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利用红色资源融通党史教育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2-03-23宁晓菊
宁晓菊
摘 要:红色资源凝聚着中国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重要依托。高校就近利用红色资源融通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红色资源管理单位还是高校,在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有一些成果,但在新时代还需进一步守正创新:一是以守正精神巩固推广现有成果,二是以深度的常态化合作为方向,三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融通设计。
关键词:红色资源;党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不仅仅是对党员的要求,也是对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的青年大学生的要求。同时,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从而传承弘扬和切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高校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在校内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就近利用所在地的红色资源,打通课堂和基地,融通校园和场馆,连接线上与线下,将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并建立常态化机制,是切实可行且有推广应用价值的。
一、高校就近利用红色资源融通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原生态物质遗存,包括革命遗址、领袖故居、纪念馆、博物馆、文献文物、陵园碑刻等,同时还包括一些革命歌谣、红色故事、时代标语等。红色资源承载着广大人民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社会记忆,代表着正确之理、正义之声、正向之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资源和优良的价值基因。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真相,能有效澄清裹挟在纷乱社会舆论中的谣言和谎言,纠正影视作品改编乱象带来的错误历史观和价值取向。正是因为红色资源凝聚着中国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所以是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好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復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21年第10期《求是》发表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到地方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节选。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对革命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还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求“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红色资源在见证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中的重要作用,为高校就近利用红色资源融通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两个重大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如期实现了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论是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还是学生党建和团建工作,高校都应该充分利用反映和承载这些历史荣光和伟大成就的红色资源,讲好“四史”,讲好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以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这不仅是对外宣工作的要求,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这三个方面的故事其外延都是中国故事,其内涵都和党史教育密不可分,其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放眼全国我们会发现,我国大多数高校所在地都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的反映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的内容,有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内容,有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内容,等等。这些基地和资源,对当地高校而言极具教育和实践价值,值得充分挖掘和好好利用。同时,各高校探索和实施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对全国其他省市高校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高校利用红色资源融通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红色资源反映的虽然是历史和过去,但又与时俱进地契合着时代前行的脚步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红色资源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各地的研究、宣传和教育部门,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两个维度着力,发挥本地的红色资源辐射力、影响力和教育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因为红色文物遗存等往往会受到本身地域空间限制,不少红色资源基地都建立了线上电子展览馆,并以公众号、短视频等现代媒体为辅助,构建了红色文物信息共享平台。还有一些地方将涉及当地红色资源的研究项目纳入社科规划课题中,高校教师申报并获得立项后开展研究,其研究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将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
正因为红色文物承载的政治立场和精神价值与高校的育人指向和现实需求高度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各高校无论是马克思学院开设的思政课教学还是各二级学院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在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有一些成果。理论研究层面,主要是在学校的教改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立项时,与所在省市的社科规划项目或教育科学课题对接,设立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与教育教学互融互通方面的选题。然而理论阐释的研究成果总体比较宽泛,多是在思政课教学及高校的大思政工作层面,与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层面,校方组织的主要活动有在基地挂牌、联合搞展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互相聘请教员开展讲座和报告等。据有关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各高校或多或少与当地的一些红色资源基地有共建合作协议,少则一两个,多则十多个。当然,也有一些高校学生自发分小组活动或自行参观红色资源基地、纪念馆等。目前,各地各类红色资源场馆基本实现了免费开放,这为学生到基地或展馆参观、考察和实践解决了经费之忧。还有一些深度合作项目也很值得推介,如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再行红军路”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实际体验中央红军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而毅然选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总体来看,常态化、长效性、深度融合的机制还有很大完善和拓展空间。这些年大多数高校利用红色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教育教学效果体现得还不够充分。比如,联合搞展览往往时间短、形式单一,参观考察的学生人数有限;开展讲座和报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内容不系统,不贴近学生实际;不少活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教育意义,缺乏具有系统性、普适性且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各地高校就近利用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不充分、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普遍存在。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或是思想认识重视不够,或是激励、保障机制比较欠缺等。其结果就是高校对近在本省、本市甚至本社区的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利用非常有限,即使有开发利用,可能也与高校育人机制的对接不紧密。因此,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红色资源管理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创设条件,精准对接需求,积极畅通通道,合力搭建平台,使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充分、更深度的开发利用,为高校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持续资源支持。
三、高校利用红色资源融通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守正创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良好的政治品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说,在政治导向、精神建构和实践需求方面,红色资源可以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丰富、便利、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情境体验、开展实践性多样化教学提供基础性条件,在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纯理论讲授之外,带来情趣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体验。至于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如何建立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多方参与进来进行研究、探索、创新。
一是以守正精神巩固推广现有成果。教育是一个承前启后、永无止境的探索创新过程,但创新并不意味着总是从零开始或另起炉灶。以守正精神鞏固现有成果需要各高校放眼全国,通过深度研究文献资料和对一些高校及红色资源基地的考察交流,回顾总结、分析梳理各高校的成功实践和典型经验。首先要调研梳理一些代表性城市的高校,研究它们近年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创新案例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重点关注和精细化分析那些卓有成效的案例。然后将这些成功实践、典型经验与本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情况、本校学生特点、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进行结合。
二是以深度的常态化合作为方向。利用所在地的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探索和实践积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学部门或二级学院负责课程思政的部门牵头,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深化与区域内红色资源基地的合作。在深化、拓展合作过程中,红色文物资源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开展全面梳理、普查建档工作,建立资源数据库,且要及时更新、不断扩充,使红色资源得到及时保护与深度挖掘,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呈现。数据库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为师生根据特定教学目标快速、全面、精准匹配相应资源提供了便利。同时,要构建起校地合作、校馆合作常态化对接通道,着力将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在方式方法上,同样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寓深刻于生动之中,寓有理于有趣之中,寓活力于活跃之中,将“学、思、悟、做”有机统一起来。比如,可以借助VR技术让学生感受红军过雪山时漫天飞舞的大雪与凛冽刺骨的寒风,感受红军过草地时饥困交加的艰难处境以及由此呈现出的革命先烈筚路蓝缕的悲壮历程,感受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的枪林弹雨以及由此呈现出的红军战士无惧牺牲的革命精神。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参与度并增强教学吸引力大有帮助。实施滚动式教学实践,只有经过多轮教学检验并不断创新优化得到学生认可,才是真正可以锻造的品牌项目,久久为功才能建立长效性和常态化教学机制。
三是在分类基础上融通设计。红色资源融入教学是一个将馆藏的静默态历史资源转变为鲜活的现实教学资源的过程。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恰恰都特别需要以历史昭示现实和未来。在融通过程中,可将丰富多样的红色资源按时间线分类进行教学实践。我国大多数高校所在的省份和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红色资源,特别是像陕西、河北、福建、江西、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高校可就近利用的红色资源都十分丰富且底蕴深厚。比如,重庆作为传统革命基地,有红岩村、红岩魂陈列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白公馆等;四川有红军长征遗址,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朱德、邓小平、陈毅等革命先辈的故居,以及汶川、北川地震遗址集群等。充分挖掘和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原生态资源,对于高校融通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长效性和常态化教育机制非常重要。只要将育人功能围绕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养成而展开,落脚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历史使命,就能根据各类红色资源科学设计教学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6(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李艳.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7(1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张春和,宋爰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审思与探索[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0(5).
[6]范小青.网络时代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
责编:瀚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