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为德育发展插上双翼
2022-03-24焦敬
焦敬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和空间。为此,“双增”应运而生: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動、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减”有章“增”有方,教育的步伐应该跟得更紧、迈得更实,只有这样,才能迎来更好的生态与发展。
自“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度工作要点至今,信息技术已实现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行动自觉,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德育有故事、有场景,润物无声,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
拍摄微电影、微视频,实现自主沉浸式教育
镜头里的故事总能引起少年儿童浓厚的兴趣,里面的主人公往往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明星。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号召学生根据主题自主组合拍摄微电影、微视频。
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文字表达变成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动故事。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某些以文字表述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图片、故事等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为此,学校引导学生把一些含义深刻且较抽象的语言文字拍成故事,方便学生理解、形成认知,让德育更有实效。比如,在拍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们寻求教师、家长的帮助,深挖生活,在生活中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内容;同时,反复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再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大家自由结合,各显本领,组成一个个拍摄小组,通过阅读文章丰富自己的认知,邀请家长帮助分析“我”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寻找表达的角度和素材,写脚本,定演员……微视频、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具体的理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角和明星,在拍摄中进一步发现自我、丰富自我、展示自我。而且,参与微电影、微视频拍摄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使用各类现代设备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此同时,通过学生“小手拉大手”,带动成千上万的家长们参与其中,点燃了社会弘扬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燎原之火”。
微电影、微视频的拍摄,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了审美情趣。
衡水市宫廷金鱼养殖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画艺术享誉全国。学校以拍摄纪录片的形式,组织学生去实地观察、采访。活动前,学生们查阅资料,准备解说词和采访提纲;过程中,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今天,体会祖先的勤劳与勇敢、智慧与文化,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体验同学间分工合作的愉快,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学校每个寒暑假都设计项目作业,根据项目主题,学生们迈开腿脚,放眼世界,成功拍摄了一批微电影、微视频,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孩子们在拍摄实践中,边学习边观察边体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素养,将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微电影、微视频拍摄,是作业,是课程,更是亲子共学的课堂。
微电影、微视频记录下一个个震撼心灵的精彩瞬间,学生在这里有探究、有新知,家长也找到了陪伴孩子的方法,获得了亲子合作的幸福感。在一个个镜头中,由学生担当主角,讲述身边故事,树立身边榜样,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孩子在日常点滴小事的思考和处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我校以“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变网络资源为德育教材,丰富德育内容
信息时代,各种学习软件、学习平台应时而生,其中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比如学习强国平台,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学习资料,是教育工作者获取思政教育资源的可靠平台。学校把《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和《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作为课程内容,纳入思政课堂,其生动的画面和详尽的讲解,深深吸引着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抗疫英雄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把国家利益和人民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学校借助网络优势,选择优质的网络内容,从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家国情怀等多层面,把疫情防控知识、防控疫情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典型故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重新组合成教材,以线上课堂的形式推送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坚定大家抗疫必胜的信心,牢固树立“人民的健康、国家的利益至上”的思想,坚守不传谣、不信谣、尊重科学、听党的话的信念。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德育内容,都可以借助网络有声有色地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指导学生践行。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
“双减”落地,家长们几多欢喜几多愁。面对大把的空余时间,许多家长不知道该让孩子做些什么。为此,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相关单位应该加强沟通,共谋孩子发展方向。其中,线上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通过家校沟通,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及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从而提供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家长也能进一步了解学校开设的课程,帮助孩子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充分享受学校教育资源。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单位的线上交流,可以帮助学生遴选出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努力方向。为疏导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学校建立了网上心灵驿站,邀请专业人员加入,一起探讨。
为加强“双减”环境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学校通过家校沟通设计线上“一表通”,表内包含自我服务、服务他人、体育锻炼、技能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利用校内每周一反思、家庭每日一反思的时间,使学生学会检视自己、规范自己,学会自主安排课余时间,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主、自律、自强的良好行为习惯。“一表通”放在线上操作,既避免了纸质表格损毁情况,又缩短了家校之间对表格内容的反馈时间,让家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引导学生从整洁、勤俭、孝道、和睦、阅读、劳动、实践、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鼓励他们勇于追逐自己的理想。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德育评价环境
评价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路径,可以使学生在学识、品行等各个环节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激励。
把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搬到线上,让评价公众化、实效化。
评价贵在真诚、恰当、实效。信息时代,线上评价是反馈用时最短的方式。有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更容易让被评价者全面认知自己,从而促进他们成长。
这一评价方式更适合就学生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项特长进行评价。比如,合唱社团人数较多,若在线下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评价,一是纪律难以维持,二是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于是,合唱社团组建了有教师、家长参与的微信群,家长把学生在课下练习的试唱视频发到群里,教师进行线上点评,其他家长和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既是评价,也是切磋,以评促长。这样的评价轻松愉快,而且时间、地点灵活。英语口语、朗诵、书法、绘画、器乐练习等,都适合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对团队的评价,激发个体内在潜能。
对集体或是小团队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幸福感和集体责任感,利于挖掘学生个体内在学习潜能。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及时发布班级内的学科作业评比活动、手工制作活动、才艺展示活动,以及日常的小组卫生打扫过程、课间操片段等,让学生、家长和更多的人去评判、讨论,增强学生继续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在“双减”“双增”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讨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实现德育效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