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在早产儿PICC尖端定位中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2022-03-24朱兰兰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联线电导尖端

于 淼,朱兰兰,王 蔚

(泰州市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江苏 泰州 225300)

PICC 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主要是通过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部位穿刺置管,为患者提供静脉治疗。对于早产儿PICC能够减少局部组织刺激,缓解早产儿痛苦,还能保证早产儿营养所需,因此对早产儿PICC 置管要求也极高[1]。置管时采取高效措施,能够减少早产儿置管后并发症,保证早产儿置管安全。此次研究分析置管时采取常规方法和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方法产生的实际价值,主要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内收治的48例早产儿PICC尖端定位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模式分为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胎龄范围:28~34周,平均胎龄:30.24±8.21周)和观察组(24例,男14例,女10 例,胎龄范围:27~35 周,平均胎龄:30.25±8.22周)。纳入标准:(1)家属均知情同意,(2)均为上肢、下肢静脉PICC早产儿,(3)均停止1周以上肠内营养支持的早产儿。排除标准:(1)上肢、下肢存在破损,(2)中途退出,(3)凝血障碍,感染严重的新生儿。所有早产儿常规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观察组采取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方法。

1.2.1 常规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将新生儿放置在辐射保暖台后,根据早产儿实际病情以及血管情况、皮肤状况、凝血功能实际状况综合分析、评估。充分准备物品,护理人员给予早产儿疼痛护理干预,比如:蔗糖水安抚奶嘴、床单包裹等,改善早产儿疼痛程度。确定静脉穿刺点,测量置管长度和臂围,消毒后实施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 管道,撤出针鞘,实施X 线定位。位置不佳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导管尖端位置再行X 线定位。

1.2.2 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方法 采取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方法:联系设备科,购买导联线和鱼嘴夹,根据现有监护仪(迈瑞IPM10)的导联线接口将导联线的前端改为鱼嘴夹。根据早产儿实际病情以及血管情况、皮肤状况、凝血功能实际状况综合分析、评估。充分准备物品,主要包括:PICC置管护理包、穿刺包、口罩、帽子、注射器、纱布、棉签、心电监护仪、自制心电导联线、电极片以及7号头皮针等。将心电监护仪调至Ⅱ导联。护理人员给予早产儿疼痛护理干预,改善早产儿疼痛程度。观察组采取对照组常规穿刺方法后,拔除针芯,7号头皮针置入肝素帽三分之一,尾端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采取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鳄鱼夹在头皮针三分之二处,另外方夹与RA连接。通过持续缓慢推注生理盐水作为介导显示波形,根据P波波形进行送管和退管。选择上肢作为穿刺部位时,当出现特征性P 波即P 波振幅达R 波振幅的60%~70%时停止调整[2],撤除针鞘。选择下肢作为穿刺部位时,见到一个高大的正向P波需后退导管直到P波恢复到正常大小后固定导管并予打印记录[3]。固定后,实施X摄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

1.3 观察标准对两组新生儿分别进行常规方法和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方法后对三种并发症(堵管、异位、静脉炎)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总发生率=堵管+异位+静脉炎/总例数)进行分析研究。对两组新生儿分别进行常规方法和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方法后首次置管成功率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首次置管成功率,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n,(%)]

2.2 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分析[n,(%)]

2.3 两组经济效益分析购买一台专用于腔内心电图的监护仪费用大概在10万元左右,成本回收困难,而购买的导联线和鱼嘴夹价格低廉。采取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后能够提高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为患者节省了住院费用,故观察组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3 讨论

PICC 置管术能够为新生儿长期输液或者注射刺激性药物提供静脉通道,PICC 置管术不仅能够减少新生儿并发症,还能保证低重儿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通畅。由于新生儿个体发育不成熟,血管细小,静脉穿刺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保证穿刺效果。

腔内心电导联线方法能够在PICC置管中进行实时定位,这样能够有效避免X 线定位反复调整反复摄片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能够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保证患者置管安全。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是利用金属导丝或在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获取腔内心电信号,通过心电导联线将获取的腔内心电信号显示于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心电引导设备上,通过观察P 波波形及振幅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当PICC尖端进入上腔静脉或者刚进入上腔静脉时,P 波与体表心电记录一致。PICC 尖端进入到上腔静脉,P 波逐渐增大,到达右心房上方交界连接处,正向P 波显示增大,导管尖端超过右心房上方交界连接处进入右心房时出现负向P波,正向P波则开始下降。尖端达到右心房下部靠近下腔静脉时P波完全倒置,无正向P波。

研究观察组根据腔内心电图P 波以上的变化规律指导PICC 尖端到达理想位置,使得观察组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例患儿中仍有2例未一次性到位,1 例是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患儿,使得波形受到干扰,X 线摄片提示尖端位于T3,位置过浅;1 例是难以镇静的烦躁不安患儿,导致心率过快不能分辨特异性P 波,X 线摄片显示尖端异位至对侧头臂静脉;以上可见,本研究的自制心电导联线在新生儿PICC 尖端定位的应用容易受到患儿烦躁哭闹不安、高频振荡呼吸机等影响,使引出的心电波形受到干扰。

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应用于早产儿PICC 置管,能够提高早产儿首次穿刺准确性,观察组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平蓝[4]等人研究发现与此次研究内容相似,对108 例上肢或者头部置管新生儿进行分析,置管后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分析P波振幅变化,置入效果。结果发现,有P波出现,幅度和导管深浅变化不明显2 例,无特异性P波2例。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达89.8%,PICC置管平均耗时(20.5±4.20)min,敏感度为97.9%。由此证明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够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也侧面证明本次研究中采取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具有较强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自制腔内心电导联线能够有效连接患儿与机器,在仪器上得到有效显示,定位准确率较高,操作简单,能够提高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价格低廉,具有较深的价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联线电导尖端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在心电监测仪导联线的应用
Finding Another Earth
可伸缩心电图机导联线收纳装置设计与应用*
基于IEC标准的电阻表(阻抗表)和电导表的技术要求研究
红色旅游——革命精神的传承——重庆“红岩联线”的一点思考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医疗仪器导联线收纳箱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电导增量法的模型预测控制光伏MPPT算法
RNA干扰HeLa细胞IKCa1基因对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电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