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视角下的地理好课标准

2022-03-24陈琳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洋流技能素养

陈琳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成为赋知识以生命的活力,给孩子以成熟的魅力,让生命绽放光彩的场所,它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在这个平常而又普通的地方,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问题,也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阅读了有关课堂评价的文章,分析过各类“课堂教学观察纪录评价表”“课堂教学竞赛评分表”“课堂教学评价表”,都仍然很难按照量表上的指标给课逐项打分,没有一堂课能与量表上的指标完全对应。但课堂教学的确是可以评价的,好课是有共性的。30多年来,我追寻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学生是主体,我的課堂是开放的、深度的、智慧的、真实体验的、跨学科的、技术型的、有思想的、立德的。学生从课堂获取的除知识和方法外,还有生活的智慧、人生的态度和哲学,感受人格的魅力。如此看来,好课具有的特征是“四有”:有知识:教学内容厚实;有智慧:教学方法灵活;有生活:课堂充满人文情怀;有境界:教学有思想。

一、有知识:教学内容厚实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要厚实。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地理课程目标要求“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从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来看,地理好课堂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1.用好教材资源,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精选具有基础性、示范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拓展教材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例如,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中《洋流及其影响》的学习重点是“洋流的影响”,难点是“洋流的分布规律”,其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这样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

2.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

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时,设计模拟实验,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理解海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请按下列步骤完成实验:

(1)实验材料:小水盆、芝麻粒、吸管

(2)操作细则:芝麻粒撒入水中静止后,用吸管对着水盆中线位置持续吹风。

认真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分享结论

从以上教学片段老师们可以看出,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学习环节,从实验入手,真实的现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学习形式实现了“实”与“活”的高度统一,符合学生和我校实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初步认识了洋流的“外貌”特点,知道了洋流怎么样、为什么,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体现地理学科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教师通过不懈的阅读、思考、积累和创新,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讲课不是静态知识的片段堆砌,而是动态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整体把握。好课追求教师讲得精准、精练、精彩。少则得,多则惑。

在学习“洋流的影响”的过程中,尝试用洋流性质的观点解释区域气候的形成,借助洋流运动方向求解渔场的形成,研究洋流、航海、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这些核心素养融入其中。课堂的魅力在于发掘知识,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教师的引领、陪伴、协助、督促,学生不仅习得了相应的技能,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当生活成为课堂教与学的内容,当社会成为广阔的课堂,学生的生命就能在其中成长,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就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有智慧:教学方法灵活

我们的老师不缺少让学生得高分的绝招,教点儿绝招学生会很佩服你。但是智慧不是技巧,更不是雕虫小技。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亲切自然,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同时使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

新课程突破之一,就是强调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的四个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不是学科专家的素养,是公民的素养、每个学生的素养;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强调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一个优秀的教师是通过课堂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研究的方法、表达的方法,这些是对他一辈子有用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好课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经历,课堂的学习是经历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法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在育人方面尤其在学生品德养成方面,教法比教材更重要。从地理学科来看,学习素材相当丰富。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其他课程资源,譬如:身边素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时事热点问题)的引入、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媒体与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等。这样,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课堂依靠知识本身内在的魅力、情绪化的课堂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也不能忽视常用的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当然,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机智灵活地使用。这才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

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口头语言表达技能、“三板”技能、组织技能、结课技能等都关系着地理课堂教学的推进。地理教师只会讲解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等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引领学生,让学生自己体悟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地理课程的属性与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决定着空间性是地理教学中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就必然要求地理教师的“三板”技能。例如,在探寻洋流分布规律时,学生在观察太平洋洋流分布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板画,总结并绘制大洋环流简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三板”技能的展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认知和学习行为,进而有助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有生活: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做老师的最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全面发展是他的权利,教他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义务。新课程一再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对孩子生命的敬畏。

知识不是一个死的体系,仅仅把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课堂应该以知识为载体,激发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将其内化为师生的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真正的课堂,是为这个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身处课堂的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和体验,都能够获得成长,包括教师。此时的课堂教学,在实现了知识、技能习得的同时激活了师生横向的生活与纵向的生命,实现了在更高层面上的教育。

为此,教师要赋知识以色彩、情感、精神和生命,教学就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学生才能体会知识的价值、感受知识的亲切,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才能给学生以探索、学习的时空,让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才能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美好,并借助这种美好憧憬去不懈追求,享受课堂。不论你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非洲、大气运动,还是工业生产或水土流失都应如此。例如,通过对日本鱼食文化及其独特地理位置的讨论探究,认识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这种价值引导的知识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尽管联系生活的教学也许并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考分,但我认为,这是好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

目前,我校围绕以学历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整体的设计。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发生真实的、自主的、深度的学习。学历案就是教师依据教材编制的、给学生学习用的教学方案,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围绕某一学习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专业地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就某一学习内容呈现学生从不知(会)到知(会)、从少知(会)到多知(会)的学习历程。在学习中,需要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在此过程中感受体悟、反思创造,认知事物、理解知识、获得灵感、抵达意义。就学生而言,学历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提供路径。对教师而言,学历案留下了丰富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痕迹”,能否准确、科学地设计地理学历案并运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地理教师的新的挑战。

四、有境界:教学有思想

有的时候教师更注重学科教学技能技巧,而忽略了价值内涵。我们每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学生生命的质量,因此课堂的价值取向是什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教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的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格的魅力。

好课课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除了实用工具功能以外,还有思维的功能、德育的功能、审美的功能、文化的功能。

地理是非常有趣的学科。一条河流的改道,代表着一群人流浪的故事;一座城市的兴衰,代表着多少人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几乎随处都是人文景观,默默讲述着前人的生活轨迹;名山大川更是烙印着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字、有意思的典故;一道流泉、一颗石头,也许都曾在古籍里留下诗词歌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生活化的地理常识,丰富、有趣、诗意,讲的不只是地理,更是历史更迭、文学典故、名人传说、人文风俗……同学们怎么能不被深深吸引?这样的课堂,山水与文学有机结合,地理与历史相互关联,文学与历史就此在这片大地上有了具体而立体的坐标,这不仅是地理启蒙,更是历史启蒙、文学启蒙、国学启蒙。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将发生丰富的内心体验、提升个人经验与精神境界,成为称职的文化继承者,成为一个具体而丰富的人。

我校的教育理念中有一句话“做有温度的教育”。一堂好课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口才和处理教材的技巧,还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其本身的性质是要培养人的地理核心素养,本身是德智融合的。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没有止境。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好课”的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比较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既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应体现“真实、有效”四个字。所谓“真实”,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并非事先准备,而是被教师所激活的。“真实”,体现在教师的真情实感、真才实学;体现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怀疑、争论;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有胆魄地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所谓“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初步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学习过程中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从而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的课堂力求做到心中要有学生,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形成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使学生能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奥秘。

总之,基于新课程的课堂,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与思想,世界是学生的书本,“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始终是地理教学的目标。理想的课堂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精彩,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灵性。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洋流技能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