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农业产业空间优化策略
2022-03-23张堃鹏杨章贤
张堃鹏,杨章贤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1 引言
近年来,农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只有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乡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如何结合当地资源,集聚发展要素,优化产业空间,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2 关于农业空间布局
产业布局指产业在空间上的位置与分布,这是产业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1]。一个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经济是否健康发展。
2.1 对自然资源条件的依赖性
农作物的种植与畜禽等的养殖因受到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呈区域分布。换言之,农业空间的布局与生产活动的进行对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极高的依赖性[2]。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与农民的增收作用巨大,无土栽培、节水喷灌等农业现代化技术克服了自然条件对局部地区农业活动的制约,但它们并未改变我国农业空间的整体布局,农业的现代化空间布局仍立足于区域具体自然资源特征,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2 对经济社会要素的适应性
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性与非农业相比其分工演进过程相对比较缓慢,且生产迂回度不大,产业链也较短。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可以拓宽的领域,努力寻求相关产业链可以延伸的可能,致力建设农业产业化和合作化的经营模式,力图整合农业产业全链,实现“以城代乡、以工促农”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逐步发展,各种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不断增强,农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得到了明显增强。
3 农业空间问题分析
3.1 区域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由于缺乏对农业生产地区特色生产要素的分析,没有做出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或者出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目的,未能按照预先制定的产业规划方案开展生产活动,使得选育的农作物或养殖的畜禽等无法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最终导致农产品的减产甚至是无产。这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还有悖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初衷,难以实现农业产业空间的高效利用、农业产业项目的精准落位以及农业现代化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3.2 生产规模化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经营模式大多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化水平较低。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分散的经营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难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且不具备较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发展,较难满足新时代建设生态化、多功能化、可持续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
3.3 产业集群融合有待提升
一直以来,农业产业链条过短使农业产业集聚化发展不强,其整体效率提升较慢。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措施,但受各产业衔接因素的影响,仍面临不少发展困难:①城市与农村间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力等资源分配不均;②产业融合的政策红利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端,对于农业信息建设、农业品牌打造以及农产品展销等全产业链的引导还不够;③在推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与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融资困难、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4 农业城市主义的启示
“农业城市主义”(Agrarian Urbanism)是由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代表人物安德雷斯·杜安尼(Andres Duany)于2009年作为一种新型社区规划方法提出的[3]。杜安尼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将空间划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中心区、一般城市区、城郊地带、乡村地带及自然地带六类,然后根据六类场地自身特点配置相应农业空间与生产品种,使农业生产贯通城乡,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空间宜居性以及增加居民幸福感的目的[4]。
4.1 以多元视角组织空间
农业城市主义的核心是农业多元价值,农业空间的布局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应该兼顾发挥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作物本身具有的生态景观效益、劳动者耕种习俗的文化传承效益以及劳作空间所提供的教育、体验、交流等社会服务效益。
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应该立足多元视角,打破传统农业产业单一的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融入新的生产技术,开发新的营销策略,力求与其他相关产业实现高度融合,构建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让农业产业成为今后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规划因子。
4.2 以生态理念联合空间
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不是物质的单向流通而是彼此的双向交流,农业城市主义希望通过物质的有机循环实现城市空间与农业空间的联合。
农业空间应该深度剖析农业与城市的关系,缩短二者地理上的距离,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为目的,贯彻生态理念,依托科学技术,整合物质循环,减少碳排放量,构建新的食物供应体系,形成自给自足的闭合食物系统。以生态理念联合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4.3 以行为活动串联空间
居民参与农业活动的民主性与公平性同样是农业城市主义所关注的重点。
在新型城镇化与新时代双重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活动并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耕种劳作,它是在保证基础农产品良性生产的前提下,与其他产业实现有机融合,进而充分尊重与满足居民参与农业活动的行为需求。因此,农业发展应该关注人的行为需求,以人为本,固产联游,通过对多元的农业活动与城市活动主体的行为联合,形成多方参与机制,以居民对农业活动的参与、对农业空间的使用为契机构建活动空间,使农业与城市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布局。
5 农业产业空间优化策略
5.1 资源要素整合
资源要素整合要依托当下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在保证不破坏农业空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互补性优势,对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价以及合理利用后,再有序开展各类型的农业活动,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农业资源一方面是指农业自然资源,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的概括;另一方面则是指农业经济资源,它表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对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提高空间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经济资源两个方面充分的互补性,正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本质与核心,是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核心(见图1)。
图1 农业产业空间资源要素整合策略
5.2 业态结构组合
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发挥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立足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与新型经济业态形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提质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多元性与功能性以及提升农业参与人员的幸福感与归属感的目的,这是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综合价值的关键。
组合业态结构不是单纯的对某个区域内现有的农、林、牧、渔、服等行业的重新梳理,也不是简单的将分散于农村、城郊以及城市内的各农业相关产业组合成为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整体,而是应该在二者基础之上,密切联系加工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服务产业等新的经济业态形式,依托人才的智力支持与科技的技术协助,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借助相关政府的政策优势与财政支持,构建复合多元的现代化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见图2)。
图2 业态结构网络示意图
5.3 空间布局联合
以人的行为需求为导向,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尊重并满足居民在同一空间内参与各种活动的权利,通过产业链功能延伸并联系生态空间联合布局,打造“有农”的城市空间,塑造“有城”的农业空间,构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
生态空间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普及,旱地、园地、水田、城市绿地等半自然生态系统也被纳入生态空间的范畴[6]。生态空间通过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满足人们日常行为活动需求的重要场所,也是联系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纽带。
5.4 项目实现综合
从规划建设项目出发,聚焦地区发展前景,是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要从项目思维出发,明确产业布局目的,全盘考虑影响因素,并积极开展风险评估等保障管理工作,进而制定对应的紧急预案与解决方法,主动应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