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工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2-03-23王立兵
王立兵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杭州 311201)
一、中职数控车工教学现存问题
(一) 忽视实际情况,教材梯度不明显
教材内容的课时配备与实际教学的课时配备出入较大。例如项目二任务四首件的加工。教材配备了2课时,平均每人1台设备,而实际教学中,数控车工技能教学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设备配置比约为8∶1(将近8人用1台设备),学校场地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满足学生需求,所以课时分配为4课时。部分中职学校数控车工从高一到高三只有1本配套的教材,教材内容虽有一定梯度,但是不明显,高一学生基础为零,使用教材时觉得教材内容较难,难以理解,高三学生有一定加工经验和基础,采用教材项目加工时,觉得内容过于简单,又不能满足高考需求,因此教材缺乏一定针对性和梯度,与实际情况有一定错位。
(二) 忽视岗位要求,供需融合不科学
专业课教材本应是全面、系统、专业的,但等级考和高考技术要求经常发生变化,例如槽的加工。教材图纸的设计多为通用型零件,教材中单介绍一种原始加工方法;通过对比技术文件,可以看出实际岗位要求多变,有时有宽、深槽,甚至圆弧槽,有时需要用G01指令,有时需要用G75指令进行槽的加工,甚至有时需要用球刀进行加工圆弧槽等。因此配套教材的内容无法与实际岗位有效融合。配套教材在编写内容上要求适用性尽量广泛,以获得更多需求,因此所用毛坯的规格繁多,毛坯规格多达18种,而实际教学,受课程需要所限,所用毛坯规格相对固定,常用毛坯规格仅需3种,因此,教材提供的图纸、毛坯材料与实际需要难以科学融合。
(三) 忽视资源环境,教学效果不显著
学校实训设备的硬件资源配备相对齐全。有配套的显示器、多媒体、专门的测量室等,但学生在车间学习新技能,需要教师现场示范时,受场地的影响,可观测学生往往不足十人,加上环境噪音大,因此,示范效果不佳,显示器、多媒体的有效利用率低,教学效率低。学生零件完成加工后,教师独自进行测量和评价,由于零件的检测依托人工,速度比较慢,加上待测零件多,因此,当节课无法对学生零件质量进行及时评价。同时,学生缺乏一定的测量体验感,不能深入了解评价机制,一段时间后,学生容易忘记前期问题和原因,难以形成阶段性零件测评报告。因此,硬件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中职数控车工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实践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最关键的是融合,教师针对配套教材存在的内容缺少一定梯度,不符合岗位要求等,导致学生学无可依,而进行校本教材的内容整合、岗位融合、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发和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校本教材任务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学习规律,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能力,让教材和学习真正有效地融合到一起。为此,在近三年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尝试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并依托学校环境广泛应用,逐步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扶手,以探索为目标,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 数控车工校本教材的开发
1.分析学情,整合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梳理阶段性技能知识,首先,进行学情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操作习惯和学习能力。学生容易完成程式化、静态化的操作,如开、关机、毛坯、刀具安装等,对动态操作(对刀)需要强化练习。其次,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可用机床进行分析,比对每个年级的学生数,确定合理的阶段性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时分配和教学计划的依据。例如首件加工项目应置于高二上学习,这时学生有一定基础,两人公用一台设备,共需4课时,两人相互交流学习,既可缓解设备压力,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所需教材内容也应有一定梯度,这样学生使用教材时更具针对性。为此,对校本教材进行内容整合。首先根据学情和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整合,划分出基础知识篇、能力提升篇、综合应用篇等,再将每篇内容按项目从简到难划分,这样教材更具针对性,更容易让学生在加工零件时快速找到“扶手”,学有所依。
2.归纳要求,编排教材体例。配套教材常常被束之高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内容与实际的岗位要求不符,学生觉得依靠教材不能解决其眼前实际问题,因此越来越少用,弱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将近几年高考、等级考的技术文件进行细化分解,再将岗位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岗位要求的毛坯尺寸,设计了一系列加工图纸,并配以相应的评价标准等。这样,学生平时所加工练习的元素都是未来高考、等级考所要求的,当遇到问题时也能第一时间在校本教材中寻求解决策略,有效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由于高考、等级考技术要求时时更新,而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因此,需要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于对校本教材内容的整合和细化,教师按照数控车工技能需求编排各个项目,各项目相对独立,可以将最新的内容及时地进行补充和更新,及时更换过时、淘汰的方法。
3.依托硬件,建设教材资源。数控车工技能教学受场地限制,学生在家无法进行新知识的有效学习和课堂内容的回顾复习,配套教材信息化资源太少,且没有课后复习资料。为此,建设校本教材配套的信息化资源库显得尤为必要,为能更好地建设材料资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工。将加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制作,学生在学习初期可以边看边做,也可在课前任务书的引导下先了解加工的过程和方法,这种微课既能拓展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测量。针对学生量具使用不规范、又不能时时模仿练习的困难,对实训过程中的量具进行测量示范讲解,精心制作相关视频,着重介绍使用方法和技巧,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使用量具的规范度,也能更好地理解量具的使用原理等。三是技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考点的设备与平时练习设备有一定差异性,学生考试时会遇到操作不熟练、报警不会消除等突发问题。为此梳理常见问题,制作相应的小技巧视频,稳定考生心态,节约加工时间,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二) 中职校本教材的应用
1.校本教材基础知识篇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校本教材时,应结合场室环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技能操作规范性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是,操作要规范。例如车床基本操作,教师先在仿真机房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和仿真学习,再在车间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此时可以看演示屏或边看边做,最后两人一组进行实操练习,其中一个同学进行机床操作,另一个同学依据教材要求进行操作评价,完成机床操作评价单的填写,严格把控规范操作,之后进行互换操作。这样既能保证一定的安全操作,又能有效缓解机床分配使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时处处有规范的指导和要求,为今后规范操作机床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习惯要养成。例如基础量具认知,学生不但需要课前观看教材的配套视频,还需要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作业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上课讲解和演示时,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量具的使用和维护保养,课后再讨论完成作业,教师根据作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状况,在线或下次课答疑,提升学习效率,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技能学习习惯。
2.校本教材能力提升篇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工时需要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不断探索多种加工方法。从而才能做到在多变的环境下挑选最优方法进行零件加工,在加工过程遇到问题时尝试寻求解决方法,提升问题分析能力。一是,操作要理解。例如能力提升篇项目七简单零件配做与整体组装,看似与高考与等级考无关,实则是利用整体项目将高考与等级考的主要考核内容融合其中,学生在装配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像尺寸公差不对,无法配合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会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图纸加工和配合要求,展开讨论研究,理解加工操作原理,再尝试加工不合格零件,此时学生加工时目标明确,也能更好理解尺寸不合格的原因,为今后复杂的技能操作奠定基础。二是,方法要全面。教师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第一个槽的学习加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错练习,先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第二种加工方式加工,之后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2~3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再进行加工试验,最后测量评价,评估哪些方法可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合作交流,尝试了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的循环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校本教材综合运用篇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需要将校本教材充分发挥作用,提升课堂效率,合理采用教学策略,完善评价系统,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学习能力。一是,效率要提高。例如项目八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电子任务书,提前发布任务,学生在家时以小组进行讨论,初定加工工艺,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工艺方案,同时小组同伴进行切削加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工艺验证,教师指导学生再根据教材评价单展开质量检测,最后确定该零件的最优加工工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起主导作用,学生参与度高,从研讨与加工中也深刻理解工艺的分析方法,教学效率高。二是评价要系统。例如项目二长度尺寸的精度控制。学生完成零件加工时,教师将零件进行编号回收,再组织学生进行流水测量,测量时,先由学生自检,再组内互检,教师巡回指导检测过程,并协助学生采用精密量具准确测量,比对测量误差等,最后教师进行核心尺寸全面测量,将数据时间展示到屏幕上,学生可以进行讨论、比对及复检。这样及时的全民参与、多元评价反馈,既能让学生切身体验评价机制,又能系统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势,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实践成效
(一) 教学资源逐步增多
从前,各教师的教学加工图纸比较少,资源匮乏,尤其是信息化资源。通过两年的实践,大家的合作意识增强,图纸品质有所提升,数量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图纸更加规范,有梯度,信息化资源面越来越广,涵盖了卫生7S整理、技能规范加工、难点技巧应用等方面。为有序开展技能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 教学效率逐步提高
合理应用校本教材后,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数控车加工的喜爱程度提高了,他们愿意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零件的加工中,尤其是互评和网评环节,喜爱率达98 %。当喜爱度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变得更高,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三) 技能成绩逐步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应用,对比技能考试和高考技能成绩,几乎各个分数段的学生都有进步,总体平均分都有阶梯式提高,低于100分的人数显示逐次减少,成绩优秀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且优秀成绩比较集中,最低分122分,最高分148分,说明学生都能比较规范地进行操作加工,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步步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