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研究

2022-03-24步德胜

高教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思政课家庭

步德胜

摘  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协同推进的实现条件。在分析制约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坚持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从形成机制、驱动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协同机制,确保思政课建设形成有效合力。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思政课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88-05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 objective need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gard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it follows the basic law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has the conditions for collaborative advance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restrict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synergy theory, and build a synergy mechanism from four aspects: formation mechanism, driving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so as to ens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forms an effective synergy.

Keywords: school; family; 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1.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立德树人必以“德”为先,进而回答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学生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已显得略有不足,需要家庭作为实践载体参与到每个学生的教育之中。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是,随着每个人年龄的增长,来自于家庭的影响会减少,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离开从小长大的地方,到异地读书求学,往往半年或者一年回家一趟,导致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的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链接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载体,在这个平台上把学校、家庭、社会凝聚起来,能够有效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3. 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思政课建设环节缺乏衔接、资源缺乏整合[3],抬头率不高、入脑入心不够、“5+2=0”现象仍然存在。影响思政课建设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不能孤立的进行分析,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只是着眼于学科专业、教材教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只有坚持协同育人的视角,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参与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才能明确各方在思政课建设中的责任划分,又能互相监督、协调运行,进而确保思政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可行性

1. 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及地域关系等,各关系之间辩证统一而非简单相加[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都与社会关系、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密切相关,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靠家庭、学校、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

2. 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当代教育学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环境和教育。著名教育学者袁振国教授强调,在这三因素中,对个体发展而言,家庭遗传是物质前提,提供可能性;环境是支撑保障,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教育是主要影响,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充分表明了家庭遗传素质与自然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家庭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最大化。

3. 具备协同推进的实现条件

受时间、地域、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让家长、社会单位经常深入到学校一线是不现实的。但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5G,智慧树、超星、爱课程、雨课堂、学堂在线等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得以推广,师生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能。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教育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进行实时推送传播,运用B站弹幕等及时开展讨论,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员无论在哪里,都可通过注册加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既遵循教育规律,又满足思政课建设的需求,还具有个性色彩的方式方法,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

1. 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校内部来说,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各种课堂之间要交汇互通,各部门与各院系之间,辅导员、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各位教职员工之间要相互配合。从学校外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能仅仅看作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更不能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的事情,需要家庭、社会全方位参与。通过社会調查表明,有96.3%的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只有3.7%的调查对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家庭有关。

2. 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从党的领导、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需要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据社会调查显示,12.35%的调查对象认为家庭参与思政课建设的途径只有家长会,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方式主要是提供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方式方法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并非仅仅局限于现场互动,学生家长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可以了解孩子课堂学习、参与情况,督促孩子脑袋抬起来、全身参与进来。社会实践也并非只有现场教学,可以采用VR技术建立虚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促进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有待加强

党的领导为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能。目前,各高校党委能够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做到定期研究,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加强投入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课堂一线,带头讲授思政课。学校党委和相关部门重视“大思政课”格局建设,但是,往往还停留在理念或者口号层面,对于家庭、社会如何参与思政课建设思考不足、规划不够,更没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据社会调查显示,只有23.46%的高校主要负责人或思政课建设分管领导,考虑过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参与、怎么参与、如何评价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更没有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对于小班化教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数字化教室建设和VR技术的开发应用不够,成为家庭、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主要障碍。

(二)从家庭方面来看

1. 学生家长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认识不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思政课”老师,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把学校教育缩减为纯智育,把社会教育复杂为厚黑学。更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才是系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人,也是伴随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者。但是,在考研、就业压力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英语课甚至是计算机课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没有等级,更不是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创业的“敲门砖”,为此,13.41%的家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说起来重要、比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 学生家长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精力有限

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各自领域具体职责和运行规律。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思政课建设。即使下班在家,还要照顾家庭和老人,没有多余的时间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81%的受访者认可家庭教育中父母仍是主力军。41.67%的学生家长表示,全程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现实的,只有科学界定家长参与思政课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达到“1+2>3”的效果。

3. 学生家长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能力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据社会调查显示,10.56%的学生家长表示,从来没有上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课程内容陌生而不感兴趣;49.44%学生家长表示,已经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对大学生孩子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80%以上的学生家长认为,线上教育教学能够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在了解孩子上课情况的同时,自己好像也走进了学校课堂,把握当前国内外社会形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避免家庭教育的苍白无力和家校关系的畸形。

(三)从社会方面来看

1. 政策落地不到位

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成为思政课能否落地落实的关键。社会和各级政府只有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才能推动家庭教育特别是思政课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据社会调查表明,37%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还缺乏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配套方案,目前更多还是停留在理念层面。42.22%的学生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只是改善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只有制定相当数量的配套措施,才能实现法律设定的目标。

2. 社会参与不到位

办好思政课,应该坚持开门办学,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但是从现实来看,思政课更多是理论灌输,即使有实践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对接较少,78.16%的家长认为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不够,缺乏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33.89%的家长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统筹协调社会资源不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不够。

3. 氛围营造不到位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其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据社会调查表明,22.78%的政府部门更多重视经济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尚未落实到位。49%以上的学校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欠缺,小商小贩的食品卫生让人担忧,网吧、游戏室甚至潜伏到学校内部,交通事故、打架斗殴等治安隐患偶尔出现。22.99%的学生家长认为,目前社会媒体缺乏有效监督,挑唆欲望、迎合低俗、编造故事、打黄赌毒擦边球,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机制

根据思政课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坚持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从形成机制、驱动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机制。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形成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党委领导、学校执行、家庭支持和社会参与,四个主体要素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其中,党委是领导层,学校是执行层,家庭是参与层,社会是支持层。

1. 坚持党委领导

加强思政课建设,党委是领导者、协调者,要制定政策、做好规划、定期研究、统筹协调、强化监督、树立典型和推广经验。思想上要重视,定期研究部署思政课建设工作;行动上要带头,带头要深入基层调研,带头听课讲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运行要通畅,加强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格局。

2. 以学校为主阵地

加强思政课建设,学校是指导者、组织者,做到认识到位、制度到位、组织到位、参与到位、培训到位、技术到位和保障到位。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合力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规划,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应当加强思政课学科专业、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建立家长学校,并通过家长会、家访、社会开放日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定期组织家校社交流、提供教育指导服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入学、入团、入党和纪念日等,通过参观基地、现场宣讲、短视频播放等途径,让学生爱听爱看爱思考,实现学思践悟相统一。

3. 以家庭为基础

加强思政课建设,家庭是配合者、参与者。家长要抽时间积极参与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线上课堂教学全面了解孩子思想政治理论状况;同时定期参加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树立正确观念、丰富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技巧能力;要坚持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陪孩子常常参加红色旅游,引导孩子崇尚英雄,形成坚定的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孩子成长成才创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

4. 以社会为延伸

加强思政课建设,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是支持者、服务者。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与科技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应当定期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提升家长、师生乃至全民的科學文化素养。要利用现代技术全面打造VR思政课课堂,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思政课平台,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成员穿越时空,使思政课不再枯燥无聊。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命运融为一体。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驱动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通过内外驱动提高各方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1. 内在动力

内在动力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自我加压。人人都有育人职责、行行都有育人功能,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目标。通过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调动家长、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新育人理念,提升育人水平,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衔接一致。

2. 外在动力

外在动力是立足“兩个百年”历史交汇点,站在“两个大局”的时代高度,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强化正向激励。如果不能系统、客观、全面地了解党史,就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迷惑。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共享资源,激发家庭、学校、社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的外在动力,实现各行业人才共育、功能互补、合作共赢,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评价,主要包括思政课建设合力现状、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三个方面,旨在摒弃传统“小思政”思维,落实“大思政”要求。

1. 合力现状评价

从学校角度而言,思政课建设有自成体系的评价标准,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但是其内容并没有提到合力现状评价问题。评价是指挥棒,为了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动思政课建设,需要对合力的形成、运行、动力和效果等问题进行全方位评价,看各个要素之间能否相互认同、相互支撑,才能及时调整整个合力机制。

2. 教学效果评价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都要落实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上来。一方面要着眼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重点看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日常养成,检验实际工作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动思政课建设才算真正有效。

3. 满意程度评价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者不懈追求和目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过程;不能只看学校评价,还要考虑家庭、社会评价。一是看全社会对思政课是否满意,能否全员参与办好思政课。二是看教师对思政课是否满意,能否认真讲好思政课。三是看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满意,能否积极学好思政课。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

思政课建设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政策、人员、条件三个方面,要通过完善政策、整合队伍、划拨经费等方式,为合力建设思政课提供有力保障。

1. 政策保障

在思政课建设方面,目前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包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5]等十余个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详细规定。站在“十四五”发展规划新的起点上,急需制定出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 的意见或规定,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协同原则、方式方法等问题。

2. 人员保障

思政课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活动,需要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要互相兼职、相互配合、及时沟通,为思政课提供一手案例和资料;学生父母兼具家长和教师双重身份,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恩而非抱怨牢骚,对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真学、真知、真信、真行,侧重“实践式”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等“五老”,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3. 条件保障

为了有效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加强思政课建设,应设立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教研室,配备优良的教学、办公设备,完善图书、声像等资料,为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必备的条件,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2018-9-10.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社.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6-58.

[5]王爱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6]艾四林,吴潜涛.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社会思政课家庭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家庭“煮”夫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恋练有词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