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印前审读探析
2022-03-23王晓芳耿胜荣
王晓芳,屠 晶,孙 瑾,耿胜荣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经济技术研究分中心/湖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64;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2005年,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施行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其中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了审读制度;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又印发了《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对报刊审读的目的、形式、制度、人员、方法等均做出了规定。这两部规定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期刊审读的规定,是期刊审读工作的重要参考。编辑部内部审读通常有印前审读和印后审读两种方式,印前审读是三审制和三校制度的有力补充和进一步延伸,可以将差错消灭在出刊前,已被业内人士广泛采纳。杨怀玫[1]对175种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出刊前审读的比例高达60.13%,印前审读减少了学术错误和文字差错,进一步提高了期刊质量,同时提高了编辑的编校水平和业务能力[2]。
期刊编辑部在出版周期短、出版规模较大、编校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为了提高刊物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一项就是坚持期刊印前审读。本文分析总结了《湖北农业科学》2021年全年24期期刊印前审读情况,探讨科技期刊的印前审读机制。
1 印前审读中常见问题
在印前审读中,审读文章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是主要任务,在印前审读中主要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1.1 政治性问题
自然科学类期刊,主要宣传报道科学技术,涉及到政治性内容的比较少。但也有部分内容涉及政治性的问题,编辑要高度重视。比如在审读中发现,编辑对于地图的处理敏感度比较低,一般是原图照登,对于涉及到国界和省界的地图,没有按照相关要求注明图的合法来源和审图号;还有稿件中涉及到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表述,编辑有时候通读下来,觉得语句通畅就一扫而过,其中涉及到的政治问题没有看出来。学术期刊中的政治问题大都比较隐蔽,审读人员和编辑需非常警惕,对于有关政治政策方面的表述,一定要认真求证,切忌主观臆断。
1.2 内容性问题
文章标题与正文内容不一致,不能准确地反映文章的研究内容;摘要过多地介绍研究背景,没有按照相应的摘要格式写;摘要和署名的中英文不一致,出现单词错误和语法错误;随意选择关键词;国家机构改革后一些单位变更了名称,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但在来稿中还有不少作者依旧用“农业部”,编辑这类问题没有看出来。还发现文字性差错,如掉字、多字、倒字、错字、句式杂糅、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当、病句等问题。
1.3 数据、量和单位问题
在审读中发现,数据、量和单位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已被废弃“亩”仍使用,在换算的过程中,数据换算不彻底,通常是涉及到面积的数据改了,但是与面积数据有关的产量、产值等数据没有相应地作修改,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错误。还有“百分点”和“百分比”不区分,涉及到百分数之间的比较用错“百分点”。表和图中的数据与文字分析的内容对应不上,数据的分析计算错误等。在量和单位方面,通常出现的是书写不规范、不注意大小写和正斜体、用错单位、漏掉单位、单位重复等。
1.4 图表问题
图和表的问题在印前审读中也比较突出。经常出现图和表中的内容与正文内容不相符;图和表中的单位未标注或者标注错误;表格错行;图中图例和文字内容不对应;文字部分图表的序号和图表中序号不对应,可能是编辑修改的时候对图和表作了删减,但在文字部分未作修改;表格未用三线表;还有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分析说明既用图又用表,重复表达等等。
1.5 参考文献问题
综述类文章参考文献比较多,出现参考文献重复;还有的参考文献漏标;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没有按照顺序标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错误;参考文献的信息不全或者不正确;正文的观点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完全不相符等。
2 产生原因分析
2.1 来稿质量不高
《湖北农业科学》作者群在读硕士研究生的占比较大,其中2019年占比近28%[3]。研究生通常是有写作热情,但一般是初次投稿,写作手法比较稚嫩,对于学术文章的一些写作规范不了解,投来的文章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农业科技人员他们通常重视生产实践,不像高校老师和科研人员那样重视文章的写作,总体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投来的稿件通常比较口语化,数据堆砌较多,需要编辑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修改,但通常效果还不太好。
2.2 编辑工作量大
《湖北农业科学》是半月刊,编校人员有限,编校合一,责任编辑需同时进行编辑和校对两项工作,出版时间紧,劳动强度大,难免精力不济,工作疏忽,出现差错在所难免[4]。
2.3 业务知识欠缺
期刊社编辑人员的流动比较大,编辑队伍不稳定,业务不熟练。此外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学科覆盖范围广,而编辑的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编校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知识盲点。由于稿源质量、编辑力量和素质、办刊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作中的差错很难避免,所以印前审读很有必要[5]。
3 做好印前审读工作的几项措施
印前审读使刊物政治性差错日益减少,编辑对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如有关港澳台地区的表述、地图的准确绘制更加敏感,编校差错也越来也少,文字性差错、数据问题、图表问题、量和单位的问题、文献问题、中英文摘要问题等都消灭在刊物印刷前。学术期刊稿件通常专业性很强,即便是经过了编辑们认真仔细的“三审三校”,依然会存在不少差错,让编校人员防不胜防。如果编辑部建立了印前审读机制,能起到对“三审三校”的补充作用,从而达到降低刊物的编校差错率,提高刊物质量的目的[6]。近年来,《湖北农业科学》编辑部聘请退休的学术期刊资深主编,全面开展印前审读,使刊物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3.1 加强审读专家队伍的建设
审读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枯燥、工作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长期以来,优秀的期刊审读专家相对缺乏。审读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读专家的质量。在选择审读员时,要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要有热情。本人愿意并且乐于承担审读工作,有热情才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其次,政治素质高,专业经验丰富。审读员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有社会责任担当,熟悉国家关于期刊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有较深厚的专业学术背景,有较高的语言文字功底,关心和了解办刊,能对期刊工作提出指导性和可行性意见[7]。再次,要有精力和时间。身体好才能承担繁重的审读任务,大多数专家有繁忙的学术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审读。可以选择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又为人正派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他们年轻,思维活跃,知识结构丰富。此外,一大批离退休的老编辑,他们经验丰富,空余时间多,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错,乐于发挥余热。
3.2 强化印前审读意识,建立健全印前审读制度
很多编辑印前审读意识不强,对印前审读比较抗拒,认为是“鸡蛋里挑骨头”。编辑只有树立了审读意识,才会树立质量意识,所以要求编辑转变观念,变“被动审读”为“主动审读”。编辑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能抱着“走过场”的心理,要正确对待在审读中发现的编校差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常来讲,编校人员在一期刊物的工作结束以后,往往对其置之不理,进入下一期刊物的出版工作;另外每一期刊物在出版过程中,反复审读,已经有点“炒现饭”的感觉,视觉和精神上都疲劳了。而只有在看到审读结果的时候,才有当头一棒瞬间清醒的感觉,原来自己尽心尽力编校的稿件还有那么多问题,对审读老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出现“原来如此”“悔之晚矣”等各种“后知后觉”的心态。因此,每一次印前审读都是编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6]。
建立有效的印前审读制度有助于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增加编辑责任感,必须制定健全的审读标准、审读反馈、奖惩、经费保障等制度,促使印前审读工作良性发展。还需建立对于审读员的制度,包括审读员的聘任、退出、培养、组织制度与活动形式、各种审读形式的选择等。
3.3 有效融合审读工作提升编辑人员素质
很多编辑部的流动性比较大,不少编辑是“半路出家”,从各专业岗位调配到编辑部,因此,对于编辑出版工作的政策法规、标准规则并不太了解。通过开展印前审读工作,迫使大家去学习有关的法规及标准,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工作水平。编辑大部分都是高学历人才,内心都是要面子、不甘落后的,而借助于印前审读的形式,编辑之间恰恰可以形成你追我赶、彼此督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术环境,从而有利于新老编辑的共同进步。
学术论文的编校专业性强,项目繁杂而琐碎,对编辑要求高,编辑需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同时,编辑自身要认真钻研各项标准和规范并落实到编校工作实践中,平时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与文献,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了解学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成为作者的知者,在学术界拥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作者朋友。编辑也要重视文字功底的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都不差,但总体上重视数据内容的审校,对语言文字的打磨有所欠缺。
实践证明,印前审读可以将错误消灭在出刊前,是学术期刊出版之前一道重要的质量保障关口,对提高期刊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笔者认为,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应该尽可能地开展印前审读。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科技期刊面临愈来愈严峻的竞争态势,在奋斗的过程中,无捷径可寻,提高期刊质量是唯一可走之路[9]。科技期刊编辑队伍要做好印前审读和编校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