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视角下的绿道系统规划建设初探
2022-03-23钱习兵
钱习兵
(上海筑雅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1 引言
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要求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顺应了新时代绿色发展要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以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绿道体系构建则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点。绿道作为串联各类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的线型绿色开敞空间[1],已经从单一的游憩功能转变为集文化、生态、经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建设形式。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的绿道系统规划建设主要包含旅游通道、森林康养步道、森林康养驿站规划建设三个方面。
2 旅游通道体系规划
绿道体系构建中选择符合当地森林资源、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的旅游线路,对建成后的道路使用满意率有着关键作用。旅游通道的建设以行车为主,兼步行及电动车通行等功能,其宽度在7.0m~9.0m之间。
森林康养旅游通道起到了盘活资源、联动周边的作用。旅游通道结合现状地形和现有道路设计(见图1),沿途配置服务设施、标识系统和安全设施,间隔设置森林康养驿站、自行车停靠点、观景平台和活动场地等。
图1 a.标准旅游通道断面设计图b.不同水平标高旅游通道断面设计图c.非机动旅游通道断面设计图
2.1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对旅游通道沿途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优化建设,主要包括:①沿途配套设施指停车场所、卫生间、通讯照明等设施;②导向设施系统有道路交通标志、信息索引标志、示意图等;③服务设施系统有旅游接待、餐饮购物、无障碍设施、救护等。
2.2 构建交通枢纽和交通集散服务枢纽中心
2.2.1 康养旅游交通专线集散服务枢纽
构建旅游交通专线集散服务枢纽,形成综合调度的森林康养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协调来自区域内外部的康养客群。
2.2.2 慢行交通集散服务枢纽
结合森林康养旅游通道及康养森林康养步道进行改造,不断优化慢行系统。体现“互联网+”康养产业特色,构建以森林康养产业为核心的慢行交通集散服务枢纽,综合调度境内驿站的自行车租赁点。
2.3 构建智慧交通综合服务网
随着森林康养建设的推进,对交通体系的需求必然逐渐增加,交通指挥业务必然也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建立以“扁平化指挥模式”为核心的指挥交通综合服务网,建立实况信息主导交通的相关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4 完善交通标识系统
统一规划森林康养标识标牌,使规划区域内主要交通沿线、森林康养目的地森林康养交通标识达到“准确、简洁、连续、安全、易识”的要求,为森林康养提供正确、及时的信息。
3 森林康养步道规划
森林康养步道是依托森林生态环境,以徒步、慢跑为主,其他非机动车交通方式为辅的带状康养空间,包括步道系统、森林景观带和康养基础设施[2]。
森林康养步道是遵循现状资源环境特点进行设计和建设的步道,具有康养群体在森林康养基地里获得线性空间体验的功能,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绿道网络规划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3.1 森林康养步道建设
森林康养步道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在于让游客能近距离地体验到森林资源景观和自然生态文化,其设计形制和配套设施的设置由森林康养步道所在的区位、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所决定。
在森林康养步道建设实施中,未对自然地貌进行大改造,同时弱化绿道的存在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山林的破坏,选取坡度较缓、植被较疏的路径[3]。森林康养步道的建设还应突出地域特色,康养步道体系的详细设计可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
3.2 森林康养步道分级
以旅游专用公路为引领,规划建设森林康养步道:国家级森林康养步道、省级森林康养步道、市县级森林康养步道。三级森林康养步道相互衔接,紧密对接各类森林康养空间,联接周边区域。
3.2.1 国家级森林康养步道
国家森林步道是指穿越著名山脉和典型森林,邻近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区域,长跨度、高品质的森林步道[4]。国家森林步道强调体现生态系统原真性、国家代表性,以步道体系为骨架,整合区域自然风景资源[5]。
选择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森林资源,承担起森林生态教育、休闲服务、运动健体、文化传承、经济增长等诸多使命的自然与文化综合体。国家森林康养步道宽度因地制宜确定,一般在1.5m~2.5m。
3.2.2 省级森林康养步道
省级森林康养步道串联一系列重要自然区域和人文景点,需要依据各集群的资源条件,展现集群特点、地域特色。步道宽度一般在1.5m~2.5m。
3.2.3 市县级森林康养步道
市县级森林康养步道,从空间类型上对国家级和省级步道进行补充,选择市县内各分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资源,根据不同的森林产业产品,规划相应主题的步道,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森林康养体验机会,步道宽度在一般在1.0m~2.0m。
3.3 森林康养步道类型
绿道除了提供多样化的步行活动外,还应考虑多样化的功能连接,为游客步行出行提高可能性[6]。森林康养步道需要具备多类型功能要求(见表1)。
表1 森林康养步道类型及功能要求
4 森林康养驿站规划
绿道驿站,即在绿道体系中以提供服务为基础的人工设施,依附绿道游径而布置[7]。在森林康养步道沿线设置森林康养驿站,是集中提供各类服务的停留点,也是森林康养文化传播的载体。
4.1 森林康养驿站的选址与布局
森林康养驿站的选址需考虑地形地貌、绿道交通网、内部功能、生态敏感度、驿站及附属设施使用率等。在人流密度较大的地点集中建设功能完善的驿站,可引导驿站集中布局,强化集聚效益,使驿站可达性和覆盖使用目标人群最大化[8]。
4.2 森林康养驿站分级
1)一级森林康养驿站
一级森林康养驿站是对外关联的优先窗口,按照区域及各关联区的服务需求布置,一般依托交通要道、旅游通道来布置,主要选择条件优良的森林康养城、基地、小镇、特色村进行布局。一级森林康养驿站应具备设施齐全的特征,可以提供住宿、餐饮、医疗救护、休憩、各类物资补给、旅游咨询服务。
2)二级森林康养驿站
二级森林康养驿站在一级驿站基础上向区域内延伸,选择条件较优的重点特色村布置。通常提供餐饮、信息查询、各类物质补给、休憩、自行车租赁等设施服务。二级森林康养驿站布置可以按照区域及各关联区的服务需求布置,作为一级驿站的补充。
3)三级森林康养驿站
三级森林康养驿站提供简单基本需求服务,如遮风避雨、饮用水补充、信息查询、休息等功能。驿站建设与自然资源及环境相结合,按步行0.5h~1h间隔设置,间距控制在2km~5km(见表2)。
表2 各级森林康养驿站的设施配置一览表
5 结语
基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绿道系统规划建设需遵循有机整合的系统规划思想,整合沿线景观文化和森林康养资源。绿道系统建设中的各类各级道路、森林康养驿站等设施是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所必备的基础设施,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集聚与融合,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