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团员教育路径探析

2022-03-23叶恒语和舒越0高雅纯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团支部团员中华

叶恒语 和舒越0 高雅纯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精神追求,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使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是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可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当代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立足功能性视角,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功能定位,通过对西部某高校的实证调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夯实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规范载体阵地建设三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团员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所系,内蕴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禀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12月,共青团中央印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要求将组织团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团员教育的基本内容。当代大学生团员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等特点,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的逻辑内涵

大学生团员是高校青年的先进分子,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表率,这既是落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试行)》中“组织团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的重要课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具有三层重要逻辑内涵。

(一)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

从学习环境来看,大学生团员占一所大学成员的绝大多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团员教育,相当于对整所大学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对大学生团员学习生活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追根溯源,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建立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组织大学生团员学习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并基于这一文化沃土开展高等教育的具体探索。

(二)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从组织架构来看,高校共青团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生团员,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大学生团员更是中坚力量。因此,在文化引领时代、培育品德的背景下,面向大学生团员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就是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共青团文化育人工作之中,通过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提高这一群体在多元文化激烈交织下的从容定力,从而凸显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立德树人工作格局中的有效作用,引领大学生团员成为党和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关注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必然举措

从成长阶段来看,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发展时期。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激烈,个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把资产阶级理论、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到中国,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这会导致一些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薄,对国家前途存在模糊认识。关注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必须坚持教育和服务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青年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高校在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守法”“崇德尚善”“明礼诚信”等优秀价值观转化为思想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核心标准的过程中,也是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让青年学生在服务之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服务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探索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关键一环,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中的功能定位,方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教育工程并发挥巨大作用。

(一)赋予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核心使命:担当民族復兴大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大学生团员实践奋斗的鲜明主题,引导大学生团员为这一主题不懈奋斗必须在团员教育全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团员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萃取文化基因、提升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搞清楚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引导他们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能走向伟大复兴,进而更加笃定地为中国梦而奋斗,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突出新时代大学生团员精神标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沉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继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义坚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了独特的精神烙印。新时代大学生团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必须立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与实践积累,诚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体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团员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团员素质要求:有信仰、讲政治、重品德、守纪律、肯奉献、争先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不可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团的历史就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呈现新辉煌,对大学生团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基于革命文化引导大学生团员有信仰、讲政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团员重品德、守纪律,基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大学生团员肯奉献、争先锋。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的现实困境

本研究以X高校94个团支部2392名在校大学生团员为调查研究对象,面向全校社团团支部成员发放并回收问卷2392份,其中,有效问卷2384份,占回收问卷的99.7%。调查显示,50.1%的调查对象所在团支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频率为“每学期一次”,39.9%的调查对象所在团支部“没有开展过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特色活动、主题团日或品牌项目”,62.8%的调查对象反映,其所在团支部的负责教师“偶尔参与社团活动”。现阶段,团支部文化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团员教育存在三重困境。

(一)主体困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团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45.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欠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58.3%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活中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多”,70.4%的调查对象“难以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客体困境:校园传播传统文化不够充分

83.3%的调查对象认为“文化元素在校园环境中的融入和彰显不足”,47.2%的调查对象认为“品牌文化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联不大”。从高校文化育人的大环境来看,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融入度明显不足。

(三)载体困境:大学团支部文化育人缺乏创新

调查对象大多认为团支部文化育人存在诸多不足。59.4%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团支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针对“所在团支部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38.9%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22.3%的调查对象“不太满意”,15.5%的调查对象“很不满意”。75.5%的调查对象认为“团支部文化育人形式缺乏创新”。针对“参与社团活动最大程度感受到的育人功能”,调查对象的选择分布为:智育(42.9%)、德育(26.5%)、美育(16.4%)、体育(7.3%)、劳育(6.9%)。积极的方面在于,调查对象总体上仍然对于大学团支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抱有较大期望:86.1%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团支部应该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46.9%的调查对象倾向于参加团支部组织的“文化名家讲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团员教育的创新路径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高校需要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团员教育,如何激发团支部的文化育人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随着新时代党对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高校针对大学生团员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载体阵地建设。

(一)夯实精神文化建设,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认同

面对西方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错误思想和贵族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频频出现,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甚至歪曲,信息时代因其开放包容的特性更加畅通了各类消息的传播路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无疑成了不同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交汇的主会场,高校文化育人的责任使命面临挑战。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在中华大地优秀文化沉淀积累和学校发展实践基础上长期形成的被大学生普遍认可的精神共鸣。高校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训、校史校情及其他方面,这些精神文化在校内以其特殊的精神内核方式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宣传和辐射作用,是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隐性场域。高校要大力传承弘扬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发挥校训、校风、校歌、校史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校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深入挖掘学校的办学历史以及学校在改革发展中的先进人物故事和奋斗故事,与时俱进地完善学校传统文化谱系。

(二)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物质条件是一所高校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高校团支部建设发展的“硬环境”。校园物质条件以及开展日常活动配备的物资设施都可以有效地为学校文化育人工作发挥功能、提供资源。从发挥育人功能的角度看,高校校园环境不只是大学生团员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家园。高校提供的物质条件保障中包含的文化教育资源都可以有效地支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广播站、舞房、团校、实训基地、室外训练场等活动场所,都应充分利用以满足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在统筹校园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也在拓展校园文化的传播渠道,诸如学校公共区域的文化景观、雕塑、学生公寓文化展板等都可以发挥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三)规范载体阵地建设,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

首先,高校团支部应尊重大学生团员文化认知差异,结合其成长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高校团支部成员一般为具有正式学籍的在校学生,成員之间有民族文化习俗差异,有文史理工等之分,有成绩上的高低之分,有生源上的城乡之分,有家庭上的贫富之分,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具备不同的文化认知能力。面对上述多种差异,高校团支部要分类引导,因地制宜,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的基础上,开展诸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文化传承活动,满足大学生团员了解接触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其次,高校团支部要依托“第二课堂”建设等隐形教育潜移默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以“趣味”和“主动”为特性的情景体验,在没有距离感的文化活动中达到“不教之教”的育人效果。比如,高校可以通过社团技能培训公开课等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和开放共享机制吸引全校师生来到社团阵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除了线下实体阵地,高校团支部往往拥有自己的团属新媒体平台或网站,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新空间。一所高校全部团属新媒体阵地一旦整合起来,形成校园文化宣传一盘棋格局,集中统一发声,将会成为强有力的传统文化教育宣传矩阵。在典型挖掘、示范引领工作中,高校团支部利用线上平台创作视频、漫画等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形式,推广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典型事迹,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试行)[N].中国青年报,2020-12-24.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4]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6.

[5]付强,辛晓玲.空间社会学视域下的学校教育空间生产[J].山东社会科学,2019(4).

[6]叶恒语,周凯.高校团属新媒体讲好党史的功能理析[J].新媒体研究,2021(16).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团支部团员中华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做好基层团支部工作刍议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