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长工作的三个关键点

2022-03-24王军

教育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王军

如何用诚心团结班子成员、用事业凝聚教师力量、用文化激发师生的聪明才智、用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用活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稳中谋进、科学谋划、凝心聚力、务实进取,促进学校在稳定、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值得一校之長深思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农大附中”)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教育教学经验和社会影响力。笔者接任校长伊始,学校已是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校园足球示范校……如何引领学校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笔者将校长工作的三个关键点确立为:找准切入点、抓住发力点、提升增长点。

找准切入点,稳中谋进凝聚力量

梳理校园文化积淀,形成师生共识。学校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发展,拥有鲜明的文化标识,是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2017年春,学校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全面梳理和塑造学校文化,确定了学校logo的主体图案,由英文字母“A”和汉字“品”为基本造型。“A”是“Agriculture”的第一个字母,单词的中文意思是农业、农学、农耕,体现学校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农业大学”始建。经过多年积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遵循“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农·人”情怀办教育的理念。

“农·人”的含义是用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植根大地、哺育生命的精神办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教育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中,既不消极怠惰任其荒芜,也不过度浇水施肥揠苗助长,破坏其生长节律,而是让学生在拥有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之上,去完善和发展生命。以“农·人”情怀办教育成了全体教师的共识,“努力让每一株青苗成长为其应有的样子”成为全体教师的追求目标。

加强研究,德育管理渐成特色。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文化建设、科研建设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以“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全员德育和导师制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会辐射”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

加强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立足教师实际情况,关注教师、重视师德、科学管理,利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师制”活动,倡导“先做父母,再做教师”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创建和谐校园。同时,建立健全系列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过程管理考核工作;健全优化各类考核评聘方案,并与评优选先、晋级晋职挂钩,促进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树立教与学、个人与学校共成长的意识。统一思想,注重规划,深入年级组、教研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凝聚团队力量,寓教育、培训于活动中,将师生双方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学科教研基地”“新品牌学校”的建设以及“中国好老师行动项目”的实施,拓宽思路,提高研究意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班主任队伍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注重班子建设,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要求干部深入一线、走进课堂,关注师生的需求与困难,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的民主化、人本化和规范化。

提高教学工作核心实力。以新一轮中高考改革为契机,借助专家团队,深化校本培训,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从课堂教学切入,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课程建设为中心,以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抓手,加强科研意识,立足市区级课题,加强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题研究,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开发建设适合学校生源特点的“四维八系”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同伴互助”的教师群体发展模式。

凝聚力量,提升团结协作能力。党政工高效配合,以党员评优课、工会之家建设、“母婴关爱室”“教师心理工作坊”建设、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改善、校园环境优化、教师健康工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系列培训、“三重一大”制度的高效落实等为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完善二线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倡导质量、服务、责任三种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抓住发力点,科学谋划促进新发展

要在已有基础上实现学校的新发展,需做好科学谋划,抓住发力点,横向联合、统整资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

统整资源、借助外力。2015年起,学校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中学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开展校际教师培训、德育交流、教学研讨、同课异构、课程开发及资源共享等系列活动;作为海淀区化学学科、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各项活动丰富多彩,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推动了区域教研的开展;借助“大学支持附中发展项目”,在教师培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特色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全方位合作;帮助周边三所小学开设德语、柔道等选修课程,通过特色活动推进“学段衔接”研究。

发挥党团工会优势,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制定章程,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坚持公开公正,以推进学校教职工思想建设和民主化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教代会、党组织和行政会的作用,加快学校科学、健康、民主发展的步伐;建立健全系列考核制度,规范考核、评聘流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并与评优选先、晋级晋职挂钩,促进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为契机,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的各类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全过程梳理、规范和监督,确保规范高效、依法依规办学。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弘扬正能量。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积极督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任务,使党风廉政工作切实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强化内部监督,明确各自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始终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教师的示范作用定位在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首位,不断加强研究,开展主题大讨论,召开工作推进会,改进积极分子培养模式,通过农大附中党员“五个带头”活动以及“两考核两评议”制度,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影响力,为学校建设保驾护航。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学校党政领导发出号召,希望部分教师进驻学校,疏解学生因焦虑而紧绷的神经,为学生送去“父母”般的关怀。80多名教职员工,以14天为周期分批进驻学校,担当起“父母”的角色。学校党组织超强的凝聚力、全体教职员工卓越的向心力,验证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责任担当,检验了学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奉行的“母爱”教育的巨大力量。

发挥工会职能,创建和谐教工之家。学校延展在民族团结教育基础上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校园文化,凝聚精气神,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一所近60年历史的老校,拥有180多名退休教师和3名离休教师,在我们眼中,他们是最好的资源,走访慰问,关注细节,体现温暖;组织退休教师返校活动,与青年人回忆过去,让青年人更加珍惜今天;社区里,他们对于学校的评价,成了学校最好的对外宣传。学校为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各类健康讲座,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长走活动、趣味运动会,使大家丢掉疲惫,让校园充满生机;新年联欢活动,各部门教师争相出谋划策,充满欢声笑语;各类评选表彰活动,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岗位的教职员工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基于学校四合院式的结构布局,我们整体规划、向内精心打造,在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领域,以服务师生成长、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质量为前提,统筹各方面资源,努力打造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环境。

寻找增长点,树品牌促进特色发展

“面向未来、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全面发展、培养特长”,是农大附中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学校追求内涵发展之路,打造特色育人学校。科技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特色教育活动精彩绽放,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素质,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長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课程体系。根植原有基础,创新绿色发展,以“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技术素养、人文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素质”为维度,由“国家课程与校本化、科技创新、学科阅读、海洋拓普、人文艺术、国际理解、体质健康、积极心理”系列组成的“四维八系”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并得到完善。

“四维八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学校近60年不懈奋斗形成的民族团结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四大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支撑学校全面实现育人目标,从培育“有担当使命家国情怀之才、有梦想敢创新的未来有为之才、健康和谐修身雅德之才。富有国际情怀和全球视野之才”四方面,挖掘内部资源、借助外部优势,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民族团结教育,育有使命担当之才。农大附中是一个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民族的师生组成的大家园。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民族团结教育已成为农大附中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了首都乃至全国民族团结教育的优秀典型。我们在内高班开设海洋课程和“走进北京家庭”等教育实践类课程,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自然地融入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登高之旅、行远之旅和走进之旅等研学活动,他们登泰山、访西安、走进国防教育实践基地、踏进大学的科学实验农场和实验室,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多头并进的局面。

科技教育创新未来。学校的科技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着眼于科技与未来,培养有梦想、敢创新的未来有为之才。学校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是实施科技教育的主渠道,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各学科教学将科学知识学习与科学思维培养相结合,开展探究性项目的研究,进行学科渗透、拓展、延伸;开展全校性的科普阅读活动;举办主题鲜明的学科科技活动;开展“未来校园更美好”“人类未来美好家园电子作品设计”“未来交通工具设计大赛”等科技节活动;设置全校范围的科技类课程,目前已开设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环境科学等科技类选修课31门;参与农业大学双创项目,培养研究型学生。

作为“中国未来学校联盟”首批重点校,农大附中新建了“创客”实验室,装备了先进的高科技制作设备;为“天文摄影”项目建立气象站,购置观测摄影设备、气象观测仪;装备现代农业实验室,购置智能光照培养箱、数码显微镜及VR设备,为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提供支撑;新建机器人专业教室,配备最新的机器人相关设备,为学生实现“人工智能”梦想搭建平台;改造汽车模拟驾驶教室,新建C919飞机模拟驾驶室,为学生学习技能、了解国家前沿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梦想做好服务;学校为所有班级安装了希沃智能平板,以提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学科教学与科技素养培育并举;新改建的金木工、电工、服装设计、建模等功能教室以及多功能数字报告厅,将师生的创意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奇思妙想成为现实。

体育教育阳光成长。“让人人养成锻炼的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谐乐观的身心”,是农大附中发展体育运动的目标。学校一直坚持以特色项目为龙头、全员普及为基础,发展体育运动,培育体育人才。在常规体育运动之外,春季有全体师生“一个都不能少”的趣味运动会,秋季有展现体育竞技水平的田径运动会;更有与海淀区体育局、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柔道和橄榄球等特色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把体育教育强意志、增感情、悦心理的功能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锻炼、主动参与、阳光成长。

校园足球在学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班一支小足球队,一年一度的校园足球联赛是不同民族师生同场炫技的重大体育盛事。在海淀区、北京市历年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和冠军杯赛中,校足球队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常规课、选修课、社团活动、高水平专业训练队等全方位的课程保障下,201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

此外,柔道、橄榄球也逐渐成为学校特色体育的符号。2015年,校橄榄球队被海淀区体育局注册为海淀区中学生代表队,2018年学校被评为“中国柔道协会柔道特色学校”,并成为“中国柔道协会会员单位”。多年来,学校在市区、全国以及世界青少年体育竞技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市运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突出贡献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奖、银帆奖以及“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贡献奖”。

艺术教育魅力青春。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生审美情趣、引领学生生活情趣、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重要作用。在多民族师生共同生活的校园里,绚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交相辉映、相融共生。

将美育融进学科,纳入育人全过程。心理课、语文课上,舞台剧被搬进课堂,重现情景;地理课上,运用民族风情舞蹈来诠释不同区域的特征。艺术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学校研发了礼仪、民族舞蹈、腰鼓、篆刻、书法、中国结艺、戏剧表演等20多门选修课程。

努力搭建平台,让学生站在艺术体验舞台的中央。“飞扬青春,活力校园”艺术节至今已举办11届,班级专场、个人演唱会、校园歌手大赛、环保服饰大赛、摄影展等活动已经成为校园艺术节中参与最广、最受欢迎的经典节目。古尔邦节联欢会、民族团结周等特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艺术、靠近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平台,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发挥着艺术独有的美育功能。

為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了解艺术、沉浸艺术殿堂的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去”观赏体验,把专业艺术团体“请进来”交流传艺,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舞蹈团多次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及北京市中小学民族艺术展演,连续4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迎新联欢会的大舞台。艺术教育越来越发挥着浸润心灵、提升生命质量的作用,在农大附中这片多彩的沃土上,哺育着一株株青苗茁壮成长。

国际理解教育,育有家国情怀之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校发展也必须开放办教育,与国际接轨,适应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以德语选修课为基础,逐步拓展了基于PASCH(学校-塑造未来伙伴)项目下的足球、音乐、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友好学校,定期开展学生互访交流的研学旅行课程。截至目前,已与德国6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互派学生访问8批次。在互访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文化传播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培养。

“以师德彰显人格魅力,以科研挖掘教育潜力,以特色扩大办学张力,以改革增强学校实力”是笔者引领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考。任何时候,把握好工作的切入点、发力点、增长点,我们都将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