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
2022-03-22文
文
蔡雅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传统文化之根,播下传统文化之魂,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立足课堂,紧扣语文要素,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呢?本文将以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为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巧用音乐,创设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较为丰富的联想,还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用好音乐这一把开启感情闸门的钥匙,学生的身心可以随文而动、随境而生,在佳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播放取材于本篇故事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当舒缓、轻悠的古琴旋律在教室中飘荡时,学生的心弦已被悄然拨动,丰富的想象一触即发。一首古琴曲,带领学生穿越了千年,学生仿佛看到了伯牙席坐于瑶琴前弹奏曲子,子期在一旁凝神听琴的场景,不仅如闻其声,还如见其人,更如临其境。课堂伊始便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做到了“课未始,兴已浓”。教学中,教师还可在多个重点处巧用音乐创设情境,如创设感悟伯牙痛失知音时的悲痛情境,在音乐的浸润下,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实现了有机交融,那乐曲声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悠扬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涤荡。学生带着这份独特的共鸣再细读文本,此时的诵读体验更加妙不可言,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被进一步激发,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二、诵读有法,积淀语感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朗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品味文章的内涵,让学生触摸文言文背后的文字温度,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1.搭建阶梯,提升能力
在《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从学情出发,逐步为学生搭建朗读的阶梯。读准字音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学中,教师主要抓住学生容易读错的“弦”“为”二字,在让学生试读时要及时进行正音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将生字的音读准之后,要注意的便是句子的停顿了。基于学生前期的朗读体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聚焦自读时容易磕磕绊绊的句子,抓住关键字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尝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时学生的语感可以得到较好的培养,也能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紧接着的韵律规则是需要师生共同突破的教学难点了,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本文中的重要语气词“哉”和“乎”,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读出古文的独特韵味———“声断气连”,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让浓浓的古韵味在课堂之中弥漫……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层级清晰,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变换形式,感受古风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去标点、竖排繁体字、小篆体等多种形式的课文,变换形式让学生反复吟诵,在诵读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了解了古今文化的表达差异,又借助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了古人的读书方式,在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有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趣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形式美。
3.融情于境,寄情于声
文言文的情境,指文本中所营造渲染的情理之美和文化之美。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之意,更要知晓文本之理、文本之情,借助诵读滋养学生的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中,入情入境诵读,此时文中的语言恰似自己的言语,此时的朗读如吐心语。
三、拓展资料,降低难度
文言文的创作背景距离现在比较远,其中的文字寓意大多也比较含蓄,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内涵。教学时,教师可以链接作者的简介或写作背景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背景材料和相关资料的层层铺垫和互相渗透,逐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让学生得以以一种较为轻松愉悦的姿态走近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爱上文言文。
1.拓展背景资料,拉近时空距离
文言文和目前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距离,这导致学生容易对文本产生心理距离和情感隔阂。为了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资料,对文本进行拓展教学,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2.拓展“资料袋”,获取情感熏陶
编者在《伯牙鼓琴》的文后为学生提供了“资料袋”,这是对课文的有效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孟浩然、李白、王安石等名家提及伯牙、锺子期的诗句,《吕氏春秋》和《列子》等古书中对伯牙、锺子期成为知音的记载,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架,为学生深入理解“知音文化”锦上添花。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故事中产生对“知音”情感的共鸣,感受到“知音文化”代代相传的魅力,最终获得情感的熏陶。
3.拓展文化资源,学习文本文化
以《伯牙鼓琴》为例,本文的教学可以拓展三次文化资源,层层递进,让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理解得以逐步深入,从而将“知音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具体如下:第一次拓展安排伯牙鼓琴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伯牙和子期的关系,为后文理解二人的情感做好铺垫;第二次拓展“伯牙与子期相遇”时的情景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伯牙与子期二人之间的相遇,实际上是心灵之间的相知、相融;第三次拓展资源,则是在理解“破琴绝弦”时补充伯牙听闻子期去世时的相关资料,深入体会“知音”的境界。
四、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1.勾连知识,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借助注释、借助资料、借助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契机,巧妙地将新知与旧知进行勾连,抓住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日常积累,不断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教师的指导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向迁移和强化,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有看得见的成长,会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2.辩论助力,感悟文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选之法,在文言文教学中遇到具有争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巧妙设置辩论会,有了辩论的助力,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走进文言文,读懂内容,感悟“知音”文化。思维提升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3.发挥想象,产生共鸣
文言文文本中蕴含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语言特色,若是能打通学生想象力的“经络”,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实现学生和古人的“心灵相通”是大有裨益的。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中“知音难觅,倍珍惜”“知音离世,心悲痛”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自己就是伯牙,代入角色进行想象,体会伯牙内心的喜与悲,让学生与伯牙产生共鸣,从而真正领悟到“知音文化”的崇高境界。
4.穿越时空,提升品格
小学文言文的内容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读书之道、交友之礼、爱国之情、仁义之心……传统文化蕴含其中,小故事含着大道理。学生读着“之乎者也”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对话,涵养精神,提升品格,陶冶性情。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语文要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巧借各种课程资源,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传统文化之根,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