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03-23徐新峰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发展

徐新峰

(新疆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他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既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是指导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要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人民至上,把以师生为本作为立脚点和根本动力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①详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坚持人民至上,落实到推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的思想,把以师生为本作为立脚点和根本动力。

要尊重教师,提升教师的荣誉感。自豪感、荣誉感是教师最大的获得感,要通过全校上下一致努力,激发教师对自身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要在校园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舆论氛围,通过隆重的节日庆祝、大张旗鼓的表彰表扬、重要场合和重要时刻的特殊礼遇、日常生活的“特殊照顾”等,让教师成为校园里人人羡慕的对象。通过大力选树典型、生动鲜活地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以点带面,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细化学生尊敬教师的行为规范要求,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使学生对教师自发崇敬。

要服务教师,让教师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国家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不仅擘画了发展蓝图,还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目标指引下,各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辛勤付出,发展成果也必须与教师共享。但在实际中,一些学校存在教师对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不强的情况,学校建成“双一流”似乎于己无关。改革发展成果与教师共享,不仅仅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水到渠成,也需要学校用情用心让教师感受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需要给教师定任务、压担子,甚至采取强制措施推着教师前进,也要给教师递梯子、搭台子,立足教师自身发展,加强对教师个人发展的规划、施力、保障,以学校强大的组织力量服务教师成长。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要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工作生活物质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又要有意识地加强制度设计,采取有力措施,让“双一流”建设成果及时反哺教师的教学、科研,使教师推进改革和共享成果形成良性互动,激发教师投身改革的积极性。服务教师,要力戒空喊口号,从细微之处做起,让教师在一点一滴中体会到学校的真诚。相比热情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营造心无旁骛、聚焦主业的环境,减轻教师的额外负担,尽可能排除对教师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干扰,让教师聚精会神搞科研、一心一意谋教学。

要依靠教师,让教师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一是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只重管理的力度而忽视以教师为本的温度,将教师推向行政管理的对立面,对此要扭转长期以来把教师当成简单管理对象的不良倾向。在制度设计上,出发点不能是给教师套上层层“枷锁”,而是要通过规章制度为教师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简单、健康的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维护教师的正当权利,让教师不为杂事所扰、不为庸事所困,能够静下心来、潜心教学。在制度执行上,要刚柔并济,“刚”是制度的原则必须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柔”是要充分体谅教师的实际困难,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二是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要完善治理体系,将教授治学落到实处,让教授在学校教学科研中更多地发挥主动性、掌握话语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规划者、制度设计者、具体践行者。要完善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教师更广泛地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最大限度地汇聚民意、集中民智、统一共识,形成推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

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使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使命,又是以学生为本的最本质体现。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其全方位融入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着力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一体推进格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开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教学生真本事。实现就业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生实际和经济社会需求,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充分就业。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使培养目标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尤其是当地人才需求作出调整。要以本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金课”建设为抓手,着力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的灌输模式,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多样化培养方式,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二、坚持自信自立,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信心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①详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坚持自信自立,落实到推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就是要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要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0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①详见《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30/c_1129088415.htm。这是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强大的底气。

要准确把握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朝着教育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不断完善,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不断增强,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金课”“双万计划”等全面开展,高质量本科教育建设深入推进,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不断加强。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坐标方位。作为地方高校,在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既有光荣使命又有重大机遇。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上展现新担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展现新作为,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为构建新疆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上作出新贡献,是党在新时期赋予新疆高校的新任务。

要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环境限制,新疆高校与内地发达省区高校在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上表现出较大差距。为缩小这一差距,党和国家对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随着教育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疆高校得到了内地高校的鼎力帮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疆高校要摆脱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新征程上迎头赶上,仅靠国家的支持、内地高校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根本还要靠自己自信自立。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从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中汲取信心,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充分相信全体师生,充分依靠全体师生,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全体师生的战斗力,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充分发扬斗争精神,不怕苦不畏难,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走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②详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坚持守正创新,落实到推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就是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把教育强国使命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把“双一流”建设目标同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绩,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教育事业,才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实实在在落实到办学全过程,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守正,还要传承学校的历史积淀,守住精神底蕴和办学特色。一所有历史的大学,必须而且一定有其精神底蕴。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这是数代师生在奋斗中留下的印记,是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好大学精神,能为大学文化注入魂,对师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师生奋进的力量。大学精神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积淀,但若不有意识地进行发掘和传承发扬,则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精神价值,甚至会湮没于种种纷乱的表象之下。守住大学精神底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对学校的精神脉络进行梳理,进行时代化凝练和升华,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使之始终成为学校文化的内核。

办学特色往往是大学在某一方面最强实力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特色既是大学办学历史的积淀,也是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守住特色,与习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它是深化内涵发展、避免同质化的有效路径。大学要办出特色,但要避免为特色而特色,刻意求新求异,这种追热点强求的特色是无法持久的,是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的。真正的特色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实力,聚焦人才培养,集中优势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创新,就是要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打破藩篱、突破窠臼、推陈出新,不断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离开守正,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本,很容易出现方向性、颠覆性错误。要实现不断创新,首先,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刻印在心里,贯彻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中,助力学校教育事业保持蓬勃活力。其次,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从政策层面大力鼓励创新,从制度层面真正保障创新。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更需要试错的机会,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落实容错机制,打消广大教职工的顾虑,解放教职工的思想,那么创新只能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最后,创新还需要真正的本领。创新是科学的尝试,不是盲目求新,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才能在教学管理中提出新思路、找到新办法、趟出新路子。因此,实现创新,关键还需要一支能够支撑起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坚持问题导向,脚踏实地地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顽疾

习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①详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到推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就是要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对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历史使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解剖,找准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顽瘴痼疾、触及根本的深层次问题,在不断克服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教育事业改革推向深处。

我们要敢于承认问题、面对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越往前迈进,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解决问题的难度就越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是如此。经过前期的规模发展,多数高校“大楼”问题已经解决,基础设施条件已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而进入建设“双一流”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后,缺乏“大师”等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绝不是一片坦途,简单的、易于解决的问题都已解决,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树牢问题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能心存侥幸心理和取巧想法,必须直面问题,不逃避、不掩饰,以必胜的勇气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

关键还要找准问题。除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当前阶段普遍面临的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共性问题外,西部偏远地区的地方高校还存在一些特殊问题。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与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相比,西部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的情况,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对内涵式发展的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不深入、不到位的情况,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望内地高校项背。同时还存在思想僵化问题。长期以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部分西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维固化,路径依赖严重,习惯于按经验、按惯例办事,简单地以执行力代替创造力,对师生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禁锢。还有部分行政人员和教师,“怕”的思想严重,“闯”的精神不足,怕出错因而不敢试错,怕追责因而不敢担责,习惯于听安排、听指挥,以形式上的小心谨慎掩盖实质上的不敢担当。其次是体制机制问题。在治理体系上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行政效能不高,改革力度不大,尤其是促进改革发展、鼓励创新创造的机制没有建立健全,造成一系列管理上的弊病。如,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不完善。学校层面管得多,留给学院自主管理的空间有限。这就造成学校决策层事无巨细、亲力亲为,陷入琐事不能脱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校的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深远谋划;职能部门人员有限,工作任务繁重,“小马拉大车”,工作质量、效率都难以保证;学院缺乏活力和动力,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重。又如,学院任务繁多,负担太重。学校多个职能部门派发的工作任务一项都少不了,且常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全体教职工人人有责,使得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两大主责主业受到干扰,许多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再如,对学生的“保姆式”管理情况较严重。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和空间不足,学生几乎是被动接受管理,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既有抗拒感,又养成了完全靠学校的依赖性。一些学生管理措施只强调纪律、规矩的约束性,对学生的需求考虑不足,从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这些问题由来已久,随着学校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前进,这些问题逐渐显现并交织在一起,成为学校必须攻克的难关。

五、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谋划、整体推进综合改革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①详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坚持系统观念,落实到推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就是要加强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中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谋划,系统性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在面上厚植基础,筑牢四梁八柱,在点上战略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具体来说应深化六大改革、强化一个支撑。

一是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健全相关制度,推进教育教学、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二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引领带动下实现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深化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三是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改革。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和管理方式,优化学科资源配置,突出学科特色,持续做强优势特色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四是不断深化科研改革。建立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加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五是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的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机制。以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为核心优化编制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专任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三支队伍协调发展。六是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切实推进校院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确定试点学院,在人、财、事等方面加大权力下放力度,加强学院办学实体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主体作用。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规章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提供有力支撑。采取分层管理和协同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网格化管理,加强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七是不断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力。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构建集智慧教学、智能管控、资源共享为一体的智慧化教学环境。完善学校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等制度,推动学校信息系统互联和公共数据共享,推进一站式学生综合管理、一站式办事大厅等学校通用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六、坚持胸怀天下,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①详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坚持胸怀天下,落实到推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就是要牢记“四个服务”时代使命,既要胸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疆高校应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而不懈努力。这既是新疆高校的时代使命,也是实现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的新疆地方高校,应在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师资力量等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借助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夯实发展基础,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一要提高政治占位,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坚定不移地担当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积极响应新征程上的新要求和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努力跟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推动高等教育发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二要以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为导向,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地方急需的学科专业,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教育事业综合改革过程中,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扎根新疆大地办学,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同时还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构建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学校科研教学对新疆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贡献度,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