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累计用1年完成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由此,使学生尽快掌握工业4.0时代“IT+技术+管理”的技能,学会管理流程再造、项目管理方案开发与设计以及项目运营管理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社会和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实行企业订单式或者定制式培养过程,使管理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实现完全对接。
五、结束语
本文采用管理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育人方式创新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知识点提炼与集成、精品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与运用等方面进行实施途径的探讨。这些研究对于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搭建校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IT+技术+管理”潜质,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提供方法支撑。
[1] 尹子民, 张丹. 管理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与组织实施[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1): 122-125.
[2] 尹子民, 孙晖, 徐兰英.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化人才培养探讨[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4): 113-116.
[3] 杨彦海, 闫羲钛, 袁勇, 等.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与突破途径探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3): 60-61, 68.
[4] 刘春来, 丁祥海, 阮渊鹏. 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5): 48-52, 63.
[5] 周步昆, 耿颖.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 39(10): 220-223.
[6] 孙如军, 李泽, 孟德华.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3): 51-53.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5.029
G64
A
1674-327X (2022)05-0105-03
2021-12-12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FJJKCG20-09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463002);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2021]254-1256);辽宁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56);辽宁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133-88);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项目[2020]394-285;辽宁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2020-2597);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2021]45-105)
尹进(1985-),女,辽宁阜新人,副教授,博士。
耿新(1986-),男,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生。
(责任编辑:许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