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防范

2022-03-23詹晶刘滨陈鸣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粮食市场全球性公共卫生

詹晶,刘滨,陈鸣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民为国本,粮为民命。粮食安全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更是人口大国安全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要“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然而,一旦爆发肆虐全球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为了抑制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必然会实施交通管制、限制商品流通、暂停店铺营业、取消大型公共活动等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时期和程度上抑制粮食生产与流通,增加公众紧张情绪,威胁粮食安全。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但会严重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从宏观方面看更会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因此,其对粮食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全面审视。目前,基于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对粮食安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①在农产品供应链及区域市场方面,李先德等[1]、顾善松等[2]探究了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谭砚文等[3]则将视角进一步细化到区域市场层面,细致研究了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与东盟区域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②在粮食获取能力方面,范子英等[4]研究了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食物获取权与饥荒等宏观问题。③在粮食物流及储备方面,李凤廷等[5]提出了基于情景应对的储备粮紧急调运的决策框架。④在粮食系统的微观层面,王琳[6]剖析了面向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案例库本体构建等问题;曹慧[7]探究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对国内外小麦产业的冲击。迄今为止,关于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粮食安全各环节造成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不同时期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场景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结合此轮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背景,从粮食产量与结构、粮食消费与储备、粮食流通与贸易等维度厘清了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深刻剖析了此次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贸易安全等可能带来的冲击,并理性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筑牢我国粮食安全基础,防范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派生风险。

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解析

粮食安全是对英文“food security”的中文翻译,又称食物安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在 1974年最早提出“food security”概念。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储备安全、流通安全等多个维度。自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后,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状态备受关注。

1.1 粮食产量与结构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为整个社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下同)由1.131 8×108t(1949年)提高到6.638 4×108t(2019年),年均增长6.95%;人均粮食产量由208.9 kg(1949年)提高到474.15 kg(2019年),年均增长1.81%。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供需基本平衡的历史飞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图1)。根据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我国在113个国家中排名第46,处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中上游水平。

图1 1949—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Fig.1 Grain output and grain output per capita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9

尽管如此,我国粮食生产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安全风险的隐患不容忽视。首先,我国粮食生产主体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风险承载力不强,规模经济不明显。近年来,我国农户生产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94%~96%,粮食播种面积占比高达96%[7-8]。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土地分散、生产分散,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很难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处于粗放式生产阶段,容易受到经济形势及个人预期的影响,因而粮食生产的统筹、计划及调控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粮食供给种类存在结构性短缺。近年来,我国玉米连年出现供需缺口,国产大豆只能满足国内约20%的需求,其余依靠大量进口[9]。在这种长期固定的不良生产主体结构与生产品种结构背景下,当粮食市场受到突发的交通管制及国际粮食进出口限制时,粮食供给多样性受到挑战,引发粮食安全风险。

1.2 粮食消费与储备

我国粮食产销比例地区不平衡。从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消费量分布图(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量较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在东北及中东部地区,如山东、河南、黑龙江等,这些区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而粮食产量较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西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等,这些区域是我国的粮食主销区。根据国际粮食安全的人均粮食占有量400 kg来看,我国粮食安全消费量较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经济较发达,对粮食安全消费量的要求更高。2019年,我国西南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安全产消比均小于1,说明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无法有效满足本地居民的粮食需求,必需从外地调入粮食,因此,这些地区对当地粮食储备量的要求会更高。

图2 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消费量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China’s grain output and grain security consumption in 2019

我国粮食储备调配机制不够健全。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指出,当前我国共有标准粮仓仓容6.7亿t,简易仓容2.4亿t,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提升了31.9%,在大、中城市及粮价易波动的区域建立了10~15 d的应急成品粮储备,其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占比超过70%[10]。尽管从粮食储备数量上看较为充裕,但依旧存在着粮食调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我国当前的粮食储备管理目标与责任存在矛盾,中央、省、市、县四级储备并存的格局[11]使得我国粮食储备主体较为多元、粮食储备调节决策较为分散,从而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对粮食储备目标认识不准确,最终难以在时空和力度上协调一致;②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对于粮食行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方面不够及时,粮食储备的即时数据采集率较低,难以准确把握粮食储备的最新动态;③粮食储备调节不够灵活,一旦国内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粮食储备无法跨区域调节,那么就会导致局部地区的粮食市场产生大幅度、长时间的波动。

1.3 粮食流通与贸易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多样化的粮食消费需求,国际粮食市场在我国粮食市场供给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粮食进口数量已由2000年的1 357万t提高到2019年的11 144万t,年均增长率37.96%;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从2000年的100.09%下降到2019年的86.11%(图3)。

图3 2000—2019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与粮食自给率Fig.3 China’s grain imports and grain self-sufficiency rate from 2000 to 2019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越来越紧密,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流通与贸易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多年来我国的粮食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目前,我国的粮食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少数几个国家,进口来源国集中度越高,进口的韧性则越低。以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大豆为例,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大主要进口来源国的进口量占大豆进口总量的95%左右[13]。据中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大豆进口总量的比例高达75.1%,尽管美国大豆受到关税的影响,进口比例大幅下降,但也达到了18.9%。如果主要的粮食进口来源国对我国粮食贸易实施交通管制或贸易管制,可能会导致我国粮食安全派生风险的发生。其次,受疫情影响,粮食期货市场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进而给我国粮食贸易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根据2021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http://cefs.amss.cas.cn/)发布的数据,预计202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CBOT)大豆、玉米和小麦的期货均价分别为415、158和220美元·t-1,相比2020年均价分别上涨了18.5%、18.3%和9.1%。再次,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的顺利进行。中美贸易摩擦、美欧贸易补贴等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将对未来全球范围内农产品的贸易格局、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冲击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防控难度大,一旦爆发和蔓延,将对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贸易安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危及整体粮食安全。

2.1 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冲击

粮食生产安全是指在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持续、稳定地提高粮食产量,基本满足国内粮食需求[14]。正常情况下,每年春节过后,全国的春耕活动将由南向北逐步展开,陆续迎接新一年的粮食生产周期。但是,一旦爆发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地方政府均可能采取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尽量减少人员在地区间的流动,由此可能造成粮食生产部门的用工短缺,部分粮食生产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除了劳动力需求,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农户们还需要各种生产物资,如种子、农药、化肥、耕种机械等。然而,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部分销售农业生产物资的商户被迫闭市,延缓粮食的正常生产,农资的有效需求将在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基本控制之后逐步释放开来,但由于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的诸如化肥、农药等企业停工、原材料进口受限等问题,农资的库存量在短期并不能迅速增加以适应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稳定之后的农业生产需要,农资供给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农资产品价格不稳定,农资市场出现非正常波动,从而影响粮食生产的正常开展。以化肥为例,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湖北省受到重创,而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化肥生产大省,化肥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随着化肥前期备货量的逐渐消耗,会对全国范围内粮食生产农资的供应带来较大压力,最终可能导致粮食生产无法顺利开展。

此轮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病毒新变种,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传染高峰,或将再度推升各国避险情绪,延长对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时间,导致生产资料运输不畅,给粮食生产带来更加严峻的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此轮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增强了人们的粮食安全风险意识,农户们积累了应对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在以后粮食生产安排中更合理地布置和储备适量的农资以防突发事件,更好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2.2 对粮食流通安全的冲击

粮食的流通安全是指利用现代交通条件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确保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用较短的时间买到愿意且能支付得起的粮食[15]。粮食的流通安全首先依赖于全球性的交通运输体系[16],从粮食出口国的产地出发,经由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陆运或水运)再到当地的码头、港口,最终到达粮食进口国,这一系列的流通环节必须畅通无阻。一旦爆发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的交通运输体系都会受阻,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粮食流通周期会增长,粮食品质损耗会加大,保鲜要求会提高,费用会增加,风险相应增大。

粮食的流通安全还依赖于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体系,包括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部分国家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等措施,加之国外变异病毒的侵扰,封锁措施预计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法国、捷克、塞浦路斯、丹麦、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均加强了人员管制力度,可能会扰乱当地正常的粮食销售网络。此前,2020年3月31日《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泰国大米的出口基准价格在3月底已上调至550美元·t-1,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越南大米的价格也在急剧膨胀,已突破400美元·t-1,为近2年最高[17]。在疫情初发期间,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限制人员外出、商品流动、门店营业等应急措施来最大程度降低疫情的不良影响,当时的粮食流通线下渠道,如粮油店、便利店、生活超市等被迫停业,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性也受到较大影响。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控措施也迫使传统粮食销售模式发生改变,加速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发展[18]。“阿里本地生活”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京东到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70%;“每日优鲜”紧随其后,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21%;“盒马鲜生”的日均蔬菜供应量是平时的6倍[19]。由此可见,电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粮食流通造成的冲击。

2.3 对粮食消费安全的冲击

粮食的消费安全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适应消费结构高级化的需求[20]。一旦爆发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分聚餐、娱乐等聚集性活动受到限制或被取消;许多粮食批发、零售市场闭市;粮食集装箱在口岸停留时间延长,易腐粮食变质。这些都会对粮食消费的数量和品种造成冲击。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诱发民众的消费恐慌心理,如担心封城断路之后超市不开,难以购买到足够的粮食;或是担心粮食库存不足,出现抢米、囤面行为。随着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时间的延长,民众可能普遍出现焦虑心态,面对少数人抢米、囤面的行为时缺乏理性判断,盲目从众跟风。本来粮食可能只是出现暂时性的供给紧张,而民众的盲目囤粮、疯狂抢购必然会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恐慌性粮食购买行为的蔓延,既会加大病毒传播风险,也会让群众质疑国家整体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向社会传递负面情绪,造成社会不稳定。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会影响个人粮食采购方式。自由采购是正常情况下最常见的个人粮食消费方式。在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个人粮食消费方式还会增加社区团购配置方式。例如,2020年上半年,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全国不少地区以社区或者小区为单位进行封闭式管理,居民们通过社交软件建立各种团购群,群内不乏社区业主、店铺老板、社区团长及批发商等[21]。消费者通过团购群及当地的微信团购小程序实现下单、支付和配送,这种社区团购的消费方式既保障了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的快捷供给,又减少了人员接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长期来看,本次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衍生出的新粮食消费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粮食产销对接水平,在粮食可获得方式等方面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粮食消费安全。

2.4 对粮食贸易安全的冲击

粮食的贸易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稳定地从国内外粮食市场上购买到其短缺的粮食品种和数量[22]。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多国政府都可能采取禁止或者限制出口的政策,对商品进口的管控也会更加严格。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全球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截至2020年9月,共有101个国家(地区)采取了199条包括进出口限制在内的贸易管制措施。部分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粮食市场稳定,陆续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如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土豆等产品出口;越南终止了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塞尔维亚暂停了葵花油等产品出口;俄罗斯也表明会根据每周疫情的评估状况决定是否颁布出口禁令。2021年1月26日国际文传电讯社(https://interfax.com/)报道,全球最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为了抑制其国内不断走高的粮食价格,正式批准从2021年3月1日起上调小麦出口关税。随着冬季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肆虐,我国作为全球粮食进口大国,短期内将面临由于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所导致的粮食贸易风险问题。

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过度依赖进口,容易面临粮食禁运风险。一旦世界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必将威胁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从长期而言,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会持续促进粮食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合理分散粮食进口来源,提高我国在粮食贸易方面的调控能力,更好地规避粮食贸易风险[23]。

3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防范建议

此次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未给我国带来显著的粮食安全风险,展现了我国抵御粮食安全风险的较强韧性。但是,在我国经济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必需未雨绸缪,理性认知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粮食安全带来的可能风险,提前防范,全面提高我国应对粮食安全风险的能力。

3.1 保障粮食生产要素供给,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首先,必须持之以恒地严守耕地红线。做好空间规划等顶层设计,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坚决杜绝乱占、乱用耕地,耕地数量不实、质量不达标等现象;防止补充耕地政府承诺不落实的问题;要构建耕地和生态安全互为系统的机制。

其次,防范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农资缺乏、用工短缺的问题,确保粮食生产在任何时候都能够顺利进行。解决农资运输主动脉的堵塞问题,将农资运输纳入绿色通道,给予高度优先通行权力,确保粮食生产物资顺畅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农户手中;保障农资经营门店的正常营业,保障各地粮食生产所需农资的有效供应;引进大型农资企业,对接农户种子化肥等农资需求,保障农资供给。

再次,提振农民种粮的信心。落实种粮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目标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消除农民因为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产生的悲观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稳定农民种粮收益。

另外,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相关科研院所的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应用和推广,持续通过核心技术驱动粮食产业发展,用科技为粮食生产提质。

3.2 创新粮食销售业态,疏通粮食流通渠道

首先,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此次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催生了一系列线上销售新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线上用户。粮食销售企业和销售主体要维护好线上平台用户,充分利用好电商平台的销售优势,创新粮食销售模式,大力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其次,推广无接触式售卖新模式。微信小程序、外卖应用APP等进行“线上点单-线上支付-线下无接触配送-售后服务”的销售模式既可满足人们的粮食消费需求,又有利于降低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病毒传播风险。在部分中、高风险社区推广团购模式,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下单,再由社区团长牵头,统一进行站点销售,直接面对小区需求,既能加强社区居民间的日常交流,也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再次,逐步完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链接,实现对粮食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确保粮食消费安全。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产品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粮食经营活动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粮食市场的正常流通秩序,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粮食生产附加值。

3.3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为了能在突发事件爆发时“调得动”粮食,首先需要明确各方责任,综合利用法制手段和市场机制,增强各地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意识,有效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实承储主体责任,加强粮食储备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其次,应充分利用当代信息行业的高新技术,建立以国家粮食管理平台为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粮食管理平台为补充的全国粮食管理平台网络体系,同时,借助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国家粮食大数据中心,完善粮食质量动态监测数据系统,实时记录粮食库存并保证公开透明,稳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动预期,避免出现“屯粮”“抢粮”事件的发生,保障粮食安全。

3.4 畅通国内国际粮食双循环,稳定全球粮食供应链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粮食,优化国内消费市场结构。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促进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多元化,努力构建多元化粮食进口格局,以缓冲由于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对国内粮食市场造成的冲击。

积极支持有实力的粮食企业走出去,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粮商,确保粮食全产业链及各环节安全可控。探索构建全球粮油购销网络,在全球粮食核心产区建立仓储、港口、物流设施等战略资源,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粮食市场的话语权。

积极推动全球粮食供应链和物流链稳定运行,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多边及双边合作,加强粮食仓储管理、产后服务等方面交流,构建高效协同的粮食供应链,确保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粮食国际贸易不受阻、粮食物流不中断。

4 结语

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且不容忽视。一是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粮食生产及供给安全带来潜在风险。从全球范围来看,个别国家由于受到疫情和虫害的叠加影响,导致粮食生产物资方面严重受制,进而引发国家间的粮食供应链受阻,世界粮食生产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从全国范围来看,疫情初期的交通管制使得农资运输不畅,可能会延误部分地区粮食的播种期,给国内的粮食供给带来短期压力,进一步凸显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局势。二是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阻碍了粮食流通及贸易的顺畅进行。首先,国家间正常的粮食贸易会受到疫情管制措施的制约,例如部分国家为了控制其国内的疫情形势采取相应的政策限制粮食出口;其次,各国内部的粮食流通也会受到交通管制措施的影响,造成粮食供求不畅,最终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甚至导致粮食市场的恶性循环。三是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剧了粮食消费不平衡。疫情管制措施一方面使得众多企业倒闭破产、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导致部分粮农失去了农闲时期的非农兼业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资市场因管控而紧闭,造成粮食生产无法顺利开展,导致粮农种粮收入下滑。此外,随着粮食市场中供给端的缩减,粮价出现逐步抬升的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食品价格已连续上涨,再叠加收入下滑的双重效应,最终导致人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其中,低收入群体受影响最严重,粮食消费不平衡问题凸显。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更需要把握好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一方面,城镇化用地会挤占部分耕地资源,使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城镇化将推动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削减;与此同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粮食需求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会愈发突出,最终给粮食供求平衡带来巨大压力。在面对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时,原本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的粮食市场将会展现出比较明显的脆弱性,因此,有必要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对此类突发事件的防范经验认真总结。鉴于国内疫情形势已基本得到控制,粮食安全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建立我国粮食市场规避突发事件风险的长效机制、缓解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措施以及提高我国粮食跨域调配的效率等方面,不断增强我国粮食市场的韧性,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粮食安全风险的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猜你喜欢

粮食市场全球性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本期导读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论中国式英语的发展趋势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构建体系设计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全球广播电视的新进展和技术趋势
中国粮食增产为何未致丰收悖论发生?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