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服饰演变历程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2-03-22王有梅龙湘平
◇王有梅 龙湘平
苗族迁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远古时代,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与炎黄部落联盟争战于“涿鹿之野”。蚩尤战败,身首异冢,余部被迫由北向南迁徙,唐尧时在洞庭、彭蠡间建立三苗国。舜继位,征伐三苗,“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于是,驩兜(蚩尤之后又一苗族首领)部族南移,三苗由南向西北再向南迁,最终于舜、禹时期落户湘西。湘西苗族是蚩尤、驩兜、三苗的后裔,历史上有“荆蛮”“南蛮”“盘瓠蛮”“武陵蛮”“五溪蛮”“红苗”等多种称谓。
一、湘西苗族服饰历史发展溯源
苗族历史悠久,经历多次迁徙,地域分布广,群族支系复杂,记载其服饰形制的历史文献不多,故其服饰相关史料难以查证。但从有限的古籍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苗族服饰历史演变的蛛丝马迹。
现今可查的最早记载苗族服饰的史料是《淮南子》,其中的《齐俗训》载:“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后有晋干宝《搜神记》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隋书·地理志》云:“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宋史·蛮夷传》曰:“诸蛮……椎髻跣足,走险如履平地……衣服斑斓。”从上述记载可见,早期湘西苗族穿着习俗是:将头发结成椎形,用枲麻扎头发,用树皮、麻皮、兽皮等为布,布用草籽染色,缝制的衣服都有尾巴形状,腰系红色围裙;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光着脚不穿鞋袜。
明清之际,文献中有关湘西苗族服饰的记载更为详细,如明代沈瓒与清代康熙年间阿琳、乾隆初年段汝霖和嘉庆初年严如煜等人的著书中,均有所载。明代沈瓒《五溪蛮图志》记载:“昔以楮木皮为之布。今皆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清代康熙年间阿琳《红苗归流图志》载:“椎髻跣足,尽去髭须”;“其服饰,皆短衣窄袖,绔止蔽膝,用红布为橐以束腰,衣领亦饰以红。妇人无绔,止以裙蔽下体”;“男子以网巾约发,带一环于左耳……妇人则两耳皆环,绾发作螺髻……插银簪六七枝……以线贯贝辫发垂后以为别”。乾隆初年段汝霖《楚南苗志》载:“男子蓄发去须,以篾织髻,蒙以假发,戴髻于首,横插簪五铢。簪长五寸,用马尾织网巾束发,脑后戴二银圈,名曰纲巾圈。左耳戴银环……两手各戴铜镯。衣尚短……领尚红,周身衣边俱绣五彩花……”;“苗妇所用髻亦与男子同,插银簪六枝,长七寸。贫者簪以铜为之。前后俱戴银梳(贫者无梳),包四寸宽青首帕,左右皆绣花。两耳各戴银圈二,其圈圆九寸,坠两肩。项戴银圈三、四、五不等,视贫富为差”。
从上述文献可知,受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影响,明清时期苗族服饰不再“以枲束发”“织绩木皮”或者“楮木皮为布”,而是“以网巾约发”,以麻、丝、棉布为衣裙料;裹绑腿,穿鞋子,戴耳环,插银、铜、锡簪,颈戴银项圈,腰系红布袋,服装款式丰富多彩。
清代康熙年间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苗族服饰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清代道光《乾州厅志·卷七》所载:“苗人,前惟寨长剃发,余皆裹头椎髻……上衣短马褂,下不著中衣。惟衣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近日渐习民俗,男皆剃发蓄须,不戴耳环;女亦著中衣,裹脚,与昔年异矣”。
“改土归流”对清代湘西生苗服饰产生极大影响,最显著的变化是:苗族男子不再留发椎髻,也不戴耳环,不穿裙,不用红布束腰,而是剃发穿满襟;妇女亦不再用海贝、药珠为饰,而是改裙为裤,改短上衣为无领大满襟衣,头饰也弃掉椎髻的习俗而改为织辫挽髻于脑后。但妇女戴银饰、绣花边、披坎肩、绕围裙、挂肚兜,男子青布包头、缠腰、裹腿等装扮仍被承袭下来。
二、湘西苗族服饰形制的当代变迁
苗族服饰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至20世纪初,已相对稳定且具有鲜明特色。陈心传在考察湘西时发现:“其服饰之进步,今无论苗、仡,察其男子之凡与汉族接近或居处接近者,已多与汉民同;惟僻处深山而少入城市者略异。”如今的湘西苗族服饰形制特征大致仍如当年陈心传所说,靠近城区或经济发达之地,服饰几乎汉化,交通不便或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仍保留了民族特色服饰,表现出多样化、功利化、差异化等特征。
(一)常服简约化,礼服繁杂化
当今已进入网络媒体时代,现代人高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开始对服装功能及其本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了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理念。苗族村寨地处崇山峻岭、山涧野林之处,综合便于劳作、节约成本和时间等因素,加之受当代宁静、质朴、自然心理需求审美观念影响,苗族人穿着装扮正尝试着向简洁化发展。同时,在国家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条件好转的背景下,传统节庆活动更为盛大,传统服饰又呈现出繁杂化趋向。
(二)服饰款式多样化
苗族服饰种类繁多,有三大支系说、五大方言说、82种苖说、173款式说。其实苗族服装款式远不止上述这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苗族服饰的款式是基于田野调查统计而来,从前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统计苗族服饰款式难免有遗漏;二是伴随着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受其他民族影响,苗族的服饰呈现多样化特征。
(三)服饰生产方式现代化
现代经济追求效益,传统土布、丝线被工业化生产的纤维布料取代,手工制作被批量化和机械化生产取代。因传统手工制作耗费时间,纺纱和绞丝等传统手工技艺已大大减少,而工厂生产的现代纤维布料、化工染料成为苗族服饰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制成的服饰,虽然没有传统手工的亲切感,但降低了成本,所以市场需求广泛。
(四)服饰市场功利化
随着民族文化旅游兴起,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也得到空前发展,但有些商家急功近利,为获取高额利润,过度开发服饰文化产业,将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围绕旅游“再建构”,导致其原有文化意义与功能价值在旅游场域中悄然变异。不能“还其本源”的苗族服饰发展功利化趋向严重。
三、湘西苗族服饰的演变动因
湘西苗族服饰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分析其演变动因,主要表现在生活环境、政治生态、经济基础、文化交融等方面。
(一)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苗族村寨地理环境闭塞,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苗族服饰的款式产生了影响,比如绑腿,就是为了适应山区生活,防潮湿,防蚊虫,方便劳作而出现的;另一方面,苗民居住环境逐步安定,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传统节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也呈现了服饰文化繁荣可喜的发展局面。
(二)受民族政治政策的影响
“改土归流”期间,清政府强制苗民“剃发去环”“披薙入册”,妇女改裙为裤,对以腊尔山为中心的生苗区采取化“生”为“熟”的教化政策,强制苗民穿满服、梳长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司时期的一些社会陋习被革除,苗族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苗族服饰产生变革,如:唐宋以后,棉纱棉布输入,布衣得到普及;明末清初,丝线绸缎传入,苗绣服装面料十分丰富;清朝中期,银两大量流入,以银为饰得以繁荣;近现代,传统服饰工艺被现代化工业生产取代。
(四)受文化交融的影响
湘西苗族长期与汉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往来交流,在与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其服饰不断演变和创新。清政府在苗疆建学堂、立书院,推广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如筒车、纺车、养蚕等,提高了服饰生产技术。改革开放后,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苗族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审美观念发生变化,服饰款式产生变迁。
四、湘西苗族服饰传承与现代转型对策
苗族服饰的传承应该注重传承方式与模式的多元性,如建立服饰博物馆、举办服饰文化节、开辟民俗旅游通道、成立民间工艺作坊,大力推介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品研发、交流传播为核心的立体传承模式,以推动苗族服饰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一)建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传承模式
一是建立苗族服饰数字博物馆。设置苗族服饰历史传说、款式图纹、工艺文化、图像视频等目录,使用AR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用户体验,实现仿真观展,打造苗族服饰数字化展示窗口,使参观者能从三维空间了解服饰的年代、形制、图纹、工艺等知识,同时为学术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二是开发H5苗族服饰主题投放线上平台。开发主题游戏,设计IP形象。用户可在游戏中创建个人角色,实现AI变装,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参与苗族节庆活动等线上主题活动,增强人们对苗族服饰文化的了解。
三是创立苗族服饰文化创意品牌。建立苗族服饰文化创意设计与研发机构,精准定位,研发系列苗族服饰或工艺品,设计出高品质的苗族创意服饰吸引消费者,提升产品价值,切实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取产品市场。
四是举办苗族服饰文化节。设置苗族传统服饰工艺大赛活动,设立苗族服饰工艺体验区,游客体验苗族服饰工艺,如蜡染、刺绣等,弘扬苗族服饰文化。
(二)建立“非遗+”策略跨界融合转型发展模式
推行“非遗+”策略,如“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来推动湘西苗族服饰资源与旅游、文创的融合,激发非遗的传承动力、续存活力和造血潜力,形成湘西苗族服饰资源反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道路,促进苗族服饰资源价值的活化共享,助力非遗的可持续、包容性发展。如:贵州丹寨宁航蜡染坊带动境内排倒村、排莫村、乌湾村等8个苗家村寨的近200名妇女利用手中技艺创业就业,不仅使村民生活得到保障,还实现了苗族蜡染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三)建立以政府主导的苗族服饰文化生态发展模式
通过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信息方面的支持,引导苗族服饰生态资源向文化资源的转化;优化苗族传统服饰资源配置,建立优质资源测评体系,促进其传承、推广与创新;采取苗族服饰文化龙头企业带动、服饰传承项目选优、文化中间人的链接等措施,构建国家引导、社会为主的文化创新转化机制等。
五、结语
湘西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苗族几千年文化变迁的历史缩影。它的演变离不开苗族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制度息息相关,与民族宗教信仰休戚与共,与经济水平及审美观念密不可分。五彩缤纷的苗族服饰,呈现出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渗透、交融着其他民族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多姿多彩的和谐美。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苗族服饰文化,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关注、文化精英引导、非遗传承人参与,建立一种文化生态发展模式,以实现苗族服饰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