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专业学生两期反馈的会计类课程平时成绩考核优化研究
2022-03-23于谦龙肖潇怡仲伟冰上海理工大学
于谦龙 肖潇怡 仲伟冰(上海理工大学)
一、引言
加强和改进平时成绩考核是落实教育部关于“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文件精神的重要要求(徐俊杰,何常青,2020)。强化平时成绩考核可以弥补笔试无法测试综合能力的不足。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控制,应从多角度考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同时,教师根据平时考核情况,修正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高校的会计类课程的平时成绩通常占总课程成绩的30%左右;一些课程由于平时成绩评定的不规范,变为教师怠工、滥权的工具。因此,为提高会计类课程教学效果,对平时分考核方式进行优化,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必不可少。
二、文献综述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加强学生成绩管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各高校开始注重对平时成绩的考核。由于国内高校的考核模式、校园文化有别于国外高校,因此,只回顾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们在大学课程平时分考核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涉及评价指标的确认、方法的权责、体系的构建等。殷雷(2008)提出以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方法。张学立和谢治菊(2017)认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应以主客观题型、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为原则,定性与定量、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方法。陈义林等(2018)研究“能源地质学”课程,明确实验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作用。周静等(2019)认为平时成绩反馈指导机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课程成绩。李书亭等(2020)以“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为例,探索构建理论课程平时成绩评价指标体系。邓晰隆(2020)认为平时成绩考评能反映学生专业和综合技能的提升程度。
虽然有关平时成绩评价的研究已经涉及多个方面,但目前鲜有针对会计类课程的学生对平时分的认知进行调查与分析的论文。以在2016年和2020年先后对两批选修《会计学》(大二学生)、《中级财务会计》(大三学生)课程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为例,对本科生关于平时成绩的认知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整理,并基于调查结果给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不断提升会计类课程成绩考核的科学性,希冀能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三、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设计问卷前与多名会计专业师生进行座谈,掌握师生对平时成绩评定的看法与需求,并结合相关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有些问题设有自填内容,供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平时分考核项目与偏好(包括第1~2问题);第二部分为请假与考勤(包括第3~4问题);第三部分为平时作业(包括第5~6问题);第四部分为课堂回答问题(包括第7~9问题);第五部分为答疑情况(包括第10~13问题);第六部分其它相关问题(包括第14~15问题)。
(二)调查对象
为全面掌握学生对会计类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认知,保证样本广泛性,调研学生来自大二(各专业都修《会计学》)、大三(仅有会计学、金融学、税收学专业修不同课时的《中级财务会计》)。
在2016年12月、2020年10月,就会计类课程平时成绩考核方面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不同的被调查对象),共收到问卷327份。其中,2016年有225份、2020年有102份,之所以采取间隔几年的做法,是检验调研结果在4年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两次调查采用相同的问卷,不记名方式填答,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经过均值或中位数检验分析,除答疑情况外,两次调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故下文将两次调研结果合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另外,经过均值或中位数检验分析,不同专业之间的结果也无显著差异。
四、对学生在平时成绩考核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一)平时分考核项目与偏好
平时成绩的构成包括哪些内容,高校并没有做出强制的限定。目前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堂回答、课后自主性学习等。问卷中问题1关注评价项目;问题2关注考核方式。
对问题1、2的多选项排序题,采用多重响应分析法,分析排序靠前和靠后的项目,以考察学生的偏好情况。结果显示,49.2%的学生认为考勤情况在学生平时分考核重要性中排第一。由此可见,考勤情况在平时分考核中可以占重要地位。有55.8%的学生认为课后自主性学习在学生平时分考核重要性最低。由此可知,超过半数学生认为课后自主性学习较不重要,也说明当下大学生获取知识仍依赖教师课堂讲授。但本科教学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相比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更应该在课下主动学习,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青睐的考核方式方面,有51.2%的学生最偏好课后作业这种考核方式。由此看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以掌握课堂内容的方式是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学生们(36.5%)最不喜欢的平时考核方式是章节考试,可见章节测试并不受学生青睐,过多的考试可能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总结与汇报这一方式的不受欢迎可能是由于没有标准评价依据、占用学生过多课下时间等。
(二)请假与考勤
问题3、4关注了学生对请假与考勤的看法。采取点名或签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到课,而迟到、请假、无故旷课等情况,无疑会影响学习效果。结果显示,有83.7%的学生认为请假不上课不应该扣平时分;其中,有44.2%的学生认为每学期请假的第3次开始扣分,39.9%学生认同请假的第2次开始扣分。
点名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频率选择的问题,每一堂课都点名,可能会占用课堂时间。结果显示,有18.7%的学生认为应该每次课都点名;在81%的认为不该节节课点名的学生中,45.1%认为每学期点名5~10次合适,33%认为随机抽点合适,17.4%认为5次以下合适,4.5%认为10次以上合适。
(三)平时作业
问题5、6关注学生对平时作业与题量的看法。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对上课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良策。结果显示,46.2%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对重点章节布置作业,侧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论与期末考试相关与否;35.8%认为老师应该只对重点章节布置与期末考试相关的作业;12.8%认为课程每章都应布置作业;3.7%认为课堂掌握即可,不用布置平时作业。大部分学生认为一学期最佳的作业总量为6~15道题,频次为6~10次。
(四)课堂回答问题
问题7关注考核项目间关系,大多学生认为应综合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平时分评价。
问题8是调查课堂回答问题与平时分考核间关系。结果显示,57.5%的学生认为应该让学生们自主举手回答问题,其中认同根据答对情况和回答次数计分的人次相当。42.2%的学生认为应该让全体学生回答问题,认同根据答对情况计分的占56.9%,认同根据回答次数计分的占43.8%。由此可见,学生们在自主举手或全体回答问题之间、计分依据之间存在分歧,因为成绩考核必须考虑公平问题,教师很难做到提问每一个学生,如果由于没有被提问,导致学生间平时分差距,这样是有失公允的。不同学生遇到的问题难易程度有差别,考核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这需要对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在计分依据方面,以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为依据,可以确保学生们掌握课程内容;以回答次数作为依据,可以鼓励认真思考的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分析可知,超过半数(52.3%)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让61%以上的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并在该项目上能拿满分;24.8%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让31%~60%的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并在该项目上能拿满分。由此可见,学生们大多认同课堂回答问题的重要性。
为保证公平性,课堂提问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考虑难易程度,注重客观题的考察,与课后作业形成互补。此外,鼓励主动回答问题,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
(五)答疑情况
答疑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由问题10的调查可知,学生们大多(82.9%)认为任课老师课后答疑的指导方式对学习有一定帮助。
在2016年和2020年的两次对问题11的调查中,学生们的答疑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由2016年的调查可知,60.4%的学生没有找过老师答疑;在39.6%答疑过的学生中,绝大多数(82%)的学生本学期次数在3次以下。由2020年的调查可知,有78.4%的学生没有找过老师答疑;在20.6%找过老师答疑的学生中,绝大多数(81%)学生本学期次数在3次以下。两次数据对比,2020年的这一次调查中学生们对答疑的需求明显低于前一次,这可能是因为后一次调查在10月份进行,刚开学时学生问题不多,而前一次调查在12月进行,临近期末考试学生开始进行系统性复习,发现更多学习上的问题。这也证明了大学生的平时学习,具有期末考试前的突击性,多数学生平时不会注意课程的学习,所以也就没有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答疑时间,一方面固定时间答疑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对大多数学生有疑问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在课程答疑的时间安排及方式方面问题12,大部分学生(79.5%)认同每周都安排答疑,32.1%的学生认为按答疑时间与平时课时1:2安排最合理;25.1%的学生认为1:3的比例最合理;22.3%的学生认为1:1的比例最合理;只有15.6%的学生认为只在考前4周安排每次2小时的答疑。
问题13关注学生成绩与答疑次数的关系。将学生按绩点以3.5为界分为两组,低于绩点3.5为低成绩组,反之为高成绩组。通过学生成绩分组与答疑次数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第一次调查中(见表1),学生成绩与答疑次数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成绩好的学生更愿意去找老师答疑;而第二次调查中(见表2),两者之间关系不显著,不能认为成绩与答疑有关,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第二次调查时间距离期末考试较远。
表1 问题13 成绩与答疑
表2 问题13 成绩与答疑
(六)其他相关问题
1.对章节测试的调查
章节测验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问题14关注学生对章节测试的看法,16.2%的学生认为不应章节测试;在83.5%认为应该章节测试的学生中,超过半数(50.5%)的学生不建议批分数。这说明学生们对章节测试普遍持认同态度,但对分数比较敏感。
2.最终成绩比重
问题15是调研学生们对成绩比重的看法,接近一半(48.3%)的学生认为最终成绩比重为平时分(30%)和期末考试(70%)恰当;29.4%的学生认为4:6恰当。说明学生们认可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性,希望教师重视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
五、结论与改进建议
会计类课程的平时成绩过程化考核是有意义且必要的。合理的平时成绩评价对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改善学生学习态度和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明显贡献。平时成绩考核需要涵盖考勤、作业、提问等多方面过程性内容。根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一)平时分考核项目与偏好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近一半学生认为考勤情况在学生平时分考核重要性中排第一。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课后自主性学习较不重要,说明当下大多数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仍主要依赖教师课堂讲授。超半数的学生最偏好课后作业这种考核方式。
建议:考勤在平时分考核体系中很重要;教师不应要求多数学生去课外自学,因为多数学生更期望在课堂获得新知识;利用好课后作业这种考核方式。
(二)请假与考勤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大多数学生认为请假不应该扣平时分,但是这些学生多数都认为请假的第2次或第3次开始应该扣分。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该节节课点名,每学期应该点名5~10次合适或随机抽点合适。
建议:对于学生请假,应该在第2或第3次开始扣分;当然在事假(来自于家庭或学校)、病假且学生能给出证明的,可不扣分。老师可以依据课时适当安排点名次数、或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每学期每门会计类课程以5~10次点名为宜。
(三)平时作业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近一半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对重点章节布置作业,不论与期末考试相关与否;三分之一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只对重点章节布置与期末考试相关的作业。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可平时作业的必要性,对重要知识点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一学期最佳的作业总量为6~15道题,频次为6~10次。
建议:教师应对重点章节布置作业,每学期作业总量以6~15道题为宜。
(四)课堂回答问题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近80%的学生认为应该综合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计算平时分。近60%的学生认为应该让学生们自主举手回答问题,且根据答对情况计分。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让61%以上的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并在该项目上能拿满分。
建议:平时分考核中应考量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主要按照答对题目进行计分,兼顾对学生的鼓励、活跃课堂气氛等因素,考虑课堂答题次数。
(五)答疑情况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课后答疑的指导方式对学习有一定帮助。2016年与2020年在此项目的结果不一致,是因为两次调研时间不同;临近期末考试时,学生的答疑需求增多。大多数学生认同每周都安排答疑,大多数学生认为答疑时间与课程课时的比例应不大于1/2。
建议:答疑时间与课程课时的比例应不大于1/2。根据财经类大学生学习具有期末突击复习的特点,在期末考试前教师答疑辅导的时间应尽可能地多安排。课后答疑也可线上建群或通过课程网站答疑,打破地点限制,并且将问答信息公开、共享,使得其他有类似疑问的同学也可受益,形成“课堂+网络+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张娟,2019)。
(六)其他相关问题的结论与建议
结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进行章节测试,且这些学生有半数认为不应批章节测试的分数,学生们不希望该分数影响平时成绩。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平时分占比30%合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平时分占比40%合适,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平时分占比50%合适。
建议: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比是个指挥棒,能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以3:7或4:6为宜。
平时成绩应综合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情况进行衡量。须规范平时成绩考核程序,增加考核的可预判性和公信力,课程需以“事前说明,事中公示,事后备查”为目标构建平时成绩考核程序。首先,在每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增设平时成绩比重、考核方式、计分标准等内容,并于开课时公布,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公示作业、测验等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成绩信息,便于及时改进,并于期末把总成绩向学生公示,学生对此提出异议的教师要认真听取并妥善处理。最后,课程结束后教师提交平时成绩的评定材料,连同期末考卷归档,实现全过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