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情感需求结合的设计表达
2022-03-22史晓燕
◇史晓燕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滋养民族灵魂的营养。随着时代变迁,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在以“快”为代名词的时代潮流中,具有时间沉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濒临消失。因此,要在传统手工艺中注入新鲜的创新设计理念,使它既有原汁原味的淳朴,又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功能性需求也是情感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它将引导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风潮方向的改变。传统手工艺文化是附着在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是无法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触摸到的。传统手工匠人经过时光的历练成就一双双巧手,岁月留下的诸多痕迹,让传统艺术光彩照人,富有韵味。对于技艺与细节的执着让传统手工艺人甘愿以时间为代价成就一幅作品。但在快节奏的今天,这种代价是不被允许的。在快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传统事物所代表的宁静执着与信息时代所代表的高效高压正在产生激烈碰撞。传统手工艺文化日渐衰弱,成为被保护的对象,传承和创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手工艺者没有教材可学,靠的都是口口相传,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法相对复杂,对手工艺人本身要求较高,需要实践和时间沉淀。
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传统工艺的保护、认知也在不断深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官方扶持和民间积极探索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品在保留其核心制作技艺的同时,融入时代的印记,充分挖掘与发挥其审美、消费、实用、时尚等功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路线。文创市集、非遗展览、社区活动、手造工作室等的普及,使得一些传统手工艺带着回忆和情怀重回大众视野,传统手工艺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业者都普遍认识到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可以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形成巧妙的创新加工,创造一种新形象引申出更深更远的意境,引起消费者的共情和共鸣,并为之买单。
一、传统手工艺品的特质沉淀
在探索传统手工艺文化和现代情感需求表达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传统手工艺品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的沉淀特质。从时间线来看,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源远流长;从阶层来看,官方、民间手工艺品交替争辉;从民族性来看,多民族的融合让手工艺品特色鲜明。
(一)人文关怀的寄托
关注传统手工艺品,人们其实更多的是关注其本质的核心价值,注重从情感的角度去梳理,去打磨。相较而言,机械化、产业化生产出的产品,难免会带来疏离感。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会受到利益驱动,能够静下心来欣赏传统手工艺品内涵韵味的人很少。传统手工艺品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人文关怀,让人回归原始审美,传递温暖。
(二)融情于物的寄托
传统手工艺强调的是人与物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在一针一线、一榫一卯中进行着匠人与物料之间的沟通。传统手工艺品除去完整成果呈现以外还有它肉眼可见的匠人在制作过程中的留痕和一份“独一无二”。世上没有两件手工艺作品是完全相同的,相较于流水线产品的千篇一律,传统手工艺品更具特色。正因如此,使用者在每次使用过程中都能发现新的细节,这是使用者与器物之间、与器物制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时光沉淀的寄托
传统手工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时间的沉淀,强调在“慢生活”中打磨作品。从材料的优选,到物料加工、物料成型,匠人严格遵循着器物制造步骤,犹如生命的创造般神圣,时间在这里减速,嘈杂和压力不复存在。这与现代急速发展的外部世界似乎格格不入,但也正是在都市生活的人们所向往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的“慢”,也体现在匠人对自然材料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即遵循自然法则,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
(四)尊重天趣的寄托
和大量的现代设计工业化产品采用同质化快消原料不同,传统手工艺更多采用天然材料,并根据天然材料的特质设计制作而成。甚至可以说,工艺材料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木作为例,木,有着生命,也有着灵性,木作手工艺人讲究“取之于木,还之于木”。手工艺人能够从一截原始的木头中,发现其美,顺应其形,尽致发挥,体现自身对于手工艺的追求。无论以怎样的器型呈现,都可以表现出原木本身的特质。再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塑、剪纸、刺绣、玉雕、螺钿镶嵌、陶瓷等等,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原始工艺材料的特质,加上匠人顺应天趣的加工,呈现出独特不可复制的美感。
(五)移情效应的寄托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情感专注于器物之上。传统手工艺品正是这种寄托的绝佳载体。情侣间、亲人间互赠手作,往往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即使发生了损坏,也不会轻易抛弃,往往会着力修补。当一件传统手工艺品被使用、被放置、被随身携带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说就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情感上的寄托。
二、现代工业化产品的特点
(一)效率优先
现代产品设计可谓“戴着枷锁跳舞”,这根枷锁就是效率。即对生产流程进行模块化组合后,以流水线、集团化生产的方式快速、批量地生产产品。在物质不丰富的时代,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毋庸讳言,进入信息和物质相对丰富的发展瓶颈期后,这种快速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以最小的成本谋取利润。
(二)迭代加快
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下,商家受到利益驱动,不断推销新产品,以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引导受众丢弃旧产品,购买新产品。往往一部手机使用5年左右,就被手机厂商视为“钉子户”。这种消费导向是否造成浪费暂且不论,但在客观上受众的欲望在商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提高,需求也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喜新厌旧,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消费习惯。在这种消费导向下,产品与人的情感联系被切断,毫无感情寄托和移情效应可言,产品完全成为工具。
(三)产品同质
受到前两点的影响,产品同质导向在现代工业设计中愈发明显。一些厂商甚至采取贴牌方式销售自己的产品,源头设计、生产往往来自一家母公司;而另一些标榜自己设计理念、生产工艺的商家,受到核心技术、行业规范、成本控制的制约,往往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
三、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化产品需求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艺复杂,产品周期长
传统手工艺品技艺流传至今,每一件成品都可以当作艺术品来考量。但相对烦琐的工艺流程、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相对而言的产品不良率都制约了技艺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在集权社会时期,可以依靠国家行政体系来供养,但在以市场需求效率为导向的时期,传统工艺效率低,就会影响产品的时效性。
(二)量产困难,成本难控制
一方面,对于传统手工艺品来说,打样即成品。每一件手工艺品对手工业者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凝结着他们的心力,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将同一产品纯粹依靠手工方式实现批量复制;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品用料、工序考究,工艺难度高,成本难以控制,无法批量投放市场,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三)需求不足,目标受众窄
一般来说,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民族特征,以及较强的受众指向性。当价格超过一般的锚定值,往往难以打动其他受众。特别是对消费需求旺盛的年轻群体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很难接触到传统工艺,往往会选择为新奇商品买单,传统手工艺品不符合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的购买需求不强烈。
四、传统手工艺的出路——与现代情感需求结合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信息时代新秩序、新规则尚未完全建立的背景下,人们缺乏安全感、信任感,需要情感上的沟通与慰藉来平衡冰冷的工业化产品带给人们的冷漠。人们从注重产品使用价值转向注重产品情感价值。
人类是情感动物,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情感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大数据时代,经济上的发展并不能让情感得到慰藉。工业化加速和商业化繁荣不断刺激着整个社会,人们容易变得浮躁。面对外界的繁华,人们变得无法冷静。人们成为工业化流程中的某一因素,生活变得流程化。人们的意识形态、行为观点被大数据带动,无法审视自己,合理规划生活,生活变得枯燥无味,情感被困。而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传统手工艺所拥有的,如何将二者结合,既让传统手工艺得到很好的传承又能够在其创新发展的同时将传统手工艺所具备的特质赋予创新设计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六种途径。
其一,坚持以人为本,让设计回归本源。制造者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试图去定义、去引导。而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即让传统手工艺者对待制作器物的初心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得以延续,让产品体现出人文关怀。要让受众明白,传统手工艺更多的是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其二,用心打磨产品,适当放慢周期。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就需要从业者在商业化、产业化的生产速度和传统手工产品的周期打磨中寻得平衡,适当放慢产品更新周期,让长周期产品取得更高的附加值、更多的市场认同,赋予其更多以物传情的能力,从而提升产品价值。
其三,注重融会贯通,积极导入民族、仿生文化元素。人属于情感动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指出,在满足了最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人们往往更渴望情感上的满足。在产品中积极引入民族、仿生文化元素,能够激起人们的文化共鸣和认同,寻得心灵上的富足和安宁。
其四,保持产品特性,打造细节和品质。现代产品设计并不像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那么单纯。工业化设计时代面临各种思潮交替更迭———从现代标准化主义到后现代设计,已然是截然不同的设计思潮。值得一提的是,后现代设计中凸显的产品个性化和情感化因素,恰恰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中的融情于物共通。由此可见,保持产品的个性和特质,就是赋予产品生命和温度,而有了生命和温度的产品,才会引发受众共情。
其五,重新解构定义,拓展应用领域。一方面,可以考虑跨界和多元融合方式,积极引导传统手工艺向现代结构主义、实用主义转型,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将一些易采集的传统手工艺原材料广泛应用到现代生活领域,让其表现形式更加鲜活,吸引更多受众;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工艺,利用新型材料、新兴科技取长补短,丰富手工艺品形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手工艺的气息和味道。
其六,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传承。传统手工艺,最终还是要靠传承和实践。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注定了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普及力度不足。一方面,要提高年轻受众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兴趣和关注度,利用文创市集、展会、博览会等形式展示传统手工艺的魅力,特别是可以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艺契合度较高的成功产品吸引他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非遗工作室优势资源,借助信息化优势,积极推进传统手工艺的数字转型,加快传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