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2022-03-24夏秀芳姜子怡
夏秀芳,姜子怡,王 笛
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夏秀芳,姜子怡,王 笛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发密切,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国之间的交流,亦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办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2020年以来的疫情对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了较大冲击。本文通过对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提高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质量,促进我国国际型人才高质量培养作出贡献。
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愈加高涨,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型人才,我国对中外合作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增长速度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办学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的相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此来促进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尤其是财经类专业的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至晚清—民国时期[1]。目前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主要分三类:一是宏观论述类,研究内容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以及办学模式[2];二是实例研究类,这类研究主要以某一地区或者某个机构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研究对象,如郄培等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双培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的案例分析[3];三是专题研究类,研究内容聚焦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如:质量保障与监管体系的研究[4-5];课程、教学与师资建设的研究[6-7];思想政治教育研究[8-9];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3月,我国共有76个经济类和230个管理类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学科分布呈现出“重理工,轻人文”特点,其中工学占比最高(约为41%),其次为理学(占比22%)和管理学(占比18%),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是占比较低的学科。办学数量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东密西疏”的特点,其中江苏、河南、山东和上海的办学项目数分别为119、115、74和63,而贵州、新疆和甘肃的办学项目数量仅为7、2和2。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给予了高度的期待,但整体满意度并不乐观。在办学过程中,部分学校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商业化倾向严重,投机色彩显著,由此出现了办学过程中专业建设低水平重复,缺乏长远规划的现象,没有形成延伸性的链条。自2020年以来,疫情使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均受到影响。作为“非境外留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二、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应适应当代市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外语和财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国内外经济与财务的基本原理、理论,毕业后能够在外资企业或涉外业务的部门从事财务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但在办学的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机制并未完全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规划。目前中外合作财经类专业办学普遍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表现为:1.“四个三分之一”是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满足的要求,出于某些客观原因,部分项目没有满足该要求。例如,在外方课程引进数量上不达标或者与规定标准存在差距。2.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成为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多样化发展基于实践课程,然而部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财经类专业归属于人文学科类,人文素质培养和个体化发展应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但部分项目“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人文素质和个体化发展。4.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不同于普通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但部分院校在“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除了授课的语言不同外,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几乎完全相同,忽略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和特色化。此外,由于我国与国际经济体制、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讲授过程中会存在国内外知识和实际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二)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是关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财经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为:1. 外方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飞行教练”现象频发,相关部门缺乏对外籍教师的监管。2. 部分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等,出于时间和费用等原因,原本应由外籍教师一学期讲授的课程集中缩短至2-4周内完成,学生难以消化,降低了教学质量。3. 由于国家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外方教师的教学模式、理念与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例如,疫情无法进行线下授课,外籍教师通常使用ZOOM软件进行线上授课,国外学生习惯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积极参与课堂,能够实现在仿真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而国内学生不习惯开摄像头,课堂发言也不积极。外籍教师授课时无法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影响授课质量。诸多的差异致使师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降低,对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与教学模式
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颁布以来,教育部依据相关标准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展开定期质量评估,但仍有一部分高校,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标准、指标等内容的认知,没有一套合理完善的评价标准,经常处于被动评价状态,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体系,未及时进行评估机制的自查自检。有些高校重视早期的教学管理,但是后期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反馈缺乏一定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未按照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程特点转变教学模式。对于外籍教师开设的课程,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
(四)双语教材
双语教材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资源。但很多高校为了省时省力,未考虑到国内教学的实际情况,直接机械地照搬国外原版教材。其教材无中文注释,且与国内课程不能够相匹配。有部分国内专业课程教材存在时效性差,知识体系相比于国外教材陈旧、滞后,缺乏知识点的及时更新。大多数财经类专业高校缺少结合实际情况自编的配套双语教材。同时,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研讨专业知识、斟酌教学词汇翻译,不能及时更新双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及课件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掌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针对办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学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衡国内学生的专业水平,通过校内外项目共建,结合校外企业实习教学的双重需求,有效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未来职业规划相匹配。对于国内外有差异的理论知识,应坚持以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需要为主,辅助讲解国际经济体制理论,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同时也理解其中的差异。另外,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同时更加坚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发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师资队伍
有效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合理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建立教师管理与考评制度,提升教师任教能力与综合素质。一方面,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师培训发展规划与政策,为优质骨干教师提供海外研修机会,吸收并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实现教学科研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针对外籍教师人数占比少但难以短时间内引进的现状,可以加强国内尤其是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进行师资共享或者学生联合培养。例如,青岛理工大学可以与驻青高校如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联合引进外籍师资,以此来共享教师资源。对于师资短缺较严重的专业课程,也可采取高校间联合培养模式,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实现跨校选修的学习模式。
(三)构建有效教学反馈机制,转变教学模式
各办学单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和课程评估的相关文件,构建一套长期、全面和有效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包括学生学习反馈、督导听课过程反馈、教师自查的评价体系,将评估标准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转变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学可以采用由初期的渗透式到全浸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合理制定课程计划。在财经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大一阶段的通识教育是知识积累的开始,要逐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大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应使用双语对照的教材与课件,从重点专业词汇切入学习,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大三阶段学习核心专业课,通过外教全英文授课,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同时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四阶段,根据发展方向和需求目标,指导学生的未来人生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提高就业实践能力。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其财务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课程采用外方教师授课,中方教师助课方式,如“高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在本科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四个学期中,每个学期都配备外教进行英语口语及听力授课,以此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能力;在大三,学生专业课的全英文授课效果非常好,这与之前的语言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针对目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外籍教师不能亲临课堂进行线下教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网络课程的教学。远程教学将成为今后中外合作办学必要的教学模式。为此,要做好长期规划,线下要配有助教,这样也为培养国内双语教学师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四)加强双语教材建设
由于财经类专业双语教材建设周期较长,建议可以与国外教师组建编著团队或者与其他学校联合编写,并创建中英文对照的电子版课件,提供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资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既要增加典型案例又要增加时事热点案例,实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学校自编的财经类专业双语教材不仅要符合目标人才的培养,还要衔接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采用由浅入深的培养方法。结合国内外双语的实际案例,配套英文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既掌握专业课的学习又加强英语功底。
四、结束语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也正在向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对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有了高标准、高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更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产学研融合的国际教育模式,并努力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化接轨,既要符合国际标准又要能高质量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的精神。
[1] 谭贞, 刘海峰. 我国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12):10-12.
[2] 徐少红, 林惠华. 试论高等职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33-36.
[3] 郄培, 柳旭, 王博闻, 等.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本科生“双培计划”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J]. 教育现代化, 2019(85): 27-30.
[4] 林金辉,刘梦今. 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 教育研究, 2013(10): 72-78.
[5] 林金辉. 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及其相互关系[J]. 教育研究, 2016(7): 39-43.
[6] 刘扬, 李晓燕, 李名义, 等.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满意度评价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16, 14(4): 43-48+61.
[7] 夏苑, 周彦晖.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web开发概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2(1): 148-152.
[8] 王哲, 杨东柱.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J]. 人民论坛, 2015(21): 141-143.
[9] 王金虹.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17): 40-42.
[10] 栾海燕,周金其. 中外合作办学中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2): 148-149.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5.028
G642.0
B
1674-327X (2022)05-0102-03
2021-01-20
青岛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11)
夏秀芳(1973-),女,山东烟台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