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22◇胡洋
◇胡 洋
OBE(基于成果导向)的主要内涵,包括根据培养成果的需要设定专业行业所需求和社会所接受的培养目标,有可支撑培养目标的明确的能力要求,按照培养要求安排的教学活动等。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部分,将OBE理念融入基础教学改革,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一、环境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一)高校教育教学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实时共享与交互的线上教学,大规模公开的、学生“主导”的多元化智慧式课堂建设,大批国家级、省级“金课”或一流课程建设,技术丰富、功能多元的智慧课堂建设等,不断冲击着单一的传统教育,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变革。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互联网深深地影响了当今时代的大学生,“online一代”“数字世界的原住民”是当代大学生的标签。对于国内许多高校来讲(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新生,对未来的学习有一定期待,但是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为了获得学分只注重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基于OBE理念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所以应基于OBE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国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类。每种课程类别又分为若干门课程,有些课程与课程教学之间通常缺少紧密的联系,每门课程内容独立且有各自的教学目标。
部分高校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的训练内容无方向性,针对性不强,与其他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区别不大,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存在一定脱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部分学生并不太清楚低年级阶段的美术类设计基础课程训练的意义和对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作用,不能有效地理解教师的训练内容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学生也不知如何在未来的专业课程中去运用基础课程知识,甚至觉得大量的基础课程的训练无太大意义。诸如此类,均是目前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提高教学成效的环境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目标导向
(一)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兴趣与潜能的目标导向
基于OBE理念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更新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最新的设计案例及经典大师案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融入思政元素,开拓个性化的教学资源,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评价和回顾教学的时候,需要更有效的跟踪、反馈和改进。
(二)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学习能力的目标导向
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学习,训练实际的操作技能,融入专业领域的课程思政内容,让学生尽快“走进”本专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深入认识及认同本专业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设计知识内容的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要围绕本专业相关知识内涵开展教学。
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目标展开。明确学习目标和成果要求,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解决目前大学课堂教师主导的“单声道”问题,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发展空间。重构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从“暗线”变成“明线”,实践的“做”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另外,还要让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对照预期目标,找准差距,真正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
(三)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思维能力的目标导向
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知识内容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课程学习基础,构建教学模块,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同时还可根据各个高校所在的地区环境,一定程度上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有意义的课程教学。在思维的培养模式上,让学生尽快摆脱高考艺术类考试中单一、僵化的学习思维模式,进入全新领域的、相对自由的、以“学”为主导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知识训练体系。
三、环境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衔接,根据实际情况融合地域特色文化
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以环境设计原有美术基础课(设计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等课程)教学内容为研究基础,探索将美术类基础课程内容创新与融合,让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减少重复的、过于传统的训练课题。将课程进行一定的缩减和融合,提取创造性、探索性的设计思维和专业设计内容,并融入基础课程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到立体,以“形态与组织、认知与情感”的整体思路去建构。同时,从传统课程中的设计素描的形态认知、适度的色彩配色训练与养成,到抽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创意训练,建立一种综合的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例如,在平面构成课程的训练中,引入景观设计概念,将景观设计平面规划中的点、线、面,直曲,分割等设计理念,概括为平面设计的点、线、面造型元素;将环境设计专业展板的排版设计,与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相结合。这既能让学生学习到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又能了解到基础知识在专业设计中的运用,建立一种对专业学习的连续认知感。另外,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可适当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笔者所在的贵州省就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可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图案元素融入设计基础教学,如特有的少数民族图案及样式在构成课程中的提取运用训练。这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既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又了解民族传统艺术的新型设计人才。
(二)“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复杂,其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与艺术设计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为辅。教师不再单纯地讲授知识点,教学方式可以强调学生的参与式与互动式学习。比如在有些课题的训练中,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预习(教师提前准备讲解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根据要求准备相关资料,再到线下课堂制作、分享与交流、互评等。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作业,学生应该进行再次制作,直到达到“合格”以上等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和习惯,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最终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构建“以美育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思政体系
环境设计是一门相对理性的学科,建立在建筑学与土木工程相交叉的学科背景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它融入了艺术情感,环境设计师引领和塑造着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这要求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应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介绍华夏文化艺术或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与课程的关系(如苗族、侗族建筑艺术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等)、建筑大师的作品及故事、环境设计经典案例、相关的科技前沿等,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设计创作观。例如:在空间构成设计这门课程中,讲到组合空间构成的“中心式组合”时,引入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案例,讲述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建筑空间形态运用的同时,领悟其人文精神和作为设计师该有的职业操守;在讲到组合空间构成的“辐射式组合”时,介绍中国传统民居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不朽的中国工匠精神。
因此,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分为四个步骤分层逐级融入和开展。
第一,立身。教师首先做到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担当,并且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做到价值引领。
第二,培养情感。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看待教学,教师要转变思维,从教师主导的课堂逐渐转换为学生主导,和学生一起面对课程的挑战。教师也要做到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积极和学生互动。
第三,融入思想,分析经典案例。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教师生活和工作经历中遇到的专业相关的故事和趣事等,基于真实事件引出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第四,引导实践创作。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环境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课题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提高设计制作的动手能力。因此,要认识到基础的实践训练对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关键影响。
五、制定基于教学目标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体系
(一)制定基于目标导向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首先,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章节都有作业,且每一次作业都要有一个评价指标,其指标主要对照每个章节及整门课程整体的教学目标,做到结果评价与目标设定一致。其好处在于,对于教师而言,明确得分标准,避免主观成见;对于学生而言,了解学习目标,做到事前有效率地学习,课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及改进点,发展自我评估能力。
以平面构成课程为例,课程前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了解和掌握基本形态的表现方式及组合、认知形式美感等方面,后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形态的表达及合理运用。因此,前期平时作业的评价标准主要在“画面是否干净整洁,是否有明显瑕疵和擦痕,基本形态设计是否简洁与美观”等方面,而在期中和期末作业中,评价标准的主要分值集中在“画面形式美的掌握、图形是否有创意、画面整体效果”等方面。根据每个章节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逐渐提高,其成绩评价标准也会不同。
(二)强化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有机统一
强化过程性评价,学生的成绩评价应包含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多个方面。确保课程中每一次课题训练(比如平时作业、期中作业、期末作业)成绩会有不同程度的占比,最后形成综合评价。其中,课题训练作业根据相应的成绩评价标准进行成绩评定,个别作业还可设置自评与学生之间互评环节。
互评环节,包含线下互评和线上互评两种。线下互评的课堂,可以由学生设定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获得票数最高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加分。线上互评环节中,学生同样可以为喜爱的作品“点赞”,获得赞数高的学生可以在总评成绩中给予一定的加分。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模式。自评环节中,学生可以讲述这门课程的学习体会,提出一点对本门课程的建议,结合课程的学习目标给自己完成这个课程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
同时,互评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整体授课情况及课程内容的评价,可以在线上平台完成,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结合评价,教师可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反思,这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基础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挖掘与专业设计更紧密的基础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学校、教师多方面的努力,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