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方言动后“杯”的时体意义
2022-03-23刘金虹
刘金虹
(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关于客家语的分区介绍,博罗方言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岭南东江北岸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一些古镇,如罗阳、义和、龙溪、龙华、湖镇、横河、泰美、杨村、观音阁,约20万人。博罗方言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兼具粤方言特点的客家话,具有与普通话不一样的句法语义特征。
博罗方言中的动词词尾“杯(pↄi33)”对应着普通话中附于动词后的助词“了”。基于语料,本文论证博罗方言的“杯”与四种具有不同内在体特征的动词(即Vendler[1]定义的完成、成就、活动和状态动词)连用起到的不同时体作用。
一、博罗方言的动后“杯”
博罗方言的“杯”是一个虚化程度较高的助词,只能紧贴动词之后或位于动宾之间,如下例:
(1)我头先哭杯·。(我刚刚哭了) 动词之后
(2)细佬打烂杯·一只碗。(弟弟打破了一个碗)动宾之间
(3)我个表停杯·唠。(我的表停了) 动词之后
“杯”可以与动词搭配出现在句末,如例(1),也可以在后面加上表示事件完成状态起始的助词,如例(3)中的“杯唠”。
博罗方言与惠州话有很强的音韵对应关系,语法上相差不大,但仍有一些不同。陈淑环[2]指出,普通话动后“了”在惠州话中有两个对应形式,分别是“抛”和“ei55”。含有去除、消失义的动词,例如吃、喝和卖,其后用“抛”,而含有保留、存在义的动词,例如收、放和买,其后用“ei55”。
与惠州话不同,博罗方言中,与普通话动后“了”对应的助词只有“杯”一个,并未对动词是去除义还是保留义进行区分,见例(4),不管是“买”还是“卖”都可以与“杯”连用,表事件完成,这一表现与粤语的动后“咗”相同,见例(5)。
(4)我买/卖杯·三张车票。(我买/卖了三张车票)
(5)我买/卖咗·三张车票。(我买/卖了三张车票)
在普通话中,动后“了”与句后“了”同形。但是在博罗方言中,动后表完成/完整事件的标记词是“杯”,而句后表已然的标记词是一些别的助词,例如“唠”“噜”“啦”等。两者并不同形也不同音,如例(6)(7):
(6)我买杯·三张车票唠。(我买了三张车票了)
(7)渠洗杯·碗噜。(他洗了碗了)
博罗方言的“杯”与普通话的“了”一样,都是虚化程度较高的助词,不能充当动结式(V1V2)中的补语。根据前人的研究,动结式的V1动词和V2结果补语可以分别与句中施事和受事论元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见Li[3],玄玥[4]等)。例句(8a)中,施事论元“小红”与动结式“烧毁”的V1“烧”构成一个事件,而受事论元“那本书”与V2“毁”构成另一个事件。但是博罗方言“杯”只是虚词,没有表述功能,不能作为事件的谓语与受事论元“那本书”构成一个事件,不能说“那本书杯了”,如(8b)所示:
二、“了”时体意义研究现状
体范畴涉及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分为语法体(Grammatical Aspect)和词汇体(Lexical Aspect)两种。根据Comrie[5]的阐述,语法体,也称外时体,是指人们在时间轴上从不同视点来陈述一个情状,它包括完整体(perfective aspect)与非完整体(imperfective aspect)。完整体对一个情状从外部观察,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陈述,包括情状的起点与终点,如例(9a)所示。事件时间被包含在参照时间之内。Comrie[5],Smith[6],与Klein[7]等学者指出,完整体保证了事件的完整性,包含了事件的开始和最后的终结,而且事件不再继续。而非完整体则聚焦事件的部分,进入到事件当中进行观察,如(9b)所示。
(9)a.小明写了·一封信。(完整体,聚焦整体事件)
b.小明在·写一封信。(非完整体,聚焦事件的部分)
Bybee[8]、胡亚和陈前瑞[9]、玄玥[4]等学者认为,完成体(perfect)与完整体不同,完成体表示情状发生在参照点之前,而且与参照时间具有相关性。在英语中表现为“have+done”,而完整体表示情状被视为在参考时间上是有界的,体现“完结性”。
研究普通话动后“了”时体意义的文献多不胜数,许多学者认为“了”是动词体标记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是完成体标记(吕叔湘[10],赵元任[11],朱德熙[12]等)。有的研究认为动后“了”表示实现,表明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谓词形式的词义所指已成事实(刘勋宁[13],张家骅[14],陈小红[15]等)。还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完整体标记词,将事件作为整体呈现出来(Li&Thompson[16];Smith[6];Soh&Kuo[17]等)。有的学者认为它只是延续义的标记,动作实现之后的状态并未结束,而是延续到参照时点,并有可能继续延续下去(竟成[18])。还有一派学者指出,动后“了”可表示动作或事态变化的开始,是起始体标记词(戴耀晶[19]等)。
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与不同的情态动词连用,动后“了”会起到不同的时体标记作用(金立鑫[20],林若望[21],郝婷婷&温宾利[22]等)。Vendler从动词的内时体角度,即从持续性、动态性和完结性出发,把英语动词分为四类:状态动词(state),活动动词(activity),完成动词(accomplishment)和成就动词(achievement)[10]。“完结性”(telic)是动词内在的体特征,表示该动词表述的情状是否有内在的终结点(inherent endpoint)。根据Vendler的阐述,完成动词除了持续性,还具有完结性,有一个自然的内在终结点(有界),例如walk to the store(“到达杂货店”是其终结点),sing a song(“完整的一首歌唱完了”是其终结点)。而成就动词,如“赢”“到达”“忘”是瞬间完成的,有动态性和完结性。状态动词,如“开心”“红”,则具有持续性,但是缺乏动态性和完结性。而活动动词,如“跑步”“哭”,具有持续性、动态性,却缺乏完结性。
基于Vendler对情态动词的划分,金立鑫把汉语动词分为四类:弱持续性(吃、写等),强持续性(养、领导等),非持续性(死、塌、加入等),和形容词(平、红等),并指出,当词尾“了”与这四类动词连用首先是一个实现体,表示行为得到实施,无论是结束还是延续,前提是实现,但是他指出会有三种不同的体特征表现[20]:一是当弱持续性动词与“了”连用,“了”表示该行为得到了实施,并且已经结束;二是当强持续性动词与“了”连用,“了”表示行为得到了实施,并且还在持续;三是当非持续性动词或者形容词与“了”连用,“了”表示行为得到了实施,行为对象(或主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且变化后的状态还在持续。
林若望随后也提出动后“了”的三个时体意义:表示“事件过程的完整貌”,表示“事件达成后结果状态的非完整貌”,以及表示“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的相对过去时意义”[21]。与金立鑫不同,林若望认为与“吃”“写”这一类弱持续性动词连用,“了”起到“实现—状态延续”的体标记作用,而不是实现—结束。他认为,这类完成动词表述有自然终结点的事件,一旦终点达到,就会产生一个结果状态,并持续到参照时间。
另一方面,陈小红[15]则持不同看法,她认为延续义、完结义、持续义等都不是动后“了”固有的语法意义,而是句中谓词或其他成分的影响,属于整个句子的情状义,因此动后“了”只表“实现”才是准确的[15]。
与普通话动后“了”对应的博罗方言中的“杯”究竟是与金立鑫、林若望的研究一致,与不同体特征的动词连用,从不同角度观察事件,还是与陈小红看法一致,只呈现“实现”义呢?本文采用基于核心谓词情状类型来区分的方法,探讨博罗方言“杯”与四类具有不同内在体特征的动词(即Vendler定义的完成、成就、活动和状态动词)连用时起到的不同时体标记作用,寻求其时体意义。
三、“杯”与完成和成就动词连用:“强”完整体标记词
(一)与单语素完成动词连用
汉语的完成动词以单语素形式(如“杀”)和“V1+V2”的动结式(如“杀死”)出现。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到在普通话中单语素完成动词与“了”连用后可有非完结解读,表示部分完成(partial completion),或者没有完 成(zero completion)的 事 件(见Soh&Kuo[17],Talmy[23],林巧莉[24]、孔祥雯[25]、张梦杰与林允清[26]、刘金虹和黄瑞芳[27]等)。而且他们关注到动后“了”在这个非完结解读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表示事件的停止(cessation/termination),而不一定是终结完成(completion)。如例(10)-(12)所示,完成动词与“了”连用的形式可表示部分完成(partial completion),或者没有完成(zero completion)不成功的事件。
(10)张三摔·了那个玻璃杯,可是玻璃杯没事。[4]57
(11)他开·了两扇门,但是都没开开。[26]586
(12)我昨天写·了给张三的信,可是没写完。[28]152
Muansuwan以普通话的例句(12)来说明与“了”连用的事件e不需要达到完结点“写好完整的一封信”[28]。因此,Koenig&Muansuwan认为汉语动词后的助词“了”是一个“半完整体”(semi-perfectives)标记词,可以表述事件因为达到了极点而停止,而不一定达到最终完结界点。
Koenig&Chief把汉语单语素完成动词分为“非梯度性”(non-gradable例如“投票”)和“梯度性”(gradable例如“画画”)两类,而梯度性动词又再细分成“递增型”(incremental)和“非递增型”(non-Incremental)两类[29]。递增型的动词进而细分成作用于宾语(如“写”),改变空间(如“洗”)和改变途径(如“登陆”)三类。刘金虹、黄瑞芳[27]认为Chief把“杀”这类动词归为梯度性欠妥,对汉语单语素完成动词再次作出如图1所示的分类。认为与“了”连用从而产生非终结完成解读的动词必须有状态的改变(change of state),而且必须是梯度性的(gradable)。
图1 状态变化动词的分类
因此,普通话中的动后“了”与梯度性完成动词连用,一方面可以表示事件的完结,如例句(13)所示,陈述的事件达到了最后的终结点“信写完了”,另一方面可陈述中止的没有达到终结点的事件,如例句(14)-(15)所示。
(13)我写了一封信给爸爸,然后寄了出去。完结结果
(14)我昨天画了一幅画,可是没画完。部分结果
(15)我开了门(但是门没开)。[23]272零结果
例句(14)中,“画一幅画”中的“画”是递增型梯度性动词,描述有很多阶段的事件。与“了”连用,进展了一部分的“画一幅画”事件被看成一个过去的整体,并且该事件在陈述的时候已经停止了。
正如林巧莉[24]给出的图2a所示,“吃了一个苹果”的表述中,“了”可将参考时间或者说话时间定位于三个不同的位置:梯度性量级结构(最低量级d1和最大量级dmax之间)的任意一点X,最大量级dmax即自然终结点,或者最大量级事件结束后的任意一点Y。
图2置于时间轴的“吃了一个苹果”与“食杯一只苹果”
与普通话的动后“了”不同的是,博罗方言中的“杯”与梯度性的完成动词连用要求事件必须要达到自然终结点,即完结点。正如图2b所示,“食杯一只苹果”的表述中,“杯”只能将参考时间或者说话时间定位于最大量级dmax即自然终结点,或者最大量级事件结束后的任意一点Y。
例句(16)-(18)后半句否定完结结果的陈述与前半句加了体标记词“杯”的陈述相悖。例句(16)中“我写杯一封信比爸爸(我写了一封信给爸爸)”要求事件达到完结点,即一封给爸爸的信写完了,那么否定完结点的后半句就与前半句相悖。
(16)我写杯一封信比爸爸,#但系冇写完。(我写了一封信给爸爸,#但是没写完)
(17)我开杯葛度门,#但系冇打开。(我开了那扇门,#但是没打开)
(18)约翰烧杯渠嘅书,#但系冇烧毁。(约翰烧了他的书,#但是没烧毁)
粤语的动后“咗”与单语素完成动词连用也如博罗方言“杯”一样,要求事件必须完结,达到自然终结点,见例(19):
(19)我开咗过度门,#但系冇打开。(我开了那扇门,但是没打开)
因此,本文认为,博罗方言中的“杯”与普通话中的“了”不同,它与完成动词连用时是一个“强”完整体标记词,要求与之连用的完成动词的完结标记点处于最大量级,即自然终结点。
(二)与动结结构完成动词连用
动结式(Resultative Verbal Compound)是由两个动词语素(V1+V2)构成的动词。V1表示致使的方式或活动,而V2表示由V1导致的结果或状态。由于V2对结果的明确显示,动结结构描述的都是达到自然终结点的事件。
博罗方言中的“杯”与动结结构动词连用要求事件完结。陈述的事件也必须是达到自然终结点的完整事件,而不能表中止。例句(20)-(21)的前半句中“杯”与动结结构连用,展现完结的事件:“给爸爸的信写完了”以及“那扇门被打开了”。那么否定完结点的后半句与前半句相矛盾。
(20)我写完杯一封信比爸爸,#但信还冇写完。(我写了一封信给爸爸,但是信没写完。)
(21)我打开杯过都门,#但系门还关着。(我开了那扇门,但是门还关着。)
如上所述,不管是与单语素还是与动结式完成动词连用,博罗方言的“杯”都起到强完整体标记作用,要求与之连用的动词词组达到自然终结点,即完结。
(三)与成就动词连用
成就动词具有完结性、动态性和非持续性的体特征,它与普通话的“了”或者博罗方言的“杯”连用,都表示“完结”。在例句(22)-(23)中,后半句否定完结结果的陈述与前半句相悖。因此本文认为,“杯”与成就动词连用起到完整体标记词的作用,表明事件完结。
(22)渠认出杯过位老师,#但是冇认出来。(他认出了那位老师,#但是没认出来)
(23)我稳到杯我嘎锁匙,#但是冇稳到。(我找到了我的钥匙,#但是没找到)
例句(24)-(25)中“成就动词+杯”可与框时短语“……内”连用,证实了“成就动词+杯”蕴含了“完结义”。
(24)渠在三分钟内认出杯过位老师。(他在三分钟内认出了那位老师)
(25)张三在两分钟内赢杯李四。(张三在两分钟内赢了李四)
通过与“了”的用法对照以及引用语料,这一节描述并证实了博罗方言“杯”与有界的完成和成就动词连用起到完整体标记作用,要求事件必须完结。
四、“杯”与活动动词连用:完成体标记词
(一)“V杯”结构
“杯”附在活动动词后面表示该活动情状先于参照时间发生,还表示该情状和参照时间的情况有关联,就像英语中的“have done”,起到完成体标记作用。在例(26)中,说话时间为该句的参照时间,主题时间即“跑步”的时间在参照时间之前。例句(27)和(28)的前半句中,活动动词“哭”和“睡觉”分别与“杯”搭配,表示活动动词表述的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例(26)-(28)的后半句交代了该活动情状对参照时间状况的影响,与英语的完成形式是一样的语法功能。
(26)我跑杯步,今那脚都系软的。(我跑了步,现在腿都是软的)
(27)渠哭杯,今那还在哭。(她哭了,现在还在哭)
(28)妈妈睡杯觉,唔好吵。(妈妈睡了觉,不要吵)
需要注意的是,与表完结的“完成动词+杯”不一样,“活动动词+杯”只是表明动作已经发生,并无确定的终止时间,没有“完结”特征,也许参照时间之前该动作已经终止不再继续,也可能会继续进行下去,要根据语境以及句中其他的信息来确定。例句(26)后半句的补充说明,表明参照时间即说话时间该活动情状已经结束,而例句(27)和(28)则表明该情状发生并一直持续到参照时间,并有可能继续持续下去。
(二)“V杯V”结构
李临定[30]指出,在“V了V”结构中,“了”是紧跟着前面动词V的完成体标记词,后面的动词V其实是一个量词。所以“V了V”相当于“V了+动量词(如下、趟)”。如例句(29)和(30)所示,“推了推”与“推了一下”,“笑了笑”与“笑了一下”是相同的。
(29)推了推门=推了一下门
(30)笑了笑=笑了一下
何亚萍[31]进一步补充,“V了V”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并且有时间短,次数少,程度轻的含义。她给出的例句(31)中“想了想”表明动作“想”在说话时间之前已经发生,并且是个短时量持续。而例句(32)中“抹了抹”在参考时间点“跳出门”之前发生,也是短时量持续。
(31)这件事我已经认真想了想。[31]259
(32)白灵从兆鹏的怀抱里挣脱出来,抹了抹眼睛就跳出门,跟魏老太太走进上房。[31]259
博罗方言中一些活动动词①也可以代入“V杯V”结构当中,而且经常会加上“又”,将原形扩展为“V杯又V”表示动作的短时量持续并在参考时间之前已经完成,并且对说话时的事态产生影响。
(33)渠想杯想,还是决定唔买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不买了)
(34)渠睇杯又睇,冇买就走噜。(他看了看,没有买就走了)
这一节通过对“杯”与活动动词连用,以及对活动动词“V杯V”结构的观察,可以看出“杯”与活动动词连用表明该活动事态在参考时间之前已经发生,并产生了影响,起到完成体标记作用。
五、“杯”与状态动词连用:表实现—持续
状态动词具有持续性、非完结性以及静态性的体特征。博罗方言的“杯”或者普通话的“了”都可以与之连用,表示该状态变化发生了。那么该状态变化会持续到参照时间吗?
例句(35)-(37)中,状态动词“认识”“红”和“会”分别与“杯”连用表示状态变化发生并持续到参照时间,即说话时间,因此后半句对在说话时间该状态的否定与前半句矛盾,是不成立的。
(35)我识渠,#今那唔识啦。(我认识他,#现在不认识了)
(36)早上山上的花朵红杯,#今那是绿色噶。(山上的花朵红了,#现在是绿色的)
(37)一道题我头先晓杯,#今那又唔懂。(这道题我刚刚会了,#现在却不懂)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例子的状态动词表示的都是不可逆转的状态,即“认识了”不能变回“不认识”,花朵“红了”不能变回“绿的”,题目“懂了”不能变回“不懂”。假如这些句中的动词替换成可逆转的状态动词呢?例如“胖—瘦”,“弯—直”,“相信—不相信”。可以看到,如例句(38)-(40)所示,否定谓词表述状态的后半句仍然是与前半句相悖的,这说明状态动词与“杯”连用,表状态发生变化并持续到参照时间。
(38)渠瘦杯,#今那又肥返来。(她瘦了,#现在又胖回来了)
(39)条棍弯杯,#今那比爸爸整直啦。(棍子弯了,#现在被爸爸掰直了)
(40)我信杯渠,#今那唔信啦。(我信了他,#现在又不信了)
但是例句(41)-(43)加上过去时间短语“去年”“昨天”和“曾经”之后,后半句对状态的否定却不会与前半句矛盾,因为这些过去时间短语表明状态变化实现并持续到过去的参考时间,那么说话的此时此刻,该状态则不一定还维持着。
(41)渠旧年瘦杯,今那又肥返来。(她去年瘦了,#现在又胖回来了)
(42)条棍昨日弯杯,今那比爸爸整直杯。(棍子昨天弯了,#现在被爸爸掰直了)
(43)我之前信杯渠,今那唔信啦。(我以前相信了他,#现在不信了)
普通话的动后“了”与句后“了”同形,因此分析与状态动词连用,“了”起到的体标记作用,往往很难辨别是动后“了”还是句后“了”发出的。与普通话不同,博罗方言对应动后“了”是“杯”,而对应句后“了”则是一些别的表已然的助词,如“噜、唠、啦”。博罗方言中,状态动词可以只与“杯”连用,也可以与“杯”连用后加上这些对应普通话句后“了”的助词,见例(44)-(46)。
(44)张三死杯。——张三死杯唠。
(45)山上的花朵红杯。——山上的花朵红杯唠。
(46)一道题我晓杯。——一道题我晓杯噜。
需要注意的是,博罗方言中与句后“了”对应的“噜、唠、啦”并不是单纯的语气词,如普通话句后“了”,它们也承担着已成现实的体标记作用,如例(47)(48)。
(47)我写杯一封信唠。(我写了一封信了)
(48)张三杀杯过头猪啦。(张三杀了那头猪了)
综上,本研究证明博罗方言的“杯”与其对应的普通话的动后“了”所起的时体标记作用不尽相同。另外,本文对博罗方言“杯”时体意义的描述与分析给普通话动后“了”时体意义的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给“在不同的语法环境,动后‘了’具有不同时体意义” 这一猜想提供有力的支撑。
注释:
①并不是所有的活动动词都能代入“V杯V”结构。例如,博罗方言不能说“稳杯稳(找了找)”“跑杯跑步(跑了跑步)”“打杯打(打了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