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习语文教例的三重境界

2022-03-24王贞鹏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习安庆言语

王贞鹏

“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这话于我而言,有时起不到训诫的作用。我曾读过汲安庆教授所著《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感觉甚好。因为,他在中学语文界,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的研究上,颇为专业,更顯功力。这多源于他从小学一直教到大学,有深耕课堂的教学实践,又有大学学院派理论的前沿引领。故此,汲安庆教授的教例评析,既有形而下的“接地气”,又有形而上的“接天气”。因此,当《好课之道——初中语文名师教例研习》甫一面市,我从网上购回,仔细读之。

《好课之道——初中语文名师教例研习》一书,由五辑构成,分别为“诗词类文本教例研习”“散文类文本教例研习”“小说类文本教例研习”“论述类文本教例研习”“其他类文本教例研习”,前两辑涉及的篇目较多,汲安庆教授于此所花精力甚多,也最能彰显研习之道。

在我看来,汲安庆教授的语文教例研习对我们躬耕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三重境界的指导意义。

放眼当下,在诸多语文课堂上,不少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班会课,甚至是国学课,“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却浑然不知。原因何在?就是不少语文老师未能守住语文的体性。语文教育稳境的达致,必须要注意形式知识和形式智慧的高度契合,并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统一中突出言语形式,遵循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再返回言语形式的解读路径。正如汲安庆教授在研习陈超老师《论语·论学》的教学设计时,所提出的“教学设想中提到了‘语言品味’,但是教学目标中未能明确呈现,这有可能导致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思政课或国学课”。作为语文教师,始终要警惕自己,语文学科重在“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无论何时,都需要坚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的样子,上出语文课的滋味,守住语文学科的体性。

读汲安庆教授的课例研习,明显感觉到他评课的理论扎实,观课的视阈宽广,彰显的学养丰赡。这给我们一线教师诸多启发,不要让自己沦为教参的“搬运工”,不要让自己沦为名师的“传声筒”,无视文本类性、辨体传统,将各种文类一锅煮,沿袭旧识,照单全收,毫无批判性建构的奴隶式解读。实际上,文本解读才是语文老师的真功夫,必须下大气力,管他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汲安庆教授在研习程红兵老师《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时,对程红兵老师亮出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的教学设计提出异议,“对联由教者亮出,主旨先行,学生横批的运思便会受到诱引,这一弊病在写作上叫作‘限制性立意’——学生充分亮见后,让其撰写对联及横批,成果或许会更显珍贵”。这告诉语文老师,名家也好,专家也罢,他们的解读,都不能照单全收,而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读出己见,形成己识。

凡是读过汲安庆教授《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好课之道——初中语文名师教例研习》的老师,都会明显感觉到汲安庆教授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比如历史、国际、现实、课程、美学视野相互叠加或相互观照或相互会通。汲安庆教授的评课不是下“大包围”或“撒网式”的,而是评之有理、评之有序、评之有道。宏观上,他高度关注“言语性”的统摄,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从“占有”到“存在”的飞跃。中观上,他始终重视体性、类性、篇性的考察,守住语文学科体性,辨识文类或文体的特性,探明彰显作家独特言语个性和智慧的篇性。微观上,他注意课眼、课脉、课气是否统一。课眼,是统摄全篇教学的眼睛,课脉是课眼的逻辑延伸,课气,是推动课堂教学一唱三叹的淋漓元气。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学习汲安庆教授评课的广阔视野,做到评课专业、精准、到位。

猜你喜欢

研习安庆言语
鱼殇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