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2-03-24黄亚飞席燕辉唐欣

高教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持续改进问题与对策

黄亚飞 席燕辉 唐欣

摘  要:理工类专业课具有侧重逻辑、偏重推理的特点,针对高校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思政内涵外延理解不深、思政教育目标把握不准、专业教师思政能力低和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完善思政教育文化和资源建设方面分析,给出了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解决课时挤占、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保障课程思政效果、由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改进基础工作、以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反向设计评价制度等具体改进措施。据此提出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整体方案,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教师;立德树人;问题与对策;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72-04

Abstract: The specialty cours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emphasis on logic and reasoning. In view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poor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nd inaccurate gras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rget, lo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mperf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perf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e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gives some concrete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adopting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vercrowding of class hours, combining explicit education with implicit education to ens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s of the curriculum, improving the basic work and reverse design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is, the overall scheme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professional teachers;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在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中,专业课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1]。近年来,各高校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中获得了诸多有益经验[2-5]。然而,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不同,理工类专业课侧重逻辑、偏重推理[2],其课程思政建设难度较大,目前仍存在多方面突出问题[4-6]。本文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新要求,首先分析现阶段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程思政内涵外延的理解、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把握、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和课程思政保障评价体系的健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对策,为改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一、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全面

高校德育和智育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各司其职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由专业课教师负责。自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来,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状态得到改观,但由于理工科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整体相对薄弱,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导致出现一些错误或片面的观点,使课程思政教育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虽然认同课程思政,但觉得思政教学会挤占本就紧张的专业课讲授时间,还会干扰专业知识的传授,于是象征性地被动参与课程思政,应付了事。二是认为课程思政即是课堂思政,把功夫只花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里,忽视了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其实也是直接的思政教育。三是以偏概全,只选择思政元素蕴含丰富的部分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对思政教育开展较难的一些专业课则选择性放弃,致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成为空谈。四是以讲座报告的形式代替课程思政,可是讲座报告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容不可能像课程内容那样逻辑紧密且成体系,故不能代替日常的课程思政教育。

(二)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把握不准确

要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1]。然而,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经常出现教育目标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存在不同程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贴标签”、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比如:课堂上通过视频、音频或图片等方式插入一些所谓的思政元素,进行一番说教后继续讲授专业课程内容,其特点是有较明显的生搬硬套痕迹。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实际上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没有形成育人合力、未能发挥育人效果,无法实现对学生真正的价值塑造。(2)相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思政内容重复率高、实效性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思政内容理应有所差异,但因为没有准确把握课程教育目标,或者是未能从专业顶层协调推进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可能在不同课程教学中被多次重复,而且同专业的先修后续课程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使得挖掘的思政元素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虽然课程思政交叉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过多重复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削弱教育效果,降低思政实效性。(3)过度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堂上留给专业课教学的时间不够,导致专业知识讲解不透彻。事实上,课程思政是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不是把专业课当作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学过程应该分清主次,避免越俎代庖。

(三)部分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低

所谓术业有专攻,合格的理工科专业教师通常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在思政教育方面并不擅长。然而,这不能成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低的合理借口。课程思政能力应该是专业教学能力的拓展和延伸,思政教育能力不是影响课程思政能力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低,究其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客观上,融合思政内容的专业教材、参考资料和教学资源目前还比较欠缺,给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如果某些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较低,受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影响,加上外部可借鉴的经验匮乏,这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提高。主观上,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存在差异。部分教师把自身大部分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不愿过多从事课堂教学,只愿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很少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更别谈花时间去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使得课程思政教学处于较低水平。

(四)课程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1],需要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院系必须上下一致做好组织领导、支持保障和示范引领工作,充分调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现阶段,各级部门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教育,高校制定了对应的监督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相关工作得到积极开展,例如监督检查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组织编写思政教学案例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培训和比赛,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师,将课程思政效果作为考核评优重要参考等等。但由于监督保障制度仍不健全,一些措施因缺乏有效执行途径而流于形式,奖励表彰机制的激励导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结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尚待细化,任务目标的清晰界定、评价指标的明确量化有待落细落实。上述问题表明当前课程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二、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改进措施

前文所述普遍存在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中的种种不足,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發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深入理解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

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的今天,不和谐现象在高校仍时有发生,大到损害国家利益和祖国荣誉的事件,小到精致利己主义的表露,这都反映出思政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对新要求、新挑战,需要让所有教师清晰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势在必行,这一点需要在制度上明确,在各级会议上广泛宣传,务必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课程思政,使每一门课程都有思政教育。除了通过讲座、培训和研讨等措施提升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还应大力提倡采用金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以解决课时挤占问题。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因此高校在抓教风学风的同时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显性的思政教育包括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与专业知识在课堂上的有机融合,而当教师具有爱党爱国、仁爱正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等高尚品格时,课堂内外的言行举止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老师起到模范榜样作用,这其实就是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

专业教师应树立“小课堂,大思政”意识,找准合适的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生成性”内在契合关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和有机统一。课程思政要防止落入说教俗套,实践出真理,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比如,针对高校实践育人的痛点,作者所在学院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两条主线,创建了暑假社会实践与实习融合、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出“网络E家”文化师生共建微信平台,打造“思政教育融入校企合作与社会实践”“微党建,巨能量”等网络宣传作品,公众号共发布微推5千多条,阅读量达50多万次,通过“小”声音讲述“大”故事,用“微平台”成就“大思政”,助推实践+思政、专业+思政取得了实质性成效。2019年学院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

(二)紧扣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需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教学要坚守专业定位和课程目标,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多元融合、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杜绝“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发生。例如,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绪论教学中,从元器件特性、发明与应用的角度阐述电子技術的发展历程,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结合我国目前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大国重器,探讨科技进步需要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持续更新,“中国梦”需要青年一代担当接力;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编码技术教学中介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半导体存储器教学中结合我国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数据健康码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之效果,很自然地把“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融入到了专业课程教育中。

对于先修后续专业课之间内容关联性强导致课程思政元素重复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从专业系部层面对课程思政作顶层设计。除了制度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和思政文化建设之外,还需要统一编写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案例库,紧扣专业课程目标,深入梳理教学内容,将教师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合理分类,尽量均匀地融合到所有课程中。要把握每门课程思政元素宜精不宜多的原则,如果把专业课教学比作菜肴烹饪,思政元素就好比是其中加的盐,不可或缺,但应少许适量。

(三)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关键在教师。首先,要严格高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考察,抓好课程思政教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多渠道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校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专业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邀请名家名师进校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育人承担,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第三,重视团队传帮带教育,注重师德传承。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以老带新,形成课程思政经验交流的常态化。第四,切实解决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落实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编撰、优秀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开放和课程思政典型经验推广等措施。譬如,在思政案例库撰写时,以教学团队为单位,从“科技前沿(专业成果、发展趋势等)”“人文积淀(传统文化、马列经典等)”“时事热点(时政要闻、典型事件等)”“专业故事(专家名人、工匠学者等)”“工程实例(国家工程、科研项目等)”五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为本团队的任意一门理论或实践课程服务,允许挖掘多个素材用于同一门专业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最后,搭建多层次多学科的课程思政互动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沙龙等主题教研活动,保障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的畅通,建立网上交流沟通渠道,推进课程思政文化建设。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保障评价体系

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校应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学校需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效果评估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6]。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政能力,开展思政教育文化建设和资源建设,多维度保障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效果。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权重,并将其作为量化考评的依据,可以将文献[6]给出的三级共19项“专业思政”建设指标要求作为参考。将督导、同行和学生的评教评学结果列为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督导评价体系。针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考核形式,应建立体现思政评价元素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闭环构建。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不仅要注重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反馈结果直接用于改进教学(包括课程体系和考评标准),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最终落实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最终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图1是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议方案。由图1可以看出,整体方案构成闭环,课程思政监督保障和考核评价制度是为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服务,进而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评价又能为监督保障和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制度文件理应通过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反方向设计。当然,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项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战略性工程,要求学校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思政能力、思政教育文化和资源建设等基础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引领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理工类专业课由于具有逻辑推理性强的鲜明特点,课程思政的实施存在较大难度。本文针对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把握思政教育目标、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和完善思政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具体改进措施,提出了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方案,以促进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取得更大成效,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顺课程思政中的关键问题后,高校及专业教师还需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发力。

1.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全员育人长效机制。强化价值引领,做学生成才的“四有”引路人;把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课程思政的有机模式;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创新社会实践与课程实习相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协同的多渠道育人新模式,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全员育人长效机制。

2. 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引,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根据新工科建设的交叉复合内涵,紧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改革专业课程,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3. 探索学校、企业和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共建专业实践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机构,并将相关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打造课堂教学+实践实训+创新创业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如各类学科竞赛等课程实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精益求精的学习理念熏陶,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5-28.

[2]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3]张静,唐欣.“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11):144-146.

[4]刘名果,任新会,李新营,等.电子专业建设中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20(23):132-135.

[5]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88-92.

[6]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86-90.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持续改进问题与对策
质量持续改进在呼吸科患者鼻导管氧疗护理中的应用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助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两点建议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