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肥胖 危害比你想象的史大
2022-03-24潘斌韬
潘斌韬
首先,肥胖和肥胖症是有区别的。肥胖范畴更大,常指一种脂肪积聚过多的生理现象,原因有如下几点:心理因素、缺乏运动、缺乏睡眠、营养过剩(尤其含糖饮料)、内分泌紊乱、药物、中枢调节因素等。肥胖症则是一种疾病,通常以体重和身高的关系(如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评估,3岁以下建议咨询社区医院儿保医生;3岁以上儿童可参考中国儿童BMI百分位曲线图。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也可用更简易的腰围身高比(腰围/身高),女孩子≥0.46,男孩≥0.48,就是肥胖,但该指标不适用营养不良的儿童。
除此以外,还可参照更简易直观的中国学龄儿童BMI表。
如果无法确认,最好去专科门诊咨询一下医生。
肥胖可引发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影响睡眠时的呼吸,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可影响智力、身高、免疫力、易疲劳、性早熟、性功能等;可引发多器官(如心血管、皮肤、肝胆、骨骼等)多种疾病;易导致患儿受到歧视、孤立等,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导致恶性循环,甚至肥胖加剧,成年后再也瘦不下来等。
儿童肥胖有两个年龄高峰。一是两岁以前的婴儿期,二是4~10岁的儿童期。
婴儿期的肥胖,虽多为良性,但也需合理喂养,控制体重。而从幼儿期直到小学低年级肥胖的,最易形成肥胖症,应及早诊断,尽早采取积极的减肥措施。
一般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医学检查的肥胖儿主要有三类:
一是从体重生长曲线看,存在肥胖发展倾向者;二是家族史中有动脉硬化风险的,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糖尿病等;三是肥胖度超过50%者。
凡属上述范畴的肥胖,要进行积极治疗。如果宝宝和家长能密切配合治疗,大多可以改善。
母亲受孕前和怀孕期间避免营养过度和体重增加过多。
早期建立健康的喂养关系,避免过于严格和过于宽松的喂养,鼓励纯母乳喂养4~6个月。
在出生后前4个月不添加固体食物。每月测量并记录体重,如果发现宝宝体重增长过速,要少给、晚给固体食物,尤其是谷类,可用水果和蔬菜替代。
对学龄儿童加强饮食与行为习惯教育,规律进餐,减少在外就餐,营造舒适的就餐氛围,专注吃饭,不要边吃饭边看手机、电视。限制摄入含糖饮料(包括果汁)及油炸类食品,多用蒸、煮、炖的方式。保证食物的多样性,鼓励多吃水果和蔬菜,每餐做好定量。
儿童应学会自我监测,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随年龄增长;记录每日体重、活动、摄食、环境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助孩子执行及引导孩子形成良好饮食与行为习惯。
限制看电视时间及其他屏幕时间,2岁以下儿童要避免接触,2岁后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并减轻学业负担,增加家庭活动。
避免久坐等静态行为,适当有氧运动。对于3~5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要有1~2小时户外活动;6~17岁的孩子,要坚持上好学校的体育课,每天至少要有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慢跑、走路、跳绳、简单的家务等。
营养和运动干预:合理补充营养,适量运动。
心理及行为干预:对已发胖的儿童要调整其害羞、孤独心理,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树立信心,与医生、家长密切合作控制体重。
药物治疗:目前无减肥特效药,常用药物主要起辅助治疗及纠正肥胖并发症的作用。
中医治疗:中药、耳针及体针治疗。
外科手术:常见的手术有胃减容手术(胃切除术)等,主要用于重度肥胖合并严重代谢性疾病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或者肥胖本身对日常生活学习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且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
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儿童肥胖的防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提供支持性环境。家长应当树立榜样,做好教育和引导,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饮食和行为习惯;同时学校的供餐、课间运动、体育课、定期体检以及家校沟通也很重要。
最后,防控儿童肥胖应从小抓起,从备孕开始做起。
编辑/孙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