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物理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贯通性
2022-03-24刘璐
刘璐
小学和中学十二年的科学、物理教材采用了螺旋式编排方法,部分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难度和深度逐渐增加,不同学段的教材与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贯通性,教师应做好学段衔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具体而言,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不同学科的内容,就其物理内容来看,与初中物理的知识内容基本吻合,只是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引入式介绍为主。在对比了初高中物理教材7個板块108个知识点呈现的难度差异后,笔者发现: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转变,是从模糊到形象再到抽象、从具体到逻辑、从定性到定量、从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理、从现象了解到精确计算、从按部就班到自主设计、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小学、初中和高中教材在具体环节(如提问题、作假设、定方案、做实验、处理数据、得结论、交流反思)上重合度很高,在思维深度上逐步提高。
注重贯通式阅读教材,掌握学生学情。每名学生来到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小学科学教师多关注儿童科普读物,初中物理教师适当阅读小学科学教材,高中物理教师对初中物理课程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好学段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精确拓展。此外,教师可以多运用类比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熟悉的感觉,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承。
适当拓展实验与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科学不只在课堂上,也可以出现在课堂外的任何地点。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将科学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有效的两种方式当属拓展实验与阅读。例如在学习《声现象》时,教师通过“曹绍夔捉鬼”的故事进行引入,课后让学生收集跟声现象相关的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信息搜索、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设计单元教学挑战性活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养起来的。”前文提到的拓展实验和阅读即是挑战性活动,它能让学生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视觉冲击力强的素材,并让他们拥有体验的机会。教师可以更多采用体验式、评价式、项目式等教学法,采取实验演示型、实验探究型、问题或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反思解决情境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与整合。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物理教学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章节是孤立于“物理大厦”而存在的。教师不能只关注当下的知识点,还应从更高的视角出发,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科学推理与科学论证、类比等科学方法,大胆尝试合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等方式,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只有如此,才能完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高素质科学人才的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