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24朱峥翔 范佳泠 梅媚 陆怡静 孙傲
朱峥翔 范佳泠 梅媚 陆怡静 孙傲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新传播生态系统下,将Vlog应用于新闻报道的这种新模式呈现出数字化、后台前置化、双向互动、个性化叙事、传播形式大众生活化等特征。这种新模式顺应了碎片化时代的传播需求,丰富了包括时政新闻在内等多种新闻类型的报道方式,在不影响权威性的前提下兼顾了趣味性。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实现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 Vlog 新闻报道
一、前言
Vlog是video blog的简称,中文名为视频播客,YouTube平台对Vlog的官方定义是a casual, conveeo format or genre featuring a person talking directly to camera,[1]即创作者通过与摄像机对话来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碎片的一种能给观众带来轻快随性观感体验的视频形式,往往能够涵盖包括生活、美妆、学习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将Vlog应用在新闻报道中的做法是传统媒体为应对快节奏互联网时代下自身时空局限性、话语权降低和用户对知识信息与双向互动的高要求、高需求而做出的寻求自身价值再体现的创新尝试之一。要求出镜记者以自媒体的口吻报道新闻,以寻求融媒体环境下的盈利模式突破以及用户黏性增强,进而帮助以年轻人为主的受众更轻松地了解新闻、迅速地理解国家政策并吸引他们自发地成为“全民报道新闻”中的一员,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底气。
新闻Vlog相较于国内视频平台如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非官方账号发布的Vlog不同的是:新闻Vlog不仅需要平衡好新闻本身的严肃事实性和轻快剪辑导致的娱乐性,还需要在融媒体的发展趋势中抓住机遇,更需要把握好视频的价值观导向与精神内涵输出。根据CNNIC第48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2]可知视频类的报道形式在新闻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将Vlog应用在新闻中,可以帮助大家更轻松地接收新闻,从而培养起关注新闻的兴趣习惯。
人们对事实背后的故事有无穷探究欲望,通过应用Vlog能够将后台前置,能够让观众更了解到新闻背后的故事,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增强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
自新闻Vlog初次应用起,形成了一个 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3]结合的热点时期,即2020年疫情时期。主流媒体、公职人员、医护战士、在中国的外国人、国内外大学生、普通市民等多样的创作者带着乐观的心态、科学的态度产出了大量Vlog,在疫情时期做出了消解不安,鼓舞士气的突出贡献。新闻Vlog的应用凭借其主体不只有新闻事实本身,还有出镜者的自身感受这一特点能够对新闻事实做出回应,这是传统媒體很少触及到的。例如,将留学生归国的Vlog应用在新闻报道中,留学生在Vlog里有关自身感受的总结部分就回应并证实了我国对疫情的防控措施给予了国民极大的安全感。这种对新闻内容的个性回应能够使报道更加生动立体,更加真实。
除此之外,2019年3月两会期间产出的Vlog也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专业化与新鲜感。不同于疫情期间的全民报道,两会期间的叙事主体基本是新闻从业人员,Vlog的制作也是由专业团队完成。而Vlog内容中对记者工作的解密、新闻主播端庄形象的颠覆、叙事视角的转变以及层出不穷的播出形式和视频内外的互动形式使从前冰冷的报道变得亲切鲜活了起来。Vlog必然的独特视角和其可能存在的街采视角等都为观众丰富了参与感,在视觉上从一个接收者到一个参与者的转变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沉浸体验,继而增强用户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同时,将Vlog应用在新闻中能相对使“恶意”剪辑无处遁形。例如第二方节目组会为了满足第三方观众的好奇心理,对参与到其中的第一方受访者进行“恶意”剪辑,从而达到利用话题性的节目效果来增加收视率,而新闻Vlog的自拍视角使得“恶意”剪辑很容易被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场景还原及新闻的真实性。
而Vlog想要从各种新式新闻,如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在应用时要注意抓住其不可替代之处,尝试融合各类媒体的优势,如短视频媒体的方便快捷、新闻联播的定时定点、数据媒体的科学直观等。给予适当的辅助性解读,抓住全民关注新闻热点的时机,调整好Vlog应用于报道公共卫生新闻、时政新闻或是体育新闻等的适配度等。
二、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特征
(一)叙事特征
新闻Vlog主要是将传统新闻的平铺直叙式叙事场景转变为跟随创作者的第一视角的叙事情境,主要是通过后台前台化这一渠道实现。通过将幕后为新闻报道而做的准备工作、采访的实际过程等未加工或轻加工的信息在Vlog中公开,这种曝光更多的后台场景信息,能够展现更为真实可信的新闻情境,能使需要被报道的新闻事实本身更深入人心,而这样一种新奇有趣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填补人们不再满足于“主播端坐着播报新闻”等传统报道模式的空白。例如在“康辉的Vlog”里就运用了后台前台化,除了记录了大国外交的风采这一新闻事实,还展现了后台工作人员辛苦准备的专业化流程。通过营造康辉本人形象的反差感,不仅拉近了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距离,给予用户亲切的感受,制作的透明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好奇心,易于增强用户黏性。
另一个主要的叙事情境则是“故事分享会”。包括记者、新闻主播在内的创作者们往往会自己手持录像设备,边走边录制素材,同步配有第一人称的口语化甚至网络用语化的新闻解说。例如在“康辉的Vlog”中,康辉自嘲自己是“自拍菜鸟”,利用网络化词语,在调侃自己的同时,更是调动了气氛,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中的严肃姿态,让观众有一种平等交流的亲切之感。在这种情境下,创作者不再受制于传统模式下的“正襟危坐”。因为创作者们在录制Vlog时只能根据已知的新闻内容进行解说,所以往往会在解说中夹杂着创作者自身的经历故事,容易引起用户共鸣。除此之外,创作者们还会在视频临近结束时和用户分享主观感受和个人心得总结。虽然这种叙事情境不能使得用户处于上帝视角,但是可以赋予绝大多数用户参与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追本溯源的好奇心,从而在限知视角中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在现场听故事”的沉浸体验。这种情境下,创作者们不仅可以相对完整地报道新闻事件,还可以借助多样的互动形式(评论、弹幕、视频回应等)与用户拉近距离。例如在“小彭的Vlog”中,记者小彭都会在视频的最后调整镜头至自拍模式,和大家聊一聊“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参加两会”这种亲切的话题,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用户分享新闻报道带给她的体验与成长,拉进了出镜者与用户的距离。这种以主观视角介入客观叙事节奏的“故事分享会式”的叙事情境,不仅让观众对整个新闻事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也提升了大家对新闻的关注度。
除此之外,新闻Vlog还结合高新科技升级创新叙事情境。例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利用VR技术直接将用户带到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辩论现场,[4]使用户身临其境。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注重于对用户的信息传递,却忽略了用户的个人偏好,只通过记者或新闻主播等创作者对新闻进行报道并不能完全调动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将VR等高新技术应用于Vlog中,能够把用户进一步“带到”新闻现场,从单一的跟随创作者的视角升级成360°的全方位体验,让观众的身体、心灵、精神体验仿佛都在新闻报道现场。这种叙事情境更能使用户全面地认识新闻事实本身,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回归新闻初衷。
(二)制作特征
相比传统新闻的“读稿+现场连线”的报道方式,Vlog除了可以营造出丰富的叙事情境外,还可以通过适当剪辑完成灵活的编排,融合匹配新闻类型的背景音乐、流行元素和字幕等丰富的后期给新闻报道增色,在不泛娱乐化的前提下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观性与趣味性。比起《新闻联播》的30分钟时长限制,Vlog能够针对一件新闻事实进行时长较为自由的报道。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无人机在内的高尖设备是主流媒体的配置,但得益于拍照录像功能越来越完善的手机和层出不穷的视频制作软件,Vlog的制作难度大大降低,不再局限于使用专业录像设备和高难度还收费的剪辑制作软件才能制作出个性Vlog,如今每一位用户都享受着“Vlog自由”,而这更为“全民报道新闻”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丰富多样的视频素材,高度还原的视频清晰度,还有能使得视频的管理和储存更方便的高速的网络状态、庞大的云空间等都是Vlog能应用于新闻报道中的制作层面的原因。
三、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问题
(一)重“趣味、娱乐”,轻“权威、内涵”
为了避免用户在观看Vlog时感到乏味提前退出观看,包括记者、新闻主播等在内的创作者们在录制素材时,往往会采用生活化、网络化的语言进行解说,不同于正式场合,他们的语气也较为活泼,更具趣味娱乐性。创作者们在完成Vlog制作的过程中会对素材进行适当剪辑,辅以动画特效、背景音乐等后期,更具艺术观赏性,以上种种为挽留用户将Vlog看完而在“外貌”上做出努力的初心是为了能帮助用户更轻快地了解新闻,但创作者们过多注重碎片化的“外貌”,反而会使自己忽略视频内容不够“干货”的问题,会使用户对新闻的记忆不如对视频中的特效等“外貌”深刻,会使自己在用户眼里的形象轻浮化,甚至会使新闻缺乏权威,最终不仅新闻的价值内涵未能充分传达给用户,连新闻事实本身也没有被用戶了解到。为了博取关注,更有甚者,会对Vlog内容进行恶意剪辑,对新闻内容不实报道,虽然这必然是会被用户质疑、被审核下架,但这一不良行为依旧损害了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背离了Vlog这一传播形式的初衷。打破了新闻从业者的原则底线,忽视了内容内核,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二)重“外貌、速度”,轻“专业、创新”
录制Vlog的门槛虽然较低,但是对于出镜者的要求却很高,尤其是代表主流媒体出镜的记者、新闻主播等。对于记者、新闻主播来说,传统新闻报道几乎只需要面对镜头做好新闻的报道工作即可,而Vlog则要求自行手持摄像设备、把握现场素材、灵活切换镜头等等,在展现自己鲜明的个人特征、个人魅力的同时将新闻事实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导话题,与观众互动。又因为Vlog的较高社交性,并不能与所有新闻,特别是庄严沉重的新闻完美兼容,这对创作者们也提出了如何让形式服务好内容,如何与可以承载任何新闻类型的短视频新闻良性竞争的要求。拒绝强加,往往才能发挥出“1+1>2”的效果。人是毋庸置疑的“视觉动物”,出镜的创作者们个人魅力中的“形象分”也给Vlog内容质量划出了及格线,应对“人比新闻火”的困境,要依靠过硬的视频质量来打破。
如同传统新闻会抢占第一报道一样,新闻Vlog也出现了拼速度、抢流量的问题。与此而来的是被束缚思维的同质重复的Vlog,毫无个人色彩的有版权问题的模板化洗稿抄袭,这直接导致用户感到审美疲劳逐渐反感、新闻认知逐渐片面固化、中心思想内容逐渐模糊、行业竞争环境逐渐恶劣。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不实新闻在互联网时代下又快又广的病毒式传播与澄清新闻的慢传播之间的矛盾。
(三)重“尝试、推新”,轻“维护、拓宽”
新闻Vlog起初是为吸引年轻人关注新闻而做出的一次创新尝试,受众较为局限,参与主体数量较少,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喜欢以Vlog形式做分享。根据艾媒网的数据可知,“拓展市场”有几大难题:不选择分享Vlog的用户中有62.5%的用户,认为分享视频涉及个人隐私;其次有56.3%的人则是因为缺乏拍摄设备或剪辑技术而不分享视频;占比最小的原因是缺乏发布平台,为12.5%。[5]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一直是公众讨论不休的热点话题。解决Vlog带来的隐私泄露问题、公众窥私欲膨胀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除此之外,虽然Vlog是一种高用户留存率的视频形式,但是新闻Vlog却缺乏用户黏性。如连续剧式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小彭的Vlog”》系列的收视率呈递减趋势,“康辉的Vlog”系列的收视率也呈波动形态。用户对于新闻Vlog的追求度不高、忠诚度不持久,很多用户表现出“快餐化”的观看态度和低活跃的观看情绪,不利于培养用户主动追更新闻Vlog的习惯。只尝试,不参考用户评价缺乏用户维护;只推新,不总结反思放弃拓宽市场,均不利于Vlog在新闻中的深化应用。
四、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策略建议
(一)创新报道形式
现有的新闻Vlog报道中,两种形式的报道有着较高出现频率。一是以新闻从业者为第一视角,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对新闻事实本身的感受拍摄制作Vlog并直接在视频中进行报道;二是将选中的普通人的Vlog作为插入素材,辅以文字进行新闻报道。吸纳多元叙事主体,丰富新闻Vlog的报道形式是产品上的一种创新。例如将镜头转向,营造出用户和创作者一起在进行采访的氛围;将不同身份的创作者们的Vlog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佐证,这虽然会对井然有序的节奏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仅能帮助用户共情思考,吸引他们持续关注新闻,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新闻的可信度,进而增强权威与公信力。
(二)深化角色意识
在Vlog的素材拍摄方面,出镜者特别是记者、新闻主播等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应对多元化、专业化、魅力化的全能型要求。决定是否运营个人账号、学习运用拍摄技巧,掌握好镜头运动,熟练画面和声音的剪接点,时刻注意自己在镜头前的姿态,最主要是如何对脚本进行演绎,如何对叙事模式做出创新。在Vlog中,我们看到传统的“正襟危坐”的新闻从业者的形象被颠覆,变得富有个性,亲和力强。出镜者可以尝试打造个人品牌,例如 “大漠叔叔”这类的亲切称呼,又或能让用户一听见或看见“记得双击,么么哒”就能想起的韩佩泉一样的开头语或结尾语,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视频水印,证明原创。转变角色思想,将单一的新闻报道者角色转化为生活故事分享+新闻报道的双角色思想。新闻从业者在展现个人魅力,摆脱大众对他的固有印象之余,还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顺畅表达、临场应变、审美等能力,了解用户需求,把握多向互动的频率与形式,注重新闻内容的提炼以及表达方式的人格化与“接地气”,具有国际意识,不断挖掘新闻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做有质量的好新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拒绝被新闻指标绑架,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方能让新闻发挥更大的感染力,引导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输出正向价值观与深刻内涵。
(三)平衡形式与内容
在Vlog的后期制作方面,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平衡形式与内容。除了前文提到的制作技巧,还需要结合Vlog的具体内容,将灵机一动化为现实。例如制作双语字幕Vlog,能够帮助用户在观看Vlog的同时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制作个性片头结尾,在Vlog中插入手绘等都能够增强Vlog的艺术感。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Vlog中的出镜者没有经过层层审核的稿件,随机说的每句话都会被记录下,除了提升自身语言素养外,剪辑也是一种补救方法,要审慎决定每一帧的去与留。通过学习各个平台的用户偏好可以进一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如B站平台的用户观看时喜欢发送弹幕,倾向于细节充实的视频内容,那么Vlog的后期就可以制作弹幕特效,在底部制作分时区目录,在评论区发表可跳转的时间评论等。同时新闻Vlog的替代品众多,如:短视频新闻、数据新闻、图表新闻,但只要合理融合,就能够将替代品转化为互补品,实现媒体形式的良性融合,互利共赢。例如新民网曾推出过一组新闻Vlog,里面穿插着各种图文报道,Vlog和图文报道的结合使得报道更加生动立体,更加清晰客观。
(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Vlog的发布平台也要做好审核工作,公平推荐,促进良好的竞争环境。宣传时则要明确宣传对象是新闻事实本身,而不是出镜者,不能主次颠倒。将Vlog应用于新闻中需要塑造一种“独家”的品牌形象,利用各大社交平台,凭借独特的剪辑技巧和播报手法,打造独一无二的新闻+Vlog报道模式,指明正确的新闻路径,从而给用户树立一种新颖、可靠、生动的品牌形象,给用户带来丰富的体验。例如使用“弹窗式”推送来吸引用户持续关注新闻事件,培养用户观看新闻报道的同时,用合理的唤醒机制,增强用户的黏性,给新闻Vlog的持續运营增添了源动力。新闻Vlog要求以开放的创新思维为传统媒体引入一股新鲜血液。融媒体生态环境下,打造新媒体独特的魅力,针对性地进行用户行为细分,增强用户黏性及时分析反思,方能寻求进步,觅得成功。
结语
新闻报道的本质是向用户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新闻Vlog要把握好与用户的关系,引导用户关注新闻本身,避免被舆论推动而产生负面情绪发泄。提炼新闻价值内涵,深化作品内容,进行多元化报道,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丰富的、有深度的新闻内容吸引公众关注才为上策。在直观传递和深度解读信息,给观众带去富有创新精神的“独家报道”的基础上,引导观众跟随Vlog深入挖掘新闻内容的价值内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新闻Vlog的价值意义。
本文为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Vlog(视频播客)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研究》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110327078Y)。
注 释:
[1]唐瑞. 拟剧理论视域下Vlog制作者的动机与呈现——基于哔哩哔哩用户消费行为的考察[J]. 东南传播,2020, No.188(04):43-46.
[2]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651.html,2021-08-27.
[3]胡正荣. 迎接智慧声音时代的到来[J]. 中国广播, 2018, 305(11):5.
[4]孙晓璇."VR+新闻"处在起步阶段 VR直播怎么玩 [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524/c40606-29295537.html,2017-05-24.
[5]艾媒网.短视频行业数据分析:2019中国62.5%Vlog用户因涉及个人隐私不选择分享视频 [EB/OL]. https://www.iimedia.cn/c1061/68145.html,2020-01-28.
(作者朱峥翔、范佳泠、梅媚系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陆怡静、孙傲系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