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发展路径探讨

2022-03-23史永革李运美董春晖祖歌言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豆加工企业

史永革 李运美* 董春晖 祖歌言(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字】 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发展路径

一、国产大豆产业格局深刻演化调整

(一)国产大豆供需偏紧格局短期难有改变

2020年,由于临储大豆拍卖取消、产区洪涝、上年国产大豆结转库存极低、贸易商入市屯粮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国产大豆供需偏紧,价格攀上了近年来的高位。2021年11月,黑龙江省大豆净粮主流价格已达到6300元/吨的高价,为近十年的价格高点,黄豆变“金豆”,期现货价格屡创新高。根据九三集团国产大豆平衡表分析,虽然国家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但由于玉米种植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主产区部分大豆改种玉米。从收获情况来看,黑龙江主产区大豆质量呈现中部高、西部次之、东部最次的局面,整体产量预计较2020年减少12%,叠加洪涝灾害等因素导致减产,在供给端预计我国大豆总产量约比上年减少113万吨,需求端国产大豆压榨需求有所下降,国产食用豆需求较去年略有减少,目前来看2021-2022年度国产大豆期末结转库存预计约为48万吨(如表1所示)。

表1 国产大豆平衡表

(二)相关主体挺价情绪浓厚

由于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及收获期多雨天气等因素影响,新季大豆上市有所延迟,再加上过去两年农民并未享受到豆价上涨红利,2021年惜售情绪浓厚,市场对大豆后市普遍看好,豆市呈现“卖方市场”特征,收购难以上量,采购商被迫上调收购报价,吸引成交。2021年,新季大豆上市后,东北地区新季大豆开秤价格继续走高,价格呈现“高开高走”行情,后期虽有回落,但整体仍处在历史高位,行情火爆(如图1所示)。

图1 2013 年以来东北地区新季大豆开秤价格

(三)直属库及各大集团收购支撑豆价

秋粮上市之际,国储动态一直牵动着整个市场的心,2021年10月26-27日国储正式挂牌入市收购,根据地区的不同,收购价格为2.975-2.98-2.99元/斤,11月中旬开始国储又以3.1-3.13-3.15元/斤的合同价格收购,此时对数量有一定的要求。随后为了完成收购任务吸引更多粮源,国储直属库将收购价格全面上调至3.15元/斤,如此高的收购价格令部分外发不畅的贸易商趋之若鹜(如表2所示)。另外,市场其他收购主体如象屿、华粮等,跟随国储收购节奏频繁上调收购价格,直属库及各大集团的提价收购显著地支撑了大豆的价格。后期价格虽有回调,但仍处于市场高位,对行情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表2 2021 年10 月-2022 年1 月国储直属库挂牌时间及价格情况

(四)现货高于期货,预期价格下行

豆一期价不断震荡下行,市场恐高情绪明显。当前大豆市场利空与利多并存,高位行情有波动下行的风险(如图2所示)。由于连盘豆一期货合约上涨乏力后开始出现连续回调走势,叠加部分收粮企业开始下调收购价格,贸易商看涨心态有所动摇,农户惜售情绪有所好转,开始认卖,贸易商出货也较为积极。虽然目前产区大豆仍有中储粮高价收购支撑,短期内难有大跌,不过由于进口豆货源增多,挤压国产豆市场,2022年1月以来南方销区价格偏弱,在进口豆的冲击下,关内大豆已经开始回落,而东北大豆之所以坚挺主要是粮库和企业价格支持,随着大型收购企业收购价格全面下跌,对中储收购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叠加2021年12月进口豆到港不断增加,预计后期大豆行情呈震荡偏弱格局,大豆价格缓跌可能逐步成为主流趋势。

图2 2021 年黑龙江产区净粮收购价格变化

(五)国际市场供应逐渐宽松,竞争压力凸显

国家放开大豆进口政策后,大豆年进口量持续增长,2020年超过了1亿吨。随着进口数量的增加,国际大豆市场由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等造成的行情波动,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且因国产与进口转基因豆价差的存在,自2011年开始进口替代数量增加,据有关部门估算,2016年替代峰值约达250万吨,近几年受国家监控进口豆流向影响,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2020年开始,受价差达到历年峰值影响,替代数量大幅上涨。巴西大豆开端良好,南美保持丰产预期且美豆出口逐渐恢复,2021~2022年度进口替代数量预期将会继续增长,对原本由于高价抑制需求而产生萎缩的国产大豆市场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国产大豆价格或将承压。

(六)加工领域“油弱食强”进一步分化

多年来,国产大豆利用领域一直呈现压榨、食品、蛋白加工及酱油粕加工四种格局。2020-2021年度,受国产大豆历史性罕见高价影响,加工利用格局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压榨占比萎缩至不足百分之一,由于消费者健康饮食观逐渐增强,传统食品(豆腐、腐竹等)占比提升至79%,蛋白加工占比相对稳定在15%左右,余下5%左右为酱油粕加工。

(七)采购主体和销售区域向省外转移

受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国产大豆压榨行业已被严重边缘化,食品使用将成主流,主要应用于传统食品、大豆蛋白和食品粕加工领域。由于使用领域发生变化,大豆采购主体由原来的大豆压榨企业转为蛋白加工企业、大豆食品加工企业、调味品生产企业。在销售区域方面,由于用途的转移,黑龙江大豆由原来的大量就地压榨,向省外流入大豆蛋白聚集地的山东区域,酱油粕需求量大的华南、华中、华东区域,以及品牌豆制品企业所在的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地区。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将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省外大豆企业对发展黑龙江大豆产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

(八)大豆蛋白应用领域拓展迅速

植物蛋白产品是重要食品和保健品的配料,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大豆。大豆蛋白除了营养功能外,还具有溶解性、乳化性、持油性、吸水性和组织性等特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食品工业领域和非食品工业领域。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蛋白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成熟,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开始高调投资植物肉,特别是2019年植物肉第一股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这一行业成为了投资界的宠儿。2020年甚至被认为是植物肉行业发展的元年,众多跨国公司着手研发高端植物肉产品,目前已推出部分产品投向市场,植物肉蛋白产业被认为是未来极具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消费行业。根据QYResearch发布的研究报告,2018年全球大豆浓缩蛋白市场规模为21.3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5.1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40%。全球大豆蛋白市场规模在逐年提升,必将带动中国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

观点:国产大豆不是油脂油料而是食品原料,本应走一条与进口大豆绝对区隔的差异化道路。从品质、用途、市场等方面来看,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分别应用于食用和饲用两个市场,国产大豆的食用价值应远远高于进口大豆的饲用价值,因此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应属于两种不同产品,两种产品不具有对标的基础,国产大豆应该走出一条高质高值的差异化发展之路。2020年以来,国产大豆价格的上涨,属于国产大豆价值的理性回归,未来将常态化高位震荡,使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真正形成区隔,由此使传统国产大豆压榨业务逐步退出,重点向大豆深加工领域发展,这将促进国产大豆产业向着更合理的价值取向健康发展。

二、产业格局变化后需推动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从适应国产大豆产业格局深度演化的视角,审视当前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当中需要着力解决、努力改进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无效产能大量增加

我国整体大豆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国产大豆压榨产能过剩也非常严重,其中食用豆粕年产能约140万吨,市场需求量却仅在40万吨左右,各生产企业达产率不足30%,产能利用率较低,大量设备闲置。与此同时,国产大豆价格上涨,进口大豆价格倒挂使国产大豆压榨量呈现极速萎缩态势,而黑龙江省内的大豆压榨企业只能从事非转基因大豆压榨业务,不能加工进口大豆,且由于油脂生产设备具有极强专用性特点,难以进行大豆食品加工用途改造,因此国产大豆压榨应用领域向食品领域的演进将进一步造成设备的被动无效,使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产负担,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大豆深加工产业链条短

当前国内多数大豆加工企业都存在产加销链条短的问题,仅有少数大型企业对大豆加工产业链进行了深入拓展,建立了大豆全产业链。多数加工企业仅从事“微笑曲线”最底端利润最微薄的简单加工和压榨环节,整体生产流程简单,产品初级、品种单一,没有市场竞争力,缺乏获利能力,而实力较强的国际粮商、外资企业围绕大豆深加工产业链深耕细作,涉及食品、饲料、能源和工业产品等高值产业,开发销售食用油、人造黄油、起酥油、其他食品及生物柴油和乙二醇等上百种高附加值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增强获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是当前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急需补足的短板之一。

(三)豆制品产业发展缓慢

尽管我国大豆产品加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从食用大豆的栽培到加工适应性和风味机理的大豆产品基础研究很少,豆制品产业整体发展速度与其他食品产业相比缓慢,产品升级开发滞后,如豆制食品中最常见的豆腐,在中国已有1200年食用历史,但豆腐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生产集中度低、生产规模小的状态,相比其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豆腐产业产品研发和升级投入力度不足,发展缓慢,现在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国内豆制品市场尚未有全国性的品牌,“白玉”“清美”和“北大荒”品牌也仅是区域性的品牌。中国豆腐行业亟待涌现出一个有领导能力的、有统治能力的,能够代表豆腐行业的品牌 。

(四)加工专用性方面有待提升

近年来,尽管国产大豆培育出很多含油量远高于进口大豆的新品,但以黑龙江省大豆为代表的国产大豆(湿态)出油率却仅在19%~19.5%,比进口转基因大豆(湿态)的出油率低1~2个百分点,原因就在于大豆种植集中程度不够,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导致混种混收,应用于加工的大豆品种专用性不强,影响产品得率和品质。

(五)品牌化发展相对滞后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大豆产业是一个完全放开的产业,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置身于激烈市场竞争场景中的大豆产业,要走出一条差异化之路,就必须走品牌塑造之路,品牌化做得好,进口大豆替代现象也会随之减弱。作为我国最大的消费油种,大豆油品牌理应更多成为行业的翘楚,但受品牌意识缺乏、行业利润低下、进口大豆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产大豆品牌数量不多,品牌培育力度相对不足。2021年中国品牌力指数食用油品牌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品牌中,只有“九三”品牌以专业大豆油身份上榜,这一客观事实与中国是世界大豆原产地、大豆油消费大国地位极不匹配,需要引起重视。

观点: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要认清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产业格局变化,加快无效产能的处置,强化产业链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动豆制品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国产大豆专种、专收、专储、专加专用化水平,强化品牌塑造,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以此推动企业和行业加快发展。

三、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发展路径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实现了由富足到富裕的转变,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由“吃得好”向追求营养与健康转变,保障优质、多元、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和食品供给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的必选项。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只有认清形势、主动求变,认识并积极实施以下八个转变,以适应国产大豆产业由传统压榨向食用转变、由传统粗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内在要求。

(一)由大宗商品向小宗商品转变

曾经,国产大豆作为大宗商品进行加工,为了提升企业间的竞争力,提高产能一度成为大豆加工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举措。随着大豆国际市场的开放,国产大豆作为大宗产品加工的规模逐渐下降。目前,我国大豆消费已经形成了食用和饲料用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产大豆因蛋白含量高、品质好,逐步转向用于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预计2020-2021年,国产大豆用于压榨的总量不足100万吨。国产大豆由大宗商品加工向小宗商品生产转变,国产大豆加工行业将向着少而精、高精尖的趋势发展,利于国产大豆的优质特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

国产大豆由大宗商品加工向小宗商品、食用方向转变,将引起加工规模上的消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百姓饮食模式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在饮食模式和消费升级背景下,国民健康意识增强,对蛋白食品、豆制品等的消费需求从追求实惠向追求高品质转变,国产大豆加工行业的竞争已不再是规模层面的竞争,而是逐渐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端化需求的方向靠拢,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

(三)由食用功能向营养功能转变

国产大豆营养丰富,堪称大地的“乳汁”,是现有农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质量最好的作物。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理念已经越来越丰富和科学,大豆及其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和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人们对食用油、豆制品的需求开始向营养、健康、安全等方向转变。消费者健康需求认知的提升,倒逼企业顺应需求变化,推进产品向营养保健方向革新。发挥国产大豆优势,生产对人们有用的、高端的营养产品、功能产品、保健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营养需求,走安全保健、功能开发之路成为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

(四)由简单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以大豆为原料加工制作或精炼提取的大豆制品已达1.2万种,但当前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大多是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如压榨企业只生产豆油和豆粕产品进行销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器弹药”匮乏,应对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获利能力较弱。在行业天花板受限的情况下,传统的简单加工、单一产品已经难以支撑企业的生存发展,未来的竞争中企业要独辟蹊径,向深加工要效益、向高附加值要效益。因此,未来大豆加工企业要在副产物综合利用和产品深加工方面发力,围绕大豆的食用价值、功能价值、工业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融入产业链全体系,在立足原有主业基础上,推进企业由简单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转变,以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五)由高耗能向低排放转变

当前,我国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中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方面,对大豆加工企业来说,在大的绿色发展背景下,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技术装备,将会加快迭代升级。长期来看,以技术演进引领绿色清洁生产变革,也会推动行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的提升,这对包括大豆行业在内的加工企业来说是痛苦的过程也是蜕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国家推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大豆产业来说可能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生产蛋白方面,加工同等数量大豆蛋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加工同等数量动物蛋白排放量的1/10。从消耗排放的角度看,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排放的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供给,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六)由现代工艺向绿色工艺转变

随着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在各行业的深入贯彻,也将推动大豆加工工艺特别是油脂加工工艺,由现代工艺向绿色工艺转变。众所周知,作为工业化提取大豆油的传统溶剂“正已烷”,是一种会破坏臭氧层的挥发性有机物,并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新型制油溶剂和新型制油工艺已经或正在得到推广,大豆加工工艺正在由现代工艺向绿色工艺转变。如正戊烷、液态烃等环保溶剂,混合(新型)溶剂浸出、水酶法制油、冷榨制油、超临界流体浸出等工艺技术,在大豆加工行业中已有不同规模的应用。

(七)由自动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转变

近年来,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生产线经历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再到自动化的转变,目前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推进,如产品在线监测预警等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大豆加工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化是自动化加工生产的发展方向,未来大豆加工企业将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的智能化系统,以设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为总目标,实现设备与产品之间,设备与人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产品、指标、消耗、物资、安全与数据化管理之间的全方位、实时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准确交换、识别、可追溯、处理、维护与管理,以智能化系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

(八)由传统发展道路向资本化道路转变

大豆加工企业竞争的高级阶段,不是品牌、品质、市场、价格的竞争,而是资本层面的竞争,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很多跨国企业已进入高级发展和竞争阶段,而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发展阶段的众多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赢得主动权就要摒弃传统发展道路,走资本化道路,着眼全球市场,构建推广先进的商业模式,通过上市引资引智,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促进产业与金融衍生品的深度融合,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观点: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要全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消费升级、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特征,坚持营销和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大豆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适应大豆产业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能越走越宽。

四、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发展举措

面对2020-2021年以来国产大豆产业呈现的新变化、新形势,大豆加工企业应当如何应对并实现转型发展?价格回归是需要乐观接受的,消费升级是需要认识清晰的,数字化时代来临是需要拥抱的,深度构建产业链全体系、生态化产品体系、品牌化建设体系、科技化创新体系,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须要实现的。

(一)信息联动,做好决策支撑

我国大豆企业初入国际市场时,因缺乏国际价格风险管理能力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国际价格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大豆加工企业的必修课。当前,国内大豆与国际大豆价格已然联动,受国际事件影响加大,价格波动频发,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要想实现积极应对错综复杂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就要做到国际国内信息联动,及时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地带动,做足源头支撑

大豆加工企业是竞争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只要上下游发生波动,企业经营就步履维艰,风险极大,所以要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通过基地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开展专用、有机等原料种植基地,让基地成为企业开拓全国市场,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内在价值的支撑。

(三)创新驱动,做优产品支撑

当前大豆行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油脂加工企业只有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创新驱动,丰富产品品类。充分运用先进的、高端的油脂加工技术和装备,研究生产功能性蛋白浓缩物、多功能多肽产品、大豆休闲食品、人造肉等蛋白产品,综合利用低聚糖、纤维素、异黄酮、皂苷、卵磷脂等副产物,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组合,做优产品支撑,实现提档升级,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

(四)营销拉动,做强市场支撑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营销对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就是企业战斗的战场,谁先做好营销拉动,吸引足够的流量,谁就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大豆加工企业也不例外。加工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顺应消费发展趋势,适应家庭消费渠道下沉化、数字化趋势,把握好新零售、社区生鲜等发展机遇,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设集销售通路、信息传播、会员服务、运营管理等于一体的全渠道销售模式,为企业发展做强市场支撑。

(五)金融推动,做稳风险支撑

大豆是金融属性较强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更为剧烈,这对大豆加工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期货和期权等金融工具在大豆加工产业链中都发挥了极大的助推作用,尤其是进口大豆加工方面,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链条运用了期货工具,有效规避了风险。在国产大豆加工方面,金融工具仅在原料供应端得到了运用。未来重点探讨通过加工企业端带动,实现金融工具从种植端到营销端全覆盖,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市场风险,做稳风险支撑,是油脂加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数字引动,做固技术支撑

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豆加工企业要打造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抢数字化竞争新赛道,做固技术支撑,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结合区块链、物联网、AI视频、大数据等技术,把大豆加工产品转变为可信的数字资产,构建一套让数据可见、可懂、可用的可持续机制,加快推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创新、跨界创新,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通过流程信息化、业务数据化、数据智能化打造数字化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七)境外撬动,做多渠道支撑

当前,国产大豆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增强,价格波动幅度增大、频次增多,企业在加强基地建设保障原料供给的同时,要积极开辟俄罗斯、乌克兰、印度、韩国、孟加拉国、老挝和斯里兰卡等境外非转基因大豆原料供应渠道,做实多元化的境外支撑,构建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降低国际贸易风险、保障大豆产品供给安全的上行之策。

(八)模式联动,做牢内外支撑

当前,数字引领变革、消费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深化,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加速演变,行业风险加剧,国内外大豆产业链、供给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只有顺应形势变化,对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进行重构,内部建立起产业链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股东和利益相关者间的成果共享关系,外部建立起上下游间的生态共赢关系、竞争对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形成内外多种模式联动的有利格局,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观点:期货衍生品在国产大豆加工领域的应用是企业未来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实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助力国产大豆产业振兴的必选道路。“科技翅膀”是提升企业价值和差异化的重要因素,优化种植品种、提升单产、创新营销、防控风险等都是提升国产大豆产业链整体质量的系统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如果单从一个环节去做,很难在国产大豆加工行业实现有效突破,必须打造全产业链体系竞争力,才能为中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五、结语

外部因素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客观条件,内部求变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做企业没有安稳的日子,要始终处于不断自我革故鼎新中。只有充分发挥国产大豆品种、资源和食品文化优势,适应形势变化,在发展中求变,在变中求发展,在变局中开新局,在新局中育新机,才能不断适应变革、自我迭代,推动国产大豆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不断推动中国大豆及中国大豆食品走向国际市场,为中国大豆产业重新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豆加工企业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企业
企业
企业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