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构建课程“五育”机制的研究
2022-03-24王长文
王长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核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基础教育如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有必要做好德智体美劳课程“五育”的机制研究。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德育工作质量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抓手,关注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质的养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国家对教育的总体要求。课程“五育”是微观的,是在每一个学科、每一堂课、每个活动中都要开展的教育,是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五育”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做好布局谋篇,促课程“五育”深层次育人
2017年,我曾提出“讲好学科背后故事”的理念,倡导学科教师担负起先“育人”再 “教书”的责任,通过挖掘学科历史沿革、人物、重大事件等,深入了解学科发展规律,展现学科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素的精彩素材与故事,充分发挥“学科背后故事”的育人功能。
讲好学科背后的故事重在“育人”,重在营造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究、向往追随、全面提升和超越自我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教育环境。“德”定基础和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筑能力和梦想。通过“五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每一学科的教学都要挖掘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并以“讲好学科背后的故事”作为实现路径。
基于此前对学科背后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我们提出深化对学科背后故事的理解。讲好学科背后的故事,不再是教师单纯地讲学生单纯地听,而是要在对学科深层次教育内涵进行挖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做新的谋划,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学科的教育内涵和价值,从而在学科教学和学习中成为故事的主角,将学科承载的人类文明的育人价值转化为课上正在发生的鲜活故事,真正体现课程“五育”的全程育人。
如何通过对教育内涵的深度挖掘,增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学习荣誉感,促进师生形成健全人格?这要求每所学校的管理者以深化研究育人内涵为突破口,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及育人素养培育的策划能力。
引导学校管理,凸显课程“五育”全程育人
在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提升学校教育的治理能力,加强学校治理体系的建设,就是要让管理者基于对课程“五育”的深刻认识,从校园文化、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育人体系。
在课程开发建设领域,我们引导很多学校整理编辑了“学科背后故事”读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生必备品格在学科故事教育中的体现,重在意志和精神境界的引领;关键能力的培养,重在讲清知识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习得。目前,哈尔滨市已建立了覆盖各个区县(市)的6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点学校,带动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积极推进以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哈尔滨市开展的“烛光杯”教学展示活动,将开发学科故事、用活学科故事等列为课堂教学评价重要内容;围绕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等6个学科,编写了“学科背后故事”读本。
我们引导各中小学校开展以“讲好学科背后故事”为主题的校内专题论坛、主题教研培训,调动广大教师创新思路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探寻学科故事、运用学科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素养。通过几年的探索,“讲好学科背后故事”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成果显现。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志向得到激发,学生追求美好、忠诚担当、正直勇敢诚信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得到提升。
提升教师素养,促进课程“五育”全方位育人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我认为更准确的提法应是育人教书。先营造育人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教书、教化人。课程“五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好教师”的素养标准、专业标准及培养方式等有了新要求。
就教师的专业能力而言,核心是每位教师都要具备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重点是挖掘和拓展自身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潜质和能力,发挥自身有益于育人教书的鲜明个性和专长,增强授课的吸引力。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的“五育效应”,善于利用多方面的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的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通过教科研手段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寻不同学段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及所教学段学生的普遍发展水平;基于学情深度开发所教学科的育人价值,以课程“五育”的视角和眼光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点、智育点、体育点、美育点、劳动教育点,进而加以有机融合,做到在“一育”中发现“五育”、转化“五育”,实现以“一课”融“五育”的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好教师”要善于从课程“五育”的视角解读教材,发现教材中蕴藏的“五育”价值点,研判学生在“五育”上的起点、需要、缺失、困难和障碍,进而转化为实现课程“五育”的教学目标、环节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出发,及时捕捉课堂中出现的“五育”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和生成,转化为促进学生“五育”生长的育人资源。
在教学反思中,“好教师”要善于从“五育”的视角,依据“五育”教学评价指标,对照“五育”的教学目标,反思“五育”成效,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及症结,提出课程重建的具体建议。就教师培养方式而言,未来的教师培训或研修,可以把课程“五育”能力作为开发研培课程、实施研培方案和评价研培实效的核心内容,整体形成课程“五育”的新格局和新体系。
加强家校社协同,实现课程“五育”全时段育人
营造“全学科并进、家校社一体”的育人生态环境,推动课程“五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在教育治理层面进行整体设计、实施和评价。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关键的協调和主导作用。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形成全社会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强大氛围,作为教育部门要建立协调领导机制,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并把“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实施办法,提供经费保障,定期进行督导考核。
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是指导者、组织者。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规划,统筹家庭、社会力量;要强化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以各学科课程“五育”为引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体育课程、课外活动、各类赛事为载体,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以艺术展示为平台,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促进劳动课程校本化,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社会开放日、社会实践等形式,定期组织家校社交流。
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家长是家庭实践环境的营造者。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家长应树立正确观念、丰富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技巧能力,坚持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放手让孩子去实践,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做好家庭教育;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和家庭社交,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孩子成长成才创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
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是支持者、服务者,应当定期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提升家长、师生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进入新时代,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审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变革与坚守、创新与继承,我们要围绕课程“五育”落实立德树人,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