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高效阅读写景类课文
———以《乡下人家》教学为例
2022-03-22文|赵婷
文|赵 婷
作为一篇写景类课文,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不仅语言优美生动,结构设置精巧严谨,还有着悠远而深刻的立意,蕴藏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贴合了本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语文要素。
一、文配画,整体“理着”读
学生对于课文的解读和体悟,总是依循着先把握整体,再关注部分,最后回归整体的基本规律。很多学生对于课文所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和无限生机缺乏相应的储备经验,甚至阅读类似的课文也是第一次,自然会先对课文展现了怎样的乡下人家感兴趣。
《乡下人家》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教学中如果直接生硬地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势必会使学生原本饶有兴趣的阅读动力消失殆尽。教师不妨从课文描写的特点入手,组织学生关注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并在适当归类的基础上尝试为课文配图,同时给每幅图命名。学生在整体初读之后,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景物全部圈画出来,在尝试归类时,很多学生会敏锐地发现,同一种类型的景物在乡下人家的方位也是相同的。如描写瓜藤攀架是在屋前,描写各种繁花次第开放是在门前,而雨后春笋快速生长、群鸡觅食、群鸭戏水则是在房前屋后,最后摆桌吃饭则是在门前……教师相机点出文章在板块呈现中的时间元素,可以为学生创设概括和梳理课文内容的语言范式:乡下人家,屋前 ____,门前____,房前屋后____;夏天傍晚,人们在门前_____,秋夜……
上述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景物内容、方位转移和时间更迭三个不同的维度,既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信息,又顺势洞察了课文的内在结构,可谓一举两得。但作为四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不能始终停留在内容层面上,而需要在众多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将思维朝着更深处推进。
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找到并圈画出课文的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找出中心句是基于阅读思考中的辨析认知,圈画出中心句是对课文蕴藏的独特表达的强化和体验。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感知的丰富信息资源,尝试说说自己对“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初步理解。
二、探写法,对比“扶着”读
从阅读到表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转折点。学生在初读环节中,已经感受和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对乡下人家特点的深度感知,不只是感知理解层面所能达到的,而需要运用辨析性的思维,既品味作者表达的独特智慧,又顺势深化对乡下人家特点的体悟。
在阅读屋前瓜藤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敏锐地发现,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如“攀”“爬”“落”“结”“挂”,教师则可以相机要求学生说说“你觉得哪一个动词写得最形象”,并展开想象,再现这些词语所表达的画面。在各个“击破”之后,教师便可回归整体,从作者创作的用意出发,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屋前的瓜藤原本应该是一处静态描写,作者为什么会用如此丰富的动词来描写呢?借助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旨在让学生从瓜藤原本的静态画面中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瓜藤逐步生长的画面,感受静中有动、动中藏静的画面,最终从语言文字中“嗅”出乡下人家植物生长的内在生机。
写景类课文,不仅要求语言优美准确,还需要融入作者独特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最具价值的语言辨析点,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站在作者表达的视角,揣摩课文中所蕴藏的独特意蕴。如课文第2 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了各种花的美丽之后发出了“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这便是学生走进课文,与作者对话的重要切入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的主体信息和语段内容入手,认识到“朴素”,主要在于这些并不是什么名贵的花,在农村极为普通,是乡下人家都会种植的,而“华丽”则突出了这些花朵的漂亮和美丽。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花的形态和颜色,从“朴素”和“华丽”中感受其“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独特魅力,并借以展现种植这些花朵的乡下人家独有的农家风光。
三、悟风景,探究“放着”读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师“扶着”读,到自主性的“放着”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必经阶段。教师不妨紧扣课文最后的中心句,在后续的教学中将自主权充分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权利,但这种选择绝不是漫无目的地想学什么就只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遴选和甄别展开辨析。
在教学课文第3~6 自然段时,无须逐段品读、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阅读课文之后,说说自己对哪一处的景色最感兴趣,将感受批注在文旁。在组织学生汇报分享时,教师不能只做组织者,丧失了点拨者的效能,而需要借助于不同形式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取全新的知识体验。如第3~4 自然段,教师着重指导学生从“大踏步”“耸着尾巴”“率领”等拟人化的词语,感受乡下人家母鸡的负责与神气,并关注群鸭不惧人群,更感受人物与家禽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再如第5自然段中,“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一句,契合了课文表达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乡下人家餐厅是“天高地阔”的,又有“归巢的鸟儿”“微风”“红霞”相伴,何其热闹,想象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欢聚一堂、共进晚餐时的幸福场景……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没有规定学习的内容,也没有明确学习的策略和方式,而是用“你对哪一处景色描写最感兴趣”这一话题,将自主权完全交还给了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在随后的细节关注中学生也就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
四、回中心,延展“联着”读
课文中心随着作者的有序表达而逐渐揭示出来。学生在整体初读、深度细读的过程中,已经对课文表达的中心形成了多维、立体的感性体验,如果缺失了最后画龙点睛的回顾,学生的感性认知始终只能停留在零散、肤浅的层面,而无法形成由量到质的转变。回归中心的阅读,需要学生展开多维联系,可以与课文中的分写内容联系,也可以与之前的学习体验联系,还可以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教学结束之际,教师再次出示课文的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分别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从描写环境的整体内容入手,强化乡下人家独特的农家风光;从表示“时候”和“季节”的语言入手,感受季节不同、时刻不同,乡下人家的景色和环境始终不变的特色;组织学生重新紧扣“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所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对于乡村环境来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回顾的方式,从不同的语段中罗列相应的验证资源。
在梳理和回顾景色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中表达自身感受的语句集中起来,以体悟作者对乡下人家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最终使得原本普通的景物变得独特且迷人。
至此,教师再组织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说说乡下人家还有哪些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在罗列和描述中,尝试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入其中,在创作中再次强化和验证“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写景类课文文质兼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阅读,应该基于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阅读阶梯,为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