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三大鬼节,你知多少?

2022-03-24朱七七

旅游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兰盆鬼节节俗

朱七七

清明节:春日·四月细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一诗描写的就是清明这个节日,写出了人们内心活动的同时,也表现了独特的自然气候。因为清明,既是一个节日,也是农历三月的一个节气,它融合了“节气”和“节俗”。清明节前后,气温回升、雨水充沛,既是农业耕作的良机,又是人们远足户外、亲近自然的好时候。

所以在清明节这个重要的祭祖扫墓的日子,古人也没有浪费阳光明媚的好时光,而是在扫墓途中踏青、放风筝,让自己与大自然来个亲密的接触。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在现有资料中可以知道,清明在唐代之前还只是一个节气,此后才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上巳节与寒食节习俗的复合性节日。唐初,寒食与清明并行,唐玄宗时朝廷甚至以政令形式将扫墓活动法定于寒食节,但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就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宋代世俗生活日趋都市化,民俗活动向娱乐方向大幅转移,清明时节人们往往倾城而出,游玩山水。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即是当时东都洛阳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清明盛况。在宋代,逐渐地清明、寒食合一,清明节将寒食习俗收归名下,还一并吸纳了“上已春嬉”节俗。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上已、寒食与清明三者合为一体的写照。明清以后,上巳节彻底退出节日系统,寒食节基本消亡,清明节愈加成为重要节日。

中元节:阴盛·七月流火

七月十五作为鬼节来讲,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民间相传,每年七月一日阎王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禁锢在地狱的鬼魂获得短期自由,游荡人间享受其亲人供奉的祭品,所以七月被称为鬼月。

在道家来讲,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中元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因此人们举办“中元会”以祈福禳灾。而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盂兰”系梵语音译,义为“解救倒悬”,“盆”是一种盛放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奉此器皿可解救亡人苦楚。佛教典籍《盂兰盆经》记载了“目连救母”故事: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青提夫人虽年轻貌美却无嘉言懿行,为人吝啬刻薄,无端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饱受折磨。目连为救其母,遵照佛祖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奉,具呈百味五果及各色食品,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得以脱离恶鬼界、获得安宁。有鉴于此,佛祖即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并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法事施舍僧众,同时报答父母的养育恩情。

佛教盂兰盆节的教义与儒家所宣扬的孝道思想合拍,使得这一天也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祖先的“鬼节”。人们除了以菜肴、酒食、金银纸箔之类物品祭献自己的过世亲人,还会祭拜神灵,祈祷其保佑亲人鬼魂,并在其家居附近路口祭祀,抚慰孤魂野鬼。

寒衣节:初冬·十月授衣

十月节是在十月朔, 即十月初一, 俗称 “寒衣节”。农历十月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礼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月,同时也是冬寒乍起的时节。十月,在古人看来是一个既喜且忧的月份。人们在十月节中一面聚餐会饮,欢庆丰年;一面祭祀祖灵,祈请先人的佑护,为度过寒冬作精神准备。

寒衣节,顾名思义,就是祭奠先人,为先人“送寒衣”。因为天冷了,在冥界的先人也要增加衣物,以御寒冬,当然这只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但“十月一,送寒衣”的文化意蕴并非这么简单,否则也不会传承至今。

那么,寒衣节是如何发展而来?它原本的节日内涵是怎么样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 以示孝敬、不忘本。金秋十月,五谷飘香,故而先民选定十月初一用黍粟祭祀祖先,沿袭成俗,遍及南北。十月不仅是庆贺稻谷颗粒归仓并以其歆享祖先的谢幕时节, 也是防御严寒侵袭的开幕式。《礼记·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以穿著冬衣的仪式昭告天下寒冬来临。

至于民间选择十月初一向亲人鬼魂送寒衣, 则源于孟姜女传说:秦朝有一个叫做孟姜的女子, 其丈夫杞梁被官府征役修筑长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启程前去给远在千里的丈夫送衣御寒。等她来到筑城工地,才得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并被埋入长城脚下。孟姜女嚎啕痛哭,感天动地竟致使长城坍塌。她收殓丈夫尸骨将之与御寒衣物一并火化掩埋,然后殉情自尽。世人闻此深受感动,于是在每年十月初一焚化纸制寒衣以示对孟姜女的敬重,从而逐渐形成了后世寒衣节。

孟姜女的故事虽然凄美,实不足信。一般认为,寒衣节的原型是秦朝以夏历十月初一为其岁首,也就是秦历新年。秦人为何选择十月为岁首之月呢?这还要说秦人的缘起,秦朝崛起于西北,原属羌戎民族,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所以秦人立国沿袭了这一传统,统一六国之后仍旧以十月为岁首(即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惯例,亦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的更迭旧制,秦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传统,又表示自己是顺应天命代周而立,将岁首定在亥月。后来秦朝犹如昙花一现一样灭亡了,但其岁首习俗并没有消亡,不仅汉武帝定历之前,数代沿用秦历,即使改历之后,民间仍以秦岁首为节日。

到宋元以后,寒衣节成为与清明、中元并列的悼亡节,地方风俗志中( 尤其北方) 对寒衣節俗多有记述,以元明清北京城节俗为例,元朝继承宋代节俗,“是月, 都城自日之后, 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此一月行追远之礼甚厚”( 元·熊梦祥著《析津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明朝寒衣节更出新招, 市肆以刻板印制五彩纸衣出卖, 彩衣有男女不同的式样,大约一尺来长,并有包裹寒衣的纸套,在纸套上写明收衣人的姓氏行辈,及寄送者某某,如同正规的邮件。晚上在一番祭奠之后,人们呼唤着亡者的名号,将寒衣焚之于门,有的焚于墓前,这就是“送寒衣”( 参见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以焚化的形式向另一世界奉送祭品,大略始于唐朝,这很可能跟唐人全面接受佛家信仰有关,从秦汉的瘗埋到唐宋的烧祭,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大变化。清朝北京寒衣节俗一如明朝,但有货币化的趋势,有人将纸钱装入包袱中焚化,送给祖先的是灵活使用的冥币而不是固定式样的寒衣,祭品的简化反映着人们信仰心理淡化的趋势,同时它也模糊了寒衣节的节俗特色,使寒衣节逐渐变成了一般的“鬼节”。

这三个“鬼节”占据了一年的春、秋与冬。有人把三个“鬼节”放在阴阳五行的学说里看,说:清明时节四月,是水气即阴气“死”的阶段,这时鬼节起到收鬼的作用;七月中元,水气“生”鬼门开,正是饿鬼的时候,这时鬼节起到为鬼施事避免祸害的作用;十月是水气“壮”的阶段,是鬼的“旺月”。从中元节的“放鬼”到清明时节“收鬼”,中间有寒衣节,三者循环往复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古话说,“事死如事生”,这三大鬼节实际上是人们对鬼的信仰,反映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现实世界的体现。三大“鬼节”各种各样有趣的传说与禁忌习俗,背后充斥的是先人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承。

猜你喜欢

兰盆鬼节节俗
世界各地的鬼节传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同根异株的中日传统节日
——论日本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的分化
中元节“冷”知识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佛教盂兰盆节的民俗化及其对外传播
日本盂兰盆节综述
日本盂兰盆节的历史演变和宗教影响
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