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风和畅:安静的教育应有之样态

2022-03-23陈永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教人惠风和畅仁爱

□陈永华

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上看,我们的生活是由“风”编织而成的。忧虑于近年来教育界时不时泛起的浮躁之风,人们开始呼唤安静的教育。安静的教育究竟应是怎样的状态?或许“惠风”是最好的表达。

“惠风”一词在古汉语中大约有两层含义:一是和风,即柔和缓慢之风,晋朝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中的“惠风”即为此意;二是用来比喻仁爱,汉代张衡《东京赋》中“惠风广被,泽洎幽荒”中的“惠风”二字可作此解。我一直以为:教育当如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的诗词,是一份真情的自然流露,并当平添一丝脱俗于浮躁氛围的清净;教育也是一种缓缓流淌的仁爱气息,并借此引发他人的悸动,使他人的灵魂得到升华。“惠风和畅”确是最好的注解。

教育的真谛在于回归人性,但我们时常会被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教育现实所裹挟,找回心中的一方净土是何等的珍贵!我们太需要寻求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感觉,将杂念抖落,让思想沉淀,找寻自身的存在感。

走向“人”的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追求,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这似乎是个哲学命题。但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哲学的目的就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教育在其中究竟该起何种作用?诚如周国平先生所言:做人与教人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情。谈及教人和教育的本质,我们也多会引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名言来加以说明,而“惠风”正是“摇动”“推动”“唤醒”的动力。

和风、仁爱是教育的应然姿态,它体现的是教育者的一种气度、一份人文情怀。我一直以为,很多所谓外在的人文素养都是些标签式的符号,真正的人文素养正如知名作家梁晓声所言,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它是一个人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自然流露出的状态。一定要说出一种形态,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一种“当观念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的自然‘流淌’”。诚如徐徐的“惠风”,在看似随散的教育中表达出一种理性的思考,一种对生活的本真理解和追求,一种对学生的关切。

“柔和的风,仁爱的风”,这一“惠风”的词解岂不是教育的人文性的最好表达?而“使人感到温暖、舒适”这一“和畅”的境界不也正是教育应达到的最高的人文境界吗?

《华严经》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实,我们已不需要太多“术”的追求,而应让自己回归为人,找到内心的真善美,用“惠风”感召孩童、感召自我。安静的教育才是应有的教育,安静的教育当然不是静止的教育。“惠风和畅”的安静教育境界,或许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惠风若常在,夫复又何求!

猜你喜欢

教人惠风和畅仁爱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对手
陈厚卿作品精选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惠风和畅
春之韵、惠风和畅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林子:“我的事业是教人说话”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总得有人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