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23陈晓
陈 晓
(沈阳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36)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愈发重视和关注美育教育,并将其置于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中,以期最大化发挥美育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培育综合素养层面的关键性作用。美育一词最早诞生于18世纪,由席勒在其创作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正式提出,其详细论述了美育概念及核心内涵。所谓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美感和审美品位,让学生具有发现、创造及欣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大学生美育教育主要将以美育人和以美化人为中心,强调培育学生审美品位和能力,加强综合素养水平,造就完美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实施美育教育工作,其核心旨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用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一、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价值意蕴
1.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美育教育是近段时间开始流行并且得到重视的一项教育内容,美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培养被教育者的美感[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提高对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指出大学生作为重要的青年群体,是富有朝气且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更是将民族复兴重任落到实处的重要践行者。现阶段,党中央针对人才培养有关问题切实回应了当代大学生群体成才和成长的需求及愿望,并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总体格局,把美育教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明确提出新时代要求及殷切的希望。新时代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根植时代生活、传承民族美育精神及遵循美育特征等为基准,正向引导学生认识、感知和欣赏美,着重培育其追求、创造和实践美,借助美育教育推动大学生综合发展,实现以美育人,为国家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由此可见,大学生美育教育并非只是新时代发展所提出的任务,亦是大学生综合发展及全面成长的必然选择。
2.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迫切需求
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是教育理论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及时代重任便是立德树人[2]。近些年,国家不断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各高等院校也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在开放程度较高的社会环境下,其所接触和掌握的信息丰富多样,无法规避地会受到消极信息及错误思潮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身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力军,他们在国家建设与未来发展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开展美育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顺应新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教育要求及目标要求,才能充分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大学生美育教学改革应在立德树人任务的不断实践中突出其重要价值,借助弘扬美学主旋律和传播美学正能量,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的现实需要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美育在培育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方面更责无旁贷。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生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继承者,亦是历史发展的开拓者及引领者,更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建设及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特别是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将是引领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关键力量。所以,大学生美育教育于新时代环境下的再启蒙,将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特殊效能,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这不但是大学生实现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困境
1.重视智育而忽略美育
现阶段,在多数师生主观认知中,对于学生日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其专业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状况,而对于其思想道德修养等难以进行量化衡量的方面则并不重视[3]。实际上,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更为重视人才综合素养与综合素养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行业企业主要考量其创新创造、交流合作等能力,以及归属感、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因此不论是为了加强大学生日后发展竞争力水平,还是培育其综合素养,大学生美育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应试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已经蔓延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师生群体依旧难以打破应试教育束缚,大学生更侧重于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专业文化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学习中,而相对忽略了美育教育。由于大学生美育教育在师生群体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不受重视,导致高校逐渐形成美育教育可有可无的现象,美育教育的重要价值在思想层面并未被高度认知,更甚至在美育课程安排及教育内容设置等方面也难以得到保障。
2.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校均已增设美育课程,然而因为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4]。首先,课程设置欠缺合理与科学规划,美育课程安排不足且涵盖大学生的范围也相对狭窄。多数高校因美育课程设置不足且数量有限,导致多数喜爱美育课程的大学生难以参与其心仪的课程学习,导致高校内大学生想选选不上及想学学不到等困境。在此环境下,设置美育课程变成一种形式,难以满足多数喜爱美育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美育课程依然采取以往陈旧的教育手段和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及体验感不佳。诚然,美育课程和普通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如果教师采取以往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滞后、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性,难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群体审美需求,也脱离了高校开展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初衷,最终导致美育教育浮于形式。美育教育工作应该是以全方位的可感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育大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是美育教育的科学内涵。[5]最后,部分学生选择美育课程并非出于自身喜欢和兴趣,而是存在一定功利性。现阶段,高校所推行的学分制管理形式,使多数大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把能否顺利获得学分视为根本的选择依据,并非出于自身兴趣爱好进行选课,所以美育课程便被视为容易获得学分的选修课,而深受学生追捧、真正喜爱美育课程的很多学生却难以选到该课程。
3.美育教师团队建设不完善
伴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内高校教育硬件设施特别是与各项教育有关的设施均进行了更新,可以充分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在此环境下,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便成为影响人才培养及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美育教育工作对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如果教师美学基础与艺术素养不足,将会导致其难以落实美育教育目标。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教师团队建设主要存在下述问题:首先,国内高校在制度方面缺乏对美育教师的有效保障。多数高校针对美育教师招聘,普遍采取外聘形式,薪资待遇、激励政策与其他教师相差较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美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其次,缺乏科学系统的美育教师培训机制。国内对于美育教师所开展的专业培训活动相对较少,多数美育教师均是按照自身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难以完全把美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实践中,教育技巧和教育方式有所不足。
三、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1.确立大学生美育教育关键地位
新时期,若想最大化发挥大学生美育教育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要加强政府机关、学校、师生与社会人士的重视度。就政府机关而言,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应重视美育教育工作发展情况,把美育教育引进教育法律体系当中,同时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划及提出要求,积极引导学校不断完善大学生美育教育。就学校而言,高校应持续完善大学生美育教育及教研工作相关的管理部门建设,加强职能部门对于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视度,促进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设立单独的美育教育机构,针对大学生美育教育实施整体布局和规划,明确各部门承担的职责和分工,健全课程类型和课时设置,使美育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工作各环节,完善美育部门建设。根据整体布局和分工,设计各部门工作具体执行方案,有效整合校内外美育教育资源。同时,美育相关机构应重视强化美育工作宣传及引导。一方面,引导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工作,正确认知美育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培育综合素养和品行层面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全面提升辅导员和教师对大学生美育教育的认知,把美育工作不断融入自身日常工作当中。除此之外,借助校园各类团体组织,包括学生社团和党支部等,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美育活动的组织动员机制。就社会层面而言,应借助新颖的传播媒介,包括抖音、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使社会各领域充分了解和正确认知美育工作,高度认同其重要价值,特别是对学生家长,他们对于美育工作的态度与学生的看法正相关。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美育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大学生美育教育并非通过单独的某一门课程便可实现,要构建独立化、规范化及层次化课程体系。一方面,学校方面应增设和美育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所有学科知识的学习均要以理论内容为着眼点,教师通过讲解美育基础理论内容,使学生逐步认知和了解美育基本原理和内涵,并注重个体美育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美育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认知,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美育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健康思想[6]。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设置艺术类课程,同时把美育教育渗透到多门课程当中。艺术类课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且在学习中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也较为明显。学校要增设具备本校办学特色和特点的美育课程,构建以此为中心的现代化美育教育体系,积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课程,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还应将美育理念适当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教师适当渗透美学理论和美学概念内容,包括山水意境及楚辞浪漫韵味等。此外,教师应以时代发展为着眼点,利用新兴教育手段,丰富课堂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库,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学术研究动态;可以搜集有关图片和音视频等各类影像资料,借助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美育知识。教师应转变陈旧的单一化、机械化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感,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强化美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各项教育活动的主要规划者和引导者,其能力水平与教育活动能否成功正相关,同时对教育效果和质量也具有直接影响。大学生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应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大学生美育教育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师应将言传身教落到实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其所接触的最为直接且频繁的审美对象,因此教师应借助个体优秀品质、得体的穿着与端庄的仪表等层面体现的审美态度,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受到正向美育影响。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体教育能力及修养,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保证美育教育不断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借助美育课程习得美学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加强审美感知力。学校可针对美育教师组织专题培训、座谈、讲座及艺术展览等各项活动,使教师个体知识框架和美学素质获得持续完善和更新。另外,教师还应在自身工作中积极强化育人技能,熟练掌握教育手段,在美育教育实践中,适当引进新媒体教育手段,为大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彰显艺术属性及特色,从而更好地落实美育教育目标。
4.明确大学生美育教育工作目标
一般来说,个体在进行各项活动之前,往往会通过确定目标来推动活动的有序进行,这便是目标设定理论。目标可以借助自身激励作用将个体需求转化成直接动机,让个体行为朝着既定方向不断努力,从而将个体行为结果和既定目标加以对照,及时进行修正与调整,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大学生美育教育亦不例外,目标不仅是美育教育开展的起点,亦是终点,美育目标是学生群体通过学习过程习得知识内容的预期。新时代环境下,社会对学生群体提出较高要求,特别在综合素养层面,所以大学生美育教育应明确下述目标:一方面,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既有利于其改变自己,由内而外散发自身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自身提升来逐渐改变客观世界,促进社会朝着科学、文明与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借助美育教育,学生可以敏锐捕捉和感知美,深刻把握美的细节和感性特点,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创新的根本源泉,推动其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此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大学生美育教育可以让人格中的理性和感性达到和谐统一状态,帮助其构建普遍化和稳定性的理想人格,从而养成顺应新时代需求的良好人格品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场域,应承担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借助美育教育,不断培育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了确保美育教育实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各领域就要正确、全面认知美育教育,并确立其重要地位,而高校更要将美育教育置于关键地位,促进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