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2022-03-24朱七七
朱七七
星光月夜,摄于意大利多诺米蒂山区078 / TOURISM WORLD TOURISM WORLD / 079
绽放,摄于青海省年保玉则
读中学的时候旁观过别人的暗房后期,就埋下了摄影的种子。而真正认真学习摄影是2008年,参加了上海的一个为期60 个小时的摄影培训班,接触了数码摄影,并结交了一批摄影朋友。过后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迷上摄影,觉得确实早有伏笔。一是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也有一点点天赋,曾经参加比赛还获过奖。二是我喜欢做一些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东西,这个点既符合了我的职业——人才培养咨询顾问,也符合摄影这个爱好。
风光摄影入门容易,做精难。所以周围大部分人都是风光入门,转向人文。对我而言,拍摄人文总有心理障碍:举着相机拍人,总觉得偷偷摸摸的、不尊重对方,摆拍又不是我的风格。我不排斥其他摄影题材,只要是拍摄美,就能从中获得愉悦,风光摄影最能满足这个需求。相对而言,风光摄影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一些,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是理工男的一大特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吸引我的地方:拍风光能让我走出天天生活的城市,去融入自然,让内心和自然对话。这种状态是我喜欢的。
静谧,摄于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区
晨曦,摄于威尼斯
摄影本身具有记录和创作两面功能,旅游中记录点点滴滴也有其必要性,但是我认为的风光摄影更类似风光绘画,不是记录,而是创作。如果非要说记录,就是记录自己所经历过的心理感受,而非当时的纪实。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更喜欢那种看不出什么地方拍摄的nowhere landscape。
从个人的理解来说,风光摄影重要的是能够感动观众,让观众有共鸣。这一点或许比人文更难,因为风光摄影中沒有人,或者是人占有的比例比较小。要形成这样的感动和共鸣,关键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来抓住那情感的瞬间。这无疑是很难的,而且是难以复制的。
黄山雪霁
如果你换个提法,可能这个问题就不一样:世界上较有名的风光绘画作品,是否也被画过无数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并不把风光摄影定位于拍摄著名景点。延续对于上一两个问题的理解,我所追求的是nowhere,是正确的地点,这些地点很多并非著名景点。如果你去看那些明信片,很多都在介绍著名景点。如果你去看优秀风光作品,则可以发现至少不是把哪个著名景点作为主体。只有观众不熟悉的地点才有足够的冲击力,才能留下印象。因此我不去那些太出名的地方,特别不喜欢和一群人扎堆架起长焦镜头拍摄。非要拍,就用广角找前景。远景难以形成独特的作品,前景则往往非常独特,广角或者超广角镜头之下,往往机位偏差几厘米,作品就完全不同。这一点在最近几年一再体会深刻。作品也就可以因此变得独特。
2019年我参加了一个国外的高端摄影小团-- 到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区进行摄影,这次拍摄活动对我近期的风光摄影影响很大。在此之前在国内都是跟团,去国外都是自驾。十几年下来总觉得摄影技术进步比较慢。意大利这次拍摄换了一个视角,甚至意大利回来之后连装备都更换了,加上过后持续的前期和后期的学习,再借鉴一些国外的风光摄影的前沿潮流,向优秀的摄影师学习,收获巨大。
雨后烟云,摄于斯洛文尼亚的乡村
暮归,摄于青海省年保玉则
风光摄影靠天吃饭,遇到困难是常态。其实这里面应该有个风光摄影难度的分级。最简单的是那些常见的旅游点,设施完善;最困难的是那些没有路的地方,不只是车走不了,马走不了,甚至人也走不了,需要靠直升机把摄影师丢到地方,自己在那个点住几天拍摄的。每个人的经济能力、年龄体力,以及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都不同。我自己还没到那个最难的等级,基本上都是跟车走,但也会为一个机位去几次日出日落,在一个机位细细挑选前景。
最近主要的体验是需要用二维的照片表现三维的空间,因此大都是用广角来夸大近大远小,找引导线指向主体的效果。到了景点都是低头找前景,架上三脚架后,在显示屏取景器精心构图,详细到每个点、线、面的位置。
摄影后期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摄影的后期处理是摄影创作中必须的一环,没有后期等于靠相机傻瓜处理。很多人常讲我这是“原片”,意思是这是真的。其实相机原片未必就是真实。我们需要依靠后期来表达当时自己心里感受到的真实,而非相机记录的。这两年体会很深刻的是,前期是拍摄作品的素材,后期才是将这些素材制作成作品。我喜欢国外某风光摄影师的说法:I don’t take photos,I make photos. So I PS to the hell to make it as true aspossible.( 我不是拍照片,是创作照片。所以我往死里P,以让照片更接近真实。)这几年自己拍摄风光最大的变化就是,前期拍摄的时候都是基于后期要怎么做,来获取素材的。
以前是一直变换机位拍摄,回去后再琢磨从中挑选一张满意的来后期微调;现在是选中一个机位,拍摄许多素材,便于后期合成一张完美的当时最感动自己的场景。因此对于拿得出手的作品,很多都是景深合成、曝光合成、时间合成等等。
宁静,摄于青海省年保玉则玛尔扎湖采风,摄于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区086
采风,摄于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区
多看优秀作品、摄影展,学习各种新的流派的创作方法,这些对于大部分人都是适用的。比较想说的是,在今天这样数字技术一日千里的年代里,摄影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拥抱新事物,善于不断学习,避免死抱着过去的老经验不放。
我自己作为人才管理咨询顾问,本身比较喜欢思考,因此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职业和摄影爱好之间的共通点,从中探索艺术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时常会自问很多问题,例如:能成为风光摄影作品的,和一般游客的旅游纪念照有什么区别?能成为人文摄影作品的,和一般人随手手机记录的场景有什么不同?随便拿一张照片看看,这能成为摄影作品吗,为什么?风光摄影作品如何减少对偶然性机遇的依赖,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更加必然地获得一张满意的作品?等等。
说到拍摄技巧,很多老师都会说多拍。我想说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人类获得新技能的规律,即:广泛尝试- 品味体会- 归纳吸收成为自己的新技能。因此,只是多拍,拍了无数照片,过后不去看,不去思考总结和吸收升华,那多拍是无用的。
还是那句话,要得到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就需要有新意,展示人所不常见的东西才有用。因此拍摄的时候,要么去到一些人们大都去不了的地方,不管是异国他乡,还是国内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者是拍摄常见的地方的不常见的时刻,例如异常天气下,少有的光线条件等。对于人文摄影,在特殊历史事件下的瞬间尤其珍贵。例如2020 年春节前后,我拍摄了一张上海陆家嘴在乌云密布下,一群人带着口罩拖家带口匆匆走过外滩的场景;再如最近上海迪斯尼因为疑似新冠疫情需要闭园紧急进行全员核酸,夜晚在迪斯尼焰火之下的排队做核酸的场景。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摄影好时机。
对于风光摄影,追求这样的“人所不常见”还意味着不应该和大家一起横排“长枪短炮”站着拍摄,更需要独自寻找和大家不同的机位,用极低的或者极高的机位,或者把相机放到人眼难及的位置拍摄。一点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