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如何提升自我情感能力?

2022-03-24朱小爽田国秀

教育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刚共情王老师

朱小爽 田国秀

班主任王老师每天提早进班等待同学们。这天,小刚迟到了,早读开始后才进班。原本王老师想直接批评他,但看到小刚紧锁的眉头,就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课间,王老师找到小刚:“今天早上怎么迟到了?你好像心情不好,遇到什么事了?”小刚眼眶红了,眼泪打转。原来,他的爸爸妈妈昨天晚上吵架了。王老师了解情况后安抚了一下小刚的情绪,使得他这一天平静度过,能够安心学习。试想,如果王老师没能观察到小刚情绪不对,直接当众批评,那很可能会使小刚一整天情绪低落、无心学习,甚至引发其他问题。

王老师之所以能选择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可能发生的问题消弭于无形,缘于她具备良好的情感能力。置身智能时代,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互动、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朱小蔓教授认为,对教育要做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情感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情感能力是当代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

什么是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简称EC)也被许多人称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情商”(EI)。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梅耶和萨洛维最早提出情商概念。随后的三十年,这一理论不断被发展、丰富。由于智力往往让人联想到先天的、不可改变的素质,因此,比利时学者米科拉扎克等人提出了情感能力理论模型,用情感能力替代情绪智力。这一模型将情感能力视为可以培养和提升的素养,具体表现为个体识别、理解、表达、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也适用于教师情感能力的分辨与培养。

一是情绪识别能力,是指在情绪出现时能够感知并识别它——这种情绪既可能是他人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当学生的语言或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信息表达出某种情绪状态时,教师需要敏锐地发现并且准确地识别,正如前文的王老师。除了识别他人的情绪,教师也应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有时因为琐事缠身,教师会对自己的情绪置若罔闻,进而影响工作状态,甚至在学生面前表达、传递自己的破坏性情绪,令学生感到不安。

二是情绪表达能力,即能够以社会接受的方式恰当表达情绪。教师职业有许多情感规则,要求教师遵照行业规范和职业准则表达情绪,如对学生关爱、对家长耐心等。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无理取闹的学生或不讲道理的家长,出现生气、烦躁等消极情绪是正常的。但教师必须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意发火、任性发飙,过度发泄情绪或者一味地压抑情绪,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情绪理解能力,即能够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和后果。调节和管理情绪的前提,是知道情绪发生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共情”是一种情绪理解能力,即感同身受地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面对一个情绪激动的学生,如果教师能让对方知道,老师理解你为什么会生气、委屈、伤心,学生就会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关心,这有利于师生之间快速建立信任关系,达到安抚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是情绪调节能力,即在面对压力或情绪不适合环境时擅于调节自己。教师作为高强度情感劳动的职业,会面临许多情绪困扰,如工作不顺利、家长不配合、學生不理解等,这些都可能让教师焦虑、抑郁、烦躁。如果长期压抑这些情绪,不能及时调节和管理,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五是情绪使用能力,即能够利用情绪促进反思、决策和行动。情绪情感是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的情绪能让教师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情感饱满的课堂能让学生更加投入,适当的愤怒也能加深学生对是非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利用情绪情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建立温暖互信的师生关系,使其成为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助力。

教师如何提升情感能力?

提升教师的情感能力,需要教师个体层面的自我提高、学校组织层面的全力保障和培养培训层面的有效支持。

教师个体层面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树立正确的情绪情感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情绪情感特点,只有尊重科学的年龄差异,才能更好地识别、理解学生的情绪,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教师应该明白情绪没有对错之分,要坦然面对学生和自己的消极情绪,接纳、理解,并允许表达。因为情绪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它是一种进化而来的生存机制,是一种在特定外部刺激下必然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忽视或压制这些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回归理性。当学生陷入情绪时,忽视甚至无视他们的情绪,不利于唤起他们的理性来解决问题。

其次,学习共情表达,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家长和同事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同时还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对他的共情,即学会共情的表达。共情表达有一个简单的基本句式,“你感到……(准确命名对方的情绪),因为……(说出对方情绪发生的原因)”。当学生听到教师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未说出口的原因时,他就不会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而更愿意与教师交流,从而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并最终回归理性。

再次,掌握科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抑制表达和认知重评。抑制表达是通过自我控制来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比如:上公开课时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面对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家长,通过心理安慰、暗示,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知重评则是以积极方式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解释。比如,学生又迟到了,教师可以跟自己说:学生不是故意挑衅,可能发生了一些意外,需要进一步了解、关心学生。这样一来,教师的情绪就会从原本的气愤转化成对学生的关心。

最后,通过日常训练,提升情感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写情感日记,记录学校内发生的情绪情感事件,并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原因,反思未来在同样情境下可以采取的策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留心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语气、词语等言语信息,识别和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自我情绪表达时注意巧妙采用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平时多积累不同的情绪词汇,以提高自己的情绪表达能力。同时,尝试进行正念冥想训练,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保持开放和不评判的心态,从而提高对自我经验和他人情绪的觉察力。

学校组织层面

组织、领导及同事要给予教师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关怀。教师工作需要投入高强度的情感劳动,这不仅依靠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离不开社会支持和组织关怀。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健全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如定期组织减压活动、开展常规性心理咨询服务等。领导应以沟通协商的方式开展工作,充分信任、尊重教师,主动关心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并能对教师的情绪及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建设性调节。

培养培训层面

师范院校应将情感能力纳入教师培养项目,采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准教师的情感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入职后,学校应定期开展针对情感能力的培训和讲座,如让教师了解情感能力的五个成分、讲解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及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仿和头脑风暴等方式增强情绪理解,练习和创新情绪调节策略,提高情感能力。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成熟的情感能力干预方案可以借鉴,如“高情绪智力教师项目”“56小时情绪智力训练项目”等。当然,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民族文化开发富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教师的情感培训课程。

猜你喜欢

小刚共情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有趣的动物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不足为奇
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