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2022-03-24张楠

河北农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喇叭口苯甲酸阿维菌素

□文/张楠

草地贪夜蛾是起源于亚热带地区和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农业害虫,广泛分布在美洲大陆。2019年1月出现在中国。

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最为严重。据统计,在玉米发育中后期55%~100%的植株感染草地贪夜蛾,玉米减产量15%~73%。除了玉米外,甘蔗、高粱、谷子上也会寄生,甚至在一些杂草上也能生存。因草地贪夜蛾是外来入侵的害虫,且有适应范围广、繁殖力强、迁飞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新环境中没有天敌来制约它。因此草地贪夜蛾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种植生产中的难点。了解其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抓紧在幼虫低龄期开展大范围防治和持续防治,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一、形态特征

1.卵:呈圆形,卵粒直径为0.4毫米,卵高为0.3毫米。通常100~200粒卵粒堆积成块状,大多卵粒被白色鳞毛覆盖,初产时呈白色或者浅绿色,孵化前逐渐变为棕色。多于叶片正面产卵,玉米喇叭口期多于近喇叭口处产卵。在适宜温度条件下,2~3天时间孵化。

2.幼虫:长度为1~45毫米,一般6个龄期,体色有浅绿色、浅黄色、褐色等,幼虫最典型的识别特征为第四至第六龄期头部可见的倒Y形纹,末端腹节背面有4个黑点,呈正方形排列。

3.蛹:被蛹,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形,长度为15~17毫米,宽度为4.5毫米。化蛹初期,淡绿色体色,逐渐变为红棕色及黑褐色体色。幼虫在土壤深处化蛹,化蛹的深度为2~8厘米,有时也会在果穗或叶腋处化蛹。

4.成虫:翅展宽度为32~40毫米,深棕色前翅,白色后翅,有窄褐色带在边缘处。该种有一定程度的两性异形,雄蛾灰棕色前翅,各有一大白斑在翅顶角向内,各有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在环形纹后侧,各有一白色楔形纹在肾形纹内侧;雌蛾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前翅,具有环形纹和肾形纹,黄褐色轮廓线。

二、发生规律与田间为害状

草地贪夜蛾适宜发育温度广,无滞育现象。11~30℃,在28℃时,1个世代30天左右即可完成。雄虫和雌虫都可以交配多次,单头雌虫可产卵块10块以上,产卵量约为1500粒。

在玉米上,一至三龄幼虫通常会在夜间出来为害,大多在叶片背面取食,被一至三龄幼虫取食后的叶片形成半透明的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力传播到周边植株上,继续为害周边植株;四至六龄幼虫产生的为害更严重,取食后的叶片形成不规则的长孔,也可将整株的玉米叶片全部取食,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使叶片和果穗不能正常发育。

三、防治难点

1.繁衍能力强。成虫一般在夜间产卵,产卵1500粒左右,孵化通常为3~5天,成虫平均存活12~14天,根据天气情况会有一定的变化。

2.迁飞速度快。有报道称,草地贪夜蛾在美国,30小时内可以迁飞1600公里,可见其迁飞速度非常快,在我国,从2019年1月份云南开始,到现在我国很多省份也已出现了虫情。

3.寄主多。不仅危害玉米,其它很多农作物也会被其所危害,比如常见的水稻、高粱、荞麦、花生、甘蔗等等,另外很多蔬菜和水果,也会受影响。

4.防治措施不成熟。由于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新迁入我国的农业害虫,虽然防治药剂有很多,但目前的防治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再加上有些农户不会分辨、不重视等因素,导致防治效果不好。

四、防治措施

1.人工捕杀。对于小规模种植的田块,鼓励采用人工摘除卵块和幼虫的方式进行处置。卵多产于叶片正面,玉米喇叭口期多见于近喇叭口处。发现卵块或未分散初孵幼虫及时人工摘除,并妥善处理带有虫源的植物残体。

2.生态调控。以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区和境外虫源早期迁入区为重点,强化生物生态预防措施。科学选择种植抗耐虫品种,同时在玉米田可间作套种豆类、洋葱、瓜类等对害虫具有驱避性的植物或在田边分批种植甜糯玉米诱虫带,趋避害虫或集中歼灭,减少田间虫量。

3.种子处理。播种前,选含有溴酰·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在苗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控。

4.理化诱杀。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可采取性诱捕器、高空杀虫灯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干扰交配、诱杀成虫,以降低田间落卵量。在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个诱捕器的标准(集中连片使用,面积超过1000亩,可按1.5~2亩1个诱捕器标准设置)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田边、地角、杂草分布区诱捕器设置密度可以适当增加。苗期诱捕器进虫口距离地面1~1.2米,后期则高于植株顶部15~25厘米,随着作物生长,应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在使用期内,根据诱芯的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以达到最佳的诱杀效果。

5.生物防治。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半闭弯尾姬蜂、淡足侧沟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东亚小花蝽、大草蛉和瓢虫等捕食性天敌,在田边地头种植显花植物,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喷施或撒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控制草地贪夜蛾的种群数量。

6.科学用药。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是防控的最佳时期,用药时间最好在傍晚或者清晨,在玉米心叶、雌穗和雄穗等部位喷洒。可选择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喷雾防治夜蛾科害虫。重选择不同作用机制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注用药,施药时添加增效助剂喷施。

防治指标:玉米苗期7叶以下被害株率低于5%;玉米小喇叭口期(7~11叶)被害株率低于10%;玉米大喇叭口期(12叶)以后被害株率低于15%。

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乙酰甲胺磷、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等复配药剂,首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的复配药剂。

猜你喜欢

喇叭口苯甲酸阿维菌素
不同夏玉米品种大喇叭口期耐热性评价和鉴定指标筛选
3%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注干剂配方研究
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草地贪夜蛾防治试验初报
1.8%阿维菌素微乳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效研究
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食品中的羟基苯甲酸酯
基于改善水流特性的超声波热量表设计
含有苯甲酸的红枣不能吃?
红枣检出“防腐剂”?
红枣里的“防腐剂”
玉米苗喇叭口节肢动物群落与植株冠层信息的RD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