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初探
2022-03-22谢美霞
■文/谢美霞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该学科,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以作业为载体,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本文中,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设计类型等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宁德市多所小学为样本,对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作业布置受教师主观意识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不同班级间做什么作业、做多少作业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教师的作业设计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缺乏创新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作业布置形式上,多以教材配套教辅、试卷为主,作业缺乏典型性和创新性,且教师自行设计、创编的作业很少。此外,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大,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时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对数学作业产生抗拒心理。
(二)作业形式单一
首先,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类型单一,大多为纸笔练习类型,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让作业变成一种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布置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没有体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作业效果欠佳。最后,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往往是学生一个人“孤军奋战”,较少出现学生与同伴合作研学、学生与家长协作的作业形式。
(三)作业布置与后续教学缺乏有效衔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只注重当堂知识的巩固,以学一课练一课为原则来布置作业,很少给学生布置预习和探究性的作业,与后续教学缺乏有效衔接,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适当的家庭作业是必要的,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良好学习习惯,还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从而调整后续教学方案。基于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小学数学作业是依据教材,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一项数学学习任务。教师要明确作业的主体是学生,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于教材、教学重点及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内容要与教材紧密结合,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能力相适应,语言表达要准确、科学、清晰。在选题安排上,教师要注意作业设计的广度和难度,避免繁、难、偏、怪的题目。另外,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做到难易适度、数量适当,要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多经验。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在作业设计上要做到“按需供给”。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学习需求,设计基础性作业、提高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自行选择作业。这既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不同需求。
(四)关联性原则
教师的作业设计要反映出数学知识间的紧密联系,还要尽可能体现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要通过构建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数学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桥梁。因此,在数学作业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前后衔接,注重各个科目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比、铺垫、变式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思考问题,从而建立数学思维,调动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六)合作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地设计作业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相互协作的方法完成作业,借助合作研学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类型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对调查问卷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出适合当下小学生的几种数学作业类型。
(一)纸笔练习作业,巩固基础知识
纸笔练习即以书面形式来展示解题过程与结果,是一种最常见的数学作业类型。实践证明,适量的纸笔练习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在选择具体题目时,要有所创新与取舍,避免布置单一、重复的作业。
(二)分层型作业,增强作业的实效性
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分层型作业的形式,增强作业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只留教材中的基本题;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如教材中的星号题、思考题、一题多解等,以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布置作业要因班、因人而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综合实践作业,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综合实践作业指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不仅要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展现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也需要为学生的思考和成长创设开放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打开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因此,在数学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应该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探究作业的设计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笔者在课后布置了画图的实践作业,并将学生的作业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进行互评。这样的实践作业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发现,在这次作业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创意,有的学生画的是对称的建筑,有的学生画的是对称的窗花,有的学生画的是对称的泥人,等等。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思考的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生活化作业,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生活化作业指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让教材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掌握课外知识的层面上,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能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给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数学思维,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锻炼能力。
(五)开放式作业,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开放式作业指答案不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灵活思考的作业。以往一些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常常只注重知识点巩固,布置的作业过于死板,忽略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有趣的习题,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比如,在教学“角的认知”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回家利用身边的工具制作与角相关模型的作业,选材不限,但必须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要求学生对整个制作过程写一篇心得,还要画出模型的三视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体会到了数学的快乐,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建议
(一)以校或地区为单位,建立作业题库
过去,教师选择的作业题一般来源于教材、练习册、试卷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作业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作业设计变得更有新意。但是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若能以校或地区为单位,建立适合本校或本地区的作业题库,则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优化教师的作业布置,丰富作业形式,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二)作业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教师必须理解课改精神,吃透教材,依据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科学设计作业。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作业进行一定的改编,如增减条件、转换题型、改变数字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在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学习上有所突破。教师在改编作业内容时,要紧密联系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
(三)科学评估,增强作业设计的效果
作业设计的效果并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主观感觉,还要依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来科学考量。对此,教师在完成一套完整的作业设计之后,可以运用作业评定量表,从适用性、结构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角度,对自己设计的作业进行综合衡量和科学评估,以发现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增强作业设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