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阅读课堂“Reading Workshop”教学模式探究

2022-03-24谢阳洋

课外语文·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

【摘要】无论从人文价值角度还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外名著阅读却一再遭到教师的冷遇。如何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名著阅读课的方法拓植到课下阅读,以校内的名著阅读带动校外的家庭阅读,笔者在“Reading Workshop”(阅读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从前期准备、课堂环节、课后家校合作三个方面探索课外名著阅读课模式,以期推动课外阅读课的落实,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阅读工作坊;课外名著阅读;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64-03

【本文著录格式】谢阳洋.课外阅读课堂“Reading Workshop”教学模式探究——以初中部编版名著阅读为例[J].课外语文,2022,21(03):64-66.

“得阅读者得天下”,一直以来整个语文教学主要是以阅读教学为依托。阅读大量书籍特别是课外经典名著,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建立语感,形成丰富的人文内涵。从部编版教材在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方面做出的巨大调整来看,课外阅读已经不再孤立于教材外,而是成了正式教材的一部分,也纳入了语文课程体系。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经不再囿于课内阅读,而是更依托于课外阅读的质与量。在实际教学中,课外名著阅读却一再遭到教师的冷遇,课外阅读或随意或功利,名著阅读课或被语文课文讲解课占用或变成了名著考试重点的圈画和背诵,阅读课形同虚设。即使上课,大部分教师的名著阅读课仍沿用平时课内阅读讲读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阅读能力低的学生,根本无法在教师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无法跟上教师上课的提问速度,因此常常听着听着就游离于课堂之外。初中阶段由于学业紧张,加之教师没有序列化的指导以及持续的关注,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索然。因此,如何落实学生的阅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校内的名著阅读课带动校外的家庭阅读,将名著阅读课的方法拓植运用到课下阅读中,让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下一线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

阅读工作坊(reading workshop),兴起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工作坊中,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real readers),依自己的选择来阅读,以自己的速度来阅读并与人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与他人互动、分享资讯、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教师在此情境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阅读实践前传授阅读策略,协助指导学生的阅读,鼓励学生分享讨论阅读心得,从而逐渐使学生成为自我阅读的引导者和实践者。Workshop模式由三个基本模块组成:1.mini-lesson(迷你课堂),主要是学习方法指导,5~10分钟,占整个环节的20%;2.work time(学习时间),自主阅读实践,为20~30分钟,占整个环节的60%;3.debrief(学情汇报),5分钟的阅读分享讨论,占整个环节的20%。这样既保证了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同时这种阅读又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教师具体阅读策略的指导,而阅读后的分享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接下来笔者将谈谈Reading Workshop模式在语文课外名著阅读课上的运用。

一、仪式感——阅读工作坊的前期准备

(一)阅读工作坊的布置

为了营造阅读氛围,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该注重阅读工作坊环境的布置(也可以选择图书馆等专门供学生阅读的地方),可以让名著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形式出现在教室内,比如在教室内张贴关于作家、主人公的照片,也可以在课下播放名著改编而成的视频短片或主题曲,还可以定制一些带有班级标志的物件摆放,更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名著主题创意布置。一般而言,阅读课一周一到两次,阅读工作坊的布置可以以月为单位。此外,由于自主阅读占据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姿势,对桌椅的摆放可以重新设计,可以按小组摆放,一个小组围坐一起;也可将桌椅统一靠列在教室一侧,学生则可以安静地坐在此阅读,另一侧则放上地毯,小组围坐一起讨论反馈。为了激励学生,笔者还在教室后,靠近图书角的位置摆放了一个小沙发专位,用于鼓励上个月的“阅读之星”。

(二)阅读书目的选择

在成熟的阅读工作坊中,阅读是自由的,应鼓励个性阅读。但是鉴于初中阅读课的时间有限,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更多地传授阅读策略,以及更好地落实课外阅读,书本的选择可以是教师指定阅读,比如全班共读一本书,这时建议以年段为单位,实行“读书漂流”活动:按照班级为单位购买同一本书,每个班购买不同的书,每本书在每个班漂流半个月,然后再漂流到下一个班,这样一本书可以在几个班漂流,这樣每本书在每个班停留的时间有限,“书非借不能读也”,让学生产生阅读紧迫感,以此来刺激学生阅读。书本也可以是学生自选篇目,但是为了后续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建议教师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选篇目,除课内要求的名著阅读篇目外,教师也可以按照教学需求来制定读书策略,比如初一上,由于学生由小学刚入中学,为了让学生轻松过渡,加之当时学校邀请了曹文轩来校做讲座,因此那个月,班级小组的阅读主题就是“曹文轩儿童作品悦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阅读曹文轩的一本书,最后以小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三)阅读小组的建立

在阅读工作坊中,学生不仅是独立的阅读个体,更是以团体阅读成员的身份参与了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小组的建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也为后期诸如戏剧表演、辩论赛等活动奠定合作基础。为了平衡班级小组之间的力量,也便于后期阅读小组之间的评价竞争,建议小组内可以均衡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同时为了阅读小组成员间默契的培养,一般一个学期阅读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固定的。此外因为涉及课后反馈讨论环节,所以要求组内成员要有一致的阅读进度,读得慢的同学会以其他组员阅读速度为参照,以此来推动全组乃至全班的阅读进度。

二、程序性——阅读工作坊的课堂环节

尽管课外阅读课每节课的内容不同,但是程序相同,都是由迷你课堂、自主阅读、反馈分享三部分组成。自主阅读主要是让学生沉浸到作品里,在阅读时将自己的想法随时附注到书页空白处。为了不打扰学生阅读思路的连贯性,这个过程尽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尽量少参与。因此阅读策略主要从迷你课堂和反馈分享两个方面展开。

(一)迷你课堂

一般的阅读课,上课铃声一响,教师习惯性地马上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其实自主阅读前的10分钟预热却是至关重要的,这短暂的预热时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是沉浸到文章中还是只是简单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阅读字数?是浅显阅读还是深度阅读?这关系到学生阅读完成后是否能形成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思维。因为不同于一般娱乐性的阅读需求,初中阶段的阅读课特别是近几年倡导的深度阅读,很大程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诸如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这个环节主要是向学生传递阅读策略,让学生更有效地自主阅读。接下来笔者根据一线教学经验以及部编版教材对名著阅读的指导意见,总结了常用的几点课外名著阅读策略。

(1)选择策略。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联系紧密。在当今知识增长速度迅猛的信息爆炸时代,选择性阅读可以让学生涉猎更多内容,在有限时间内激发学生对所读内容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名著阅读中有一些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人物的书信类作品,此类书内容驳杂,不必每一篇都读,这时就要采用选择策略。除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阅读的内容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按照主题进行选择阅读——教师可以将书中涉及的内容提炼出几个主题,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完成阅读探究。比如《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儿子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内容涉及生活细节、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情感处理……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阅读。初三上的诗选类作品,都可以采用选择阅读策略。

(2)预测策略。预测策略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书本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内容或作者情感走向或故事情节发展结局等做出猜测,猜测机制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如抽丝剥茧般找寻和验证自己的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书本封面图片或者书名预测文章内容,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在课前,学生可先阅读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个人简介,让学生根据书名猜测这本小说写了什么内容。对篇幅较长的名著,还可以通过目录来“预测”每一个章节的内容,比如《水浒传》和《西游记》。

(3)提问策略。提问策略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提问策略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运用此策略之初,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展开,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封闭的,容易从文中提取信息。随着对文本内容理解程度的加深,教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解读字面意义背后作品的内涵。

(4)联系策略。联系策略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把新知识和旧体验相联系,随时记录自己文本阅读的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内容与自己真实经历相联系,还可以将书中内容与时事热点相联系,也可以将书本内容与自己曾经的阅读书目或是阅读体验相联系,这时,学生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旁观者,而是一位热情的参与者。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建立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热血青年谢廖沙参加革命遭到母亲反对的章节就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除了关联课本知识之外,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联系的范围可以更广泛。比如《海底两万里》的专题活动中,有学生想以“人类的探索精神”为主题设计活动,基于作者通过描写海底奇遇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实现人类探索大海的目的,这个主题设计就非常贴切而又新颖。

(5)对比策略。对比阅读是将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与感悟。与课内对比阅读不同,课外的对比阅读不要求作品间完整的对比,而是对比部分文字。因此在迷你课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小段文字,让学生与自主阅读的名著进行对比。比如《昆虫记》,笔者事先让学生阅读《辞海》中螳螂词条,再让学生自主阅读《昆虫记·螳螂捕食》选段,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此书的语言艺术。

除以上策略之外,其实还有诸如任务驱动策略、摘抄策略、质疑策略等课内常用阅读策略,这里就不再赘述。教师在迷你课主要是讲授阅读策略,教师还可以预先布置阅读后的活动设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及时记录摘抄活动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自己为阅读所做的准备。

(二)反馈分享

在传统的阅读课中,教师只是单纯布置阅读任务,没有落实学生的阅读,长此以往,爱阅读的学生由于没有激励措施,无人分享讨论,兴趣递减;而不爱阅读的学生,更因为教师的忽视而放任。所以阅读后教师要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反馈分享,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检验学生这节课的阅读成果,而且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也更能激发其思维火花的碰撞。

(1)学生间自由的阅读交流。学生间因为年龄、阅历相似,他们之间的交流会更真实也更有效。教师可以到小组内倾听并且适当提出意见,但是在交流之前,教师要适当给予指导,并注意用语,尽量不使用“考试用语”,比如概括文章内容,在阅读完《昆虫记》后的交流环节,可以这样表述:“同学们,当你每次读完一本书时,是将书本抛之脑后还是静下来思考这本书的内容?刚刚你们在书中‘看’到了哪些昆虫呢?请将这些昆虫朋友介绍给你的小组成员们吧!”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写在书本空白处的阅读感悟与他人分享。

(2)丰富的阅读成果展示。除自由交流外,教师在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周期一般是一个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自己小组的阅读成果,展示成果全班可以采取一种形式,也可以由小组自选形式,常用的如读书沙龙、演讲、思维导图等,阅读的落实也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变换成果展示形式,教师可以模仿借鉴当下流行的电视节目,比如这几年深受大家喜爱的《朗读者》,教师可以按照其“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联系策略”,分享自己由阅读的章节联想到的自己人生故事,再通过朗诵和轻分析名著中让自己最为感动的句子,展示其阅读成果。

三、影响力——阅讀工作坊的家校合作

初中阶段,语文的阅读课一般一周一节,名著阅读仅仅依靠课堂上短短30分钟的自主阅读显然是不够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因此语文名著阅读更重要的是课后的落实。教师要与家长主动交流和沟通,可以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提倡家长尽量每天与学生共同阅读半小时,可以制作家庭阅读跟进卡,还可以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学生阅读的活动中等。如疫情期间本校开展的“云端品书亲子共读”就是家校合作阅读的典范:疫情期间家长和学生在家一起阅读并推荐最喜爱的书目,录视频在班级内分享,最终评选出“书香家庭”。这样的活动既点燃了家庭阅读的热情,又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综上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ading Workshop”教学模式下的名著阅读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体验阅读,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阅读策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交流展示、亲子共读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驱动力,做到终身阅读,一生“悦”读。

参考文献

[1] Frank Serafini.The reading workshop:creating space for reader[M].Portsmouth,NH:Heinemann,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谢阳洋,女,1987年生,福建福鼎人,研究生,一级教师(厦门市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
依托文本情境 强化自我建构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