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与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022-03-23王瑞安蒋学余
王瑞安,蒋学余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湖南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肩周炎在临床上是一种以患者自觉肩部疼痛不适,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炎症反应。本病病程较长,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发病者年龄大多位于50岁以上,虽不会带来性命之忧,但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痛苦。浮针作为当代一种新型针刺疗法,针具刺入皮肤后不对“得气感”有所要求[1],具有操作相较传统疗法更加简洁﹑治疗后见效快﹑操作后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在治疗如肩周炎等由患部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疼痛疗效显著。近年来浮针疗法正逐渐受到更多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但运用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数量繁杂,难以准确评价浮针疗法在治疗肩周炎时的疗效;且有关分析距今时长较久。本人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分析选取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文献,阅读文章具体内容后对其中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评价对比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为今后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和方法
1 检索方法
本文采用计算机网络分别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与Pub Med检索文献[2]。检索时的范围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全部字段。检索词包括“浮针”“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肩周炎”。英文文献检索时采用:“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frozen shoulder”等,不同数据库的检索式均是结合本数据库特点选取,所检索日期均是自建库起至2021年7月。
2 文献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选用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文献,盲法等不作要求。文献的国家﹑语言不作要求。②研究对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肩周炎的诊断标准。③研究方法:选取治疗组为浮针或浮针联合疗法,对照组为传统针灸治疗。④疗效指标:临床有效率﹑总治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
3 文献排除标准
①试验时并未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文献。②治疗组非浮针疗法的研究文献。③在试验设计中存在缺陷﹑统计不完整﹑结局指标不完全的研究文献。④在不同数据库重复检索出的研究文献。⑤无法从数据库获取全文的研究文献。
4 选取文献的质量评价
利用相关检索词检索出相符合的文献,通过阅读检索文献的题目﹑摘要,若为随机对照试验则仔细阅读。对符合文章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纳入,使用Jadad评分法评价[3]。评价项目分为4个项目,满分共7分。由两名评价人员分别独立评定,若有需要可通过邮件联系文章作者确定试验内容细节。评分完成后分别对对方的数据交叉核对。若出现两名评定人员意见分歧难以统一的情况,可由第三者评定。Jadad评分细则:①研究中的随机情况:描述中存在随机为1分,试验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随机分配(如由计算机随机选取的数字)为2分。②随机选取的过程是否隐藏:若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方法得1分,使用无法预知分配情况的方法得2分。③是否采取盲法:试验设计中存在盲法描述为1分,有恰当合适的盲法试验设计为2分。④试验项目中患者的退出以及失访情况:若对患者退出和失访的情况有详细描述可得1分。统计总得分,总分≥4分为高质量文献。
5 分析方法
分析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Meta分析。所有数据均选用95%可信区间,其中属于二分类变量的实验数据采用RR(相对危险度)来进行分析,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数据分析使用MD(均数差值)[4]。对数据做异质性检验,其中I2≤50%的数据呈同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I2>50%的数据为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实验数据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其间的发表偏倚。
结 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检索后阅读文献标题,初步取得文献208篇,其中中文相关研究205篇,英文相关研究3篇。将检索所取得的文献录入EndNote x9软件中,去除其中重复的文章。再由研究人员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筛除,最终选取文献10篇,其中中文9篇,英文1篇。所有研究共统计患者777例。文献选取流程及结果见图1。各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图1 筛选流程图
2 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选取的10篇文章均是浮针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量表评价,其中高质量文献6篇,各研究间均有良好的基线相似性。由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所有研究均未施行双盲。有1篇文献提及研究对象的脱落﹑退出情况。收录的10篇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如表2所示。
表2 质量评价表
3 发表偏倚
图2为研究文献中的肩周炎治疗总有效率通过RevMan5.0制作漏斗图,如图可见其分布并未见十分显著的不对称性,证明所录入的文献有较小的偏倚风险。
图2 偏倚风险图
4 总有效率Meta分析
本次选取的10项研究结果中均有两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数据,其中共收录患者777例,研究之间为同质性(P=0.08,I2=41%),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见图5。浮针疗法相较于传统针灸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9,1.20),Z=5.39(P<0.00001)],说明采用浮针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
图5 总有效率比较
5 治愈率Meta 分析
本次纳入文章中除姚晓兵[9]外,均给出了研究治愈率数据,共收录患者691例,研究间为异质性较少(P=0.79,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见 图6。[RR=1.84,95%CI=(1.43,2.36),Z=4.79(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可有效提高其治愈率。
图6 治愈率比较
6 VAS评价量表Meta分析
图3 偏倚风险分析
图4 偏倚风险总结图
本次选取的文章中有三篇研究文献给出了较为具体的VAS评分统计数据,分别为韩维宁[13]﹑文希[6]﹑李新伟[14],共收录患者204例。存在异质性,选用随机效应模型(P=0.07,I2=62%),结果见图7。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可得:在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这一指标上,浮针疗法治疗效果要优于其他研究方法,分析有统计学意义[MD=-0.58,95%CI=(-0.86,-0.30),Z=4.01(P<0.0001)]。
图7 VAS评分比较
讨 论
浮针疗法是一种将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与传统中医针灸相融合的新型针刺疗法,由符仲华先生于1996年首创。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所记载[15]:“刺浮痹皮肤”。在现代医学中认为肩周炎疾病中肩部肌肉的血液﹑氧气缺乏是造成肩周炎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外伤﹑劳损后肌肉的收缩过度会导致局部出现患肌[16]与肌筋膜触发点[17](MTrP)。肌筋膜触发点不仅在肩周炎的疼痛产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周围产生的大量渗出[18]炎性物质病变还可进一步导致肩部肌束挛缩,使肩部活动受到限制[19]。而浮针疗法正是在治疗中通过浅刺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同时进行皮下扫散与再灌注治疗,改变患者患处的肌肉力学平衡,从而达到去除此处的肌筋膜触发点﹑改善血流循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的目的。朱京玉[20]通过试验发现浮针和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治疗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更低,最终可减少患者病变部位内伤害感受器的敏化[21]。
此次Meta分析结果提示浮针疗法是一种在临床上有效的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其在临床有效率﹑总治愈率﹑VAS评分等方面均提示浮针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传统针灸治疗。在患者患部疼痛缓解﹑治愈效果方面疗效显著。研究文献中虽有部分作者进行了Melle﹑ROM评分作为结局指标,但未给出较为具体的统计数据,故不作分析。所有纳入文献中均未报告产生不良反应,证明浮针疗法与针灸治疗相比安全性不存在差异,在治疗肩周炎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安全指数。
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实验结束后研究忽略随访;实验结局指标中缺乏更客观的评价指标;选取文献英文文献的较少,仅有1篇,且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仍需要多中心﹑试验样本数量较前更大﹑研究设计﹑分析质量更高的随机对照文章来巩固并完善本结论。
本次研究分析浮针疗法与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对比的相关文献,为临床上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多样性提供证据,证明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较传统针灸疗效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