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州堤北桥文化底蕴厚重的千年古村

2022-03-24于广宁耿利星

河北农业 2022年2期

□文/于广宁 耿利星

衡水市冀州区门庄乡堤北桥村,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耕地面积7080亩,人均耕地3.7亩,其中,村集体耕地面积500亩。2016年12月被国家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21年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堤北桥村,古称东堤北河口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据传说,一张姓船商行船搁浅于此,即卸货上岸,留此定居。当时,因地处滹沱河口,又在东岸,故称东堤北河口村。清朝初年,为了渡河方便,便在村北修建了一座较大的木桥,称为堤北桥,后习为村名,沿用至今。

走进的冀州区门家庄镇堤北桥村,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宛若一册册厚重的历史古籍,记录着这座千年古村落的兴衰起伏;年代久远的明清石碑,分置于村落的学优苑和碑林之中,仿佛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风雨百年的感人故事;高标准的农田和现代化的果园,诠释着一座平原地区传统村庄未来发展的方向……

历史古迹丰富多彩

堤北桥村至今仍存留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和明清石碑、牌匾、古树、生产生活用具等,品类丰富、古迹繁多,令人不禁叹服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先人们勤勉的创业精神和高超的劳动智慧。其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付兴云家老宅,院落坐北朝南、四方四正,正房偏房各守其位、坐落有秩。正房门前的两棵枣树,宛若卫兵般守护着。明代皇帝亲赐堤北桥村走出的兵备参政石九奏的上马石、下马碑,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纹理分明、质地坚硬。清代皇帝为表彰程家功勋诰授的“文魁”“武魁”牌匾及古桅杆夹,“学优苑”中的庙碑、义学碑、家祠碑以及几十株树龄达200余年的老枣树,令人仿佛穿越了时空,一时间竟忘却了现代钢筋水泥的丛林。

文物的不可复制特性,决定了它会日渐毁损甚至消亡。鉴于此,2006年伊始,门家庄镇本着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的宗旨,对堤北桥村散落在田间道、井台、桥涵等处的石碑进行了收集整理,并通过积极跑办文化项目,协助建成了学优苑、碑林,将百余块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石碑分门别类置于其中。堤北桥村为确保文物古迹保存得更完好,通过给现有文物所有者做工作、打收条的方式,将村民个人收藏的“文魁”“武魁”牌匾以及“荣歌鹿鸣”牌匾收藏到了村委会,并加上了玻璃镜框。宝贵的历史文物得以有效保护。

值得一提的还有堤北桥村的“鲤鱼形街”。相传当年建村时,有一条鲤鱼搁浅于渡口,头向西,尾向东。张姓船商认为这是上苍的安排,于是建村时就按鲤鱼形状规划街道的长短、方向,形成了如此的街道布局。而村学校所在位置为鱼头,学校前面的坑为鱼眼,观音堂庙所在地段为鱼腹。现如今的学优苑,处在了鱼尾上。随着世代的繁衍、人口的增多,堤北桥村向四周扩展了许多,但如果从村中心的空中鸟瞰,鱼形街道布局依然清晰可辨,让这个千年古村落焕发着“如鱼得水”般的勃勃生机……

农耕文明深厚久远

悠久的历史,孕育着灿烂的文化。几百年来,堤北桥村的劳动人民逐渐孕育出河文化、科举文化、石刻文化、红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

《冀州市志》载:“清康熙五年(1666年)滹沱河水入冀者二支,一支由束鹿大理寺入冀州西堤北(堤北桥邻村),一支由翰林庄入冀州赵家庄”。市志记载与村民传说,都有力的证明了堤北桥最初建村时是一个依河而建的村庄。如今,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古河道已不复存在,但悠久的河文化底蕴犹存。

堤北桥村明清时期崇文重教之风盛行,曾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明清时代曾有:“一村十进士,十户一举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处士”的说法。目前可以考证的,有进士一人(明代兵备参政石九奏),举人20余人,处士、登仕郎、修职郎、太学生、郡庠生等77名,按官职从三品至九品多人。

石刻文化,是堤北桥村的又一文化特色。收集挖掘的石碑年代跨度大,明成化年间至民国均有。碑文内容丰富,题材涉及墓志铭,子孙立碑缅怀先人,学生立碑感怀恩师,村人捐资修缮庙宇、学堂、家祠,官方敕授已逝官员表其功勋,记录商贾从商经历六个方面,可高度概括为“忠、孝、学、商”,值得深入考究、学习借鉴。

近代以来,红色文化逐渐成为堤北桥村的主调。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堤北桥村涌现出了以谢春岭、谢振周、谢忠盘、董沛林、谢正仁、傅立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奔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长眠于山东高唐、河南新乡、河北安新、湖北大别山、朝鲜凤凰山等他们为之战斗的土地上。2010年8月,堤北桥村在北京粮食系统退休的共产党员谢存福,通过查询县志等资料,收集了部分烈士的事迹,并捐资立抗日英雄纪念碑于学优苑,使埋骨他乡的英烈忠魂得以回归故里。

厚重久远的历史,留给了后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堤北桥村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曲艺仍活态传承,主要表现为架鼓、秧歌及京戏表演三种形式。目前,三种表演形式均有传承人。

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堤北桥村的传统医药人才曾一度享誉全国。清末民初,该村出了石随圣、谢怀均两位名医。两人医学一脉相承,石随圣为谢怀均的师父。师徒二人救贫扶弱、擅治伤寒杂病的超凡医术,至今仍为人所称道。其中石随圣所著的《石氏治验录》,为当代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指南。而谢怀均妙手治愈曹锟顽疾的事,则在当时轰动了京城。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该村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特色休闲农业,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拓展专业合作社、零点起步农场等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密植果园产业,品种以冬雪绯蜜、瑞蟠21、秋雪为主,产业规模已达400亩,年效益达200万元。在桃园管理方面堤北桥村采用统一管理的种植模式,定期邀请区农业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村委会负责联系统一购肥施肥、浇水、喷药、疏果、剪枝。2019年冬桃总产量4万斤,2020年亩产3000-4000斤,总产量预计60万斤以上。在销售方面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将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相结合,去年11月开展首届冬桃采摘节游客络绎不绝,此外还与北京新发地达成销售协议下一步我乡将积极对接京东、淘宝等电商确保冬桃销路,为果农提供管、产、销一条龙服务。该村推行的三、三、四造林收益分配方式,村党支部书记程宝才介绍,他们通过村集体、苗木提供者、农户三方签订协议,利用8条村庄道路,在两侧种植了北栾、国槐等高档苗木6000余棵,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分红,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种植模式,既能增加各方收入,又提高了造林积极性、美化了村庄环境,实现多赢。

为了提高桃园的综合水平我乡积极为桃园增加配套设施,铺设喷灌9000米,同时在桃园周边的学优苑内种植银杏、月季等苗木大大提升了桃园环境,为游客的观光采摘提供了方便。

推动现有冬桃、梨等农产品升级,积极引入金丝小枣、桑树等一批“浑身是宝”的特色农业,建设了农业观光采摘园,大力培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同时,该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本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依据,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村民房屋建设改造的风格、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对程家大院、石家大院等10余处清朝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强修缮保护,还原古居风采,在村东建设设施温室大棚三座,种植西红柿等各类果蔬,供游人采摘销售;探索发展“农事体验”休闲模式,发展农家休闲菜园55亩,解决村民就地就业35人,培育了农村发展新动能。村内有农家乐2家,以大锅菜、贴饼子等独具特色的农家饮食广受大家的喜爱。

美丽乡村提升人居环境

该村高起点、高标准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共硬化街巷1.2万m2,安装路灯310盏,种植美化绿化苗木5万余棵,清理残垣断壁12处全部建成小游园、小果园,整治提升坑塘3个,建成垂钓园1个,排水设施完善,修建文体小院、休闲广场、学优苑公园,建设池塘水系一座,修建吊桥、种植荷花,石桥、步行路、花卉等一应俱全。此外,该村坚持一步一景,精心打造了“乡风文明一条街”、文化小院;借鉴发展“枫桥经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连续二十年“小事不出村、矛盾零上交”。在该村的影响带动下,周边村庄积极效仿,文明新风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