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管理学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23孙英杰王慧元臧传芹申雨璇
孙英杰 王慧元 臧传芹 张 岩 申雨璇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河北 秦皇岛 066000)
0 引言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此,中国大地掀起了创业的热潮。吴岩司长指出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举措之一是抓课程,打造创新创业的线上线下的“金课”,目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3400门,“专创融合”的特色示范课程6500多门,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健全[1]。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在吉林大学首次举办,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课程融合是培养创新型高等人才的有益探索。1“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融入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意义
1.1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撰写商业计划书的能力
在管理学基础的课程中,引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学生以团队为小组,以项目为学习载体,通过分析行业痛点、找出解决办法、预测市场前景、确定企业使命、价值观、远景、构建企业组织结构、制定部门权责、制订营销方案、分析成本和收益、全程参与“互联网+”大赛的赛程等环节的实际参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的能力,有利于提升“互联网+”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参赛项目的整体水平。
1.2 提升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遵循“知识点+案例分析+题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管理学知识的整体认知,知识点之间是割裂的,无法形成完整的管理学体系。
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创建团队自己的商业计划书)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深度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设计商业计划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将管理学的有关知识点融入团队的项目策划书的设计中,最终实现将管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整个商业计划书和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让课程服务于学生们虚拟缔造的“商业帝国”。将商业计划书的设计贯穿整个课程的知识点的讲解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2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融入管理学基础课程的
可行性分析
2.1 管理学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2]。它不局限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领域,是管理学大类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任何组织或企业的运营都离不开管理学知识,大学生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管理学理论知识。
2.2 管理学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高
管理学课程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很高,管理学涉及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在商业策划书的撰写过程中均有体现。比如计划职能中的环境分析可以帮助团队分析行业现状、找到行业痛点、确定项目创新点;计划活动的输出形式可以指导团队确定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组织职能中知识点帮助团队构建适合项目特点和性质的组织结构类型、部门的设置和权责的划分;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不容易在商业策划书中体现,但是团队成员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感受着沟通和协调等职能,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也需要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起到领导和激励团队成员的作用,同时对团队按时按要求完成项目作业进行整体控制。四大职能以不同形式融合在整个创业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2.3 “互联网+”大赛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组织创新等的过程,创新是管理的本质,所以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融入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创新创业平台,来展示和检验学生团队的学习成果和创业设想。通过比赛,不断打磨和完善团队的创业项目,实现团队的创业理想。
3 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管理学基础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成果
教学团队历时两年,完成了两个学期管理学基础的教改实践,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方案等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并指导学生团队参加2020年、2021年两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31个,其中1个项目获省赛三等奖,重点培育学生团队的原创项目3个,其中1个项目已经落地。
3.1 创新教学方法
课改前,主要以“知识点+案例分析+题库测试”的方式进行课堂授课,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课改后,采用“知识点+案例分析+创新作业+项目展示+点评+路演”的新教学模式。教师以学生的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点的导入和解析,通过创新作业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通过项目展示、路演和讲评,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3.2 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课改需求,教学团队对教学大纲中各章节的内容、作业和学时分配等内容进行重新设置。将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各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任务要求进行匹配设计,并且通过创新作业的方式对理论知识点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
课改后,管理学基础主要学时放在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课程改革之后,针对四大职能中的知识点与商业策划书的匹配程度,教学团队设计了4个创新创业作业:针对计划的输出形式设计创新作业1:确定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名称和Logo;根据战略管理设计创新作业2:项目的环境分析;根据组织结构设计的知识点设计创新作业3: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结构的类型、部门的划分、职权配置);根据组织招聘和组织考核的内容设计了创新作业4:团队成员的招聘和考核。领导职能中涉及的沟通、协调、领导和激励理论以及控制职能的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进行锻炼。
3.3 修订考核方案
课改前,考虑到管理学基础是管理学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学生日后考取管理学大类各专业研究生的必考科目,所以,在内容上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方案: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总成绩。
课改后,教学团队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环节的考核内容包括,组建团队、完成创新作业、完成整个商业策划书、完成“互联网+”大赛的路演、完成“互联网+”大赛的网上报名、参加“互联网+”大赛的校内选拨等环节。实践环节作为课程过程考核的重要部分,占期末总成绩的30%。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考研需求和课程本身的性质,保留原来以知识点为考核内容的期末考核。考核方案:平时成绩×30%+实践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40%=总成绩。课改后的考核方案比较全面的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