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美好,时时处处皆风景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教学策略
2022-03-22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张文娟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张文娟
“______ 即景”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习作任务,在四年级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的要求。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习作要求:一要按顺序写景物;二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以“窗外即景”“日落即景”为例,对习作要求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重温描写景物的基本顺序,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动态描写,落实本次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谈谈本次习作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扩大视域——小小世界有乾坤
“即景”的意思是眼前的、当下的景物。“眼前的”,指向某处;“当下的”,指向某时。因此,“即景”指写某时某处的景物,不是长时间变化,如植物生长过程,如植物四季变化,而是短时间内也有风景;不是广范围取景,如某一风景名胜,如某一地区风貌,而是小范围也有风景。把一小会儿、一小处写好,在细微处驻足流连,产生独特的发现与感受,即使小小世界,也大有乾坤。
此次学生习作易出现两种异化现象。第一种,学生选择写某一处自然景观时,专写某一种景物,在一种景物里深耕细作。如写“窗台即景”,只写窗台上的一盆金橘,它的颜色、大小、光泽,以及在雨水中的样子;如写“院中即景”,只写院中一棵桂花树,它的大小、颜色、生长特点,以及桂花的香气。此时,景不再是景,异化为介绍某种事物。“某一处自然景观”应是丰富多元的。第二种,学生选择某一种自然现象时,专写核心的景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写“雨中即景”,只写雨,一开始雨点小,然后雨点变大,最后雨淅淅沥沥;如写“月夜即景”,只写月亮,一开始露出半边脸,然后被乌云遮住,最后亮堂堂。此时,景不再是景,核心景观失去土壤,异化为真空世界,景色显得单调乏味。
观察一处自然景观,来看教材的提示:“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除了近处的景物,还可以写远处的景物。这提醒我们,观察一处自然景观要扩大视域,不要只盯着一种景物不放。以“窗台即景”为例,从“金橘”扩展到更大的视域,寻找周围的景物——可以写金橘旁的一丛杂草,可以写窗下的小区,可以写遥远的天空……学生为什么想不到呢?这便是熟视无睹的缘故,觉得平凡之物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要挑最光鲜、最亮丽的景物。只要你热爱生活,一丛杂草照样生机勃勃,绿叶青葱得能滴出水来。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来看教材的提示:“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除了太阳的变化,还可以描写夕照下的景物。这提醒我们,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要扩大视域,不要只盯着核心景物不放。以“雨中即景”为例,从“雨点”扩展到更大的视域,寻找相关的景物——雨中的天空、雨中的树林、雨中的人们、雨中的小动物……学生为什么想不到呢?这便是思维单一的缘故,学生怕偏离核心,不懂得灵活变通。只要你牢记核心,雨可以无处不在,其他景物里同样有雨的身影。
二、转换视角——动态变化有情趣
扩大视域之后,按一定顺序写不同的景物。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生学过习作顺序,可以是方位的顺序,可以是时间的顺序,还积累了多样的过渡语言,只要稍加复习即可,并不是习作的难点。从学生习作来看,如何写出动态变化更为棘手,学生习惯了静态观察,没有动态观察的意识。
来看教材的提示,单元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单元习作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基于此,教材明确提出习作要求“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学生在三、四年级学过观察景物的方法,如观察时要细致一些,运用不同的感官,注意事物的变化,展开连续观察等。不难看出,偏重静态观察,即使动态观察,也仅限于一种事物,没有放大到立体景象中去。学生倘若满足于写静态景象,无疑是原有水平的滑行,没有任何的突破与成长。可见,初步培养动态观察的意识,成为本次习作的当务之急。
以单元课文为依托,建立动态观察的思维。《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结合单元课文的学习,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梳理动态变化的视角。一种是本身的变化,如天空的颜色在变化,月亮的形状在变化。另一种是活动的变化,如人物的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动物的活动,“萤火虫翩翩飞舞”“大雁比翼而飞”“小鸟让人应接不暇”;如天然的活动,“清泉石上流”“风一更,雪一更”。某一时、某一处景物,哪怕景物再微小,都会有动态变化。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能捕捉到动态变化,让静态景象为之一变,从单一死板变得清新灵动。
无限地逼近“现场”,创造动态观察的条件。只有在“真实的现场”,学生才不会闭门造车。拍视频或拍照片是不错的选择。要求学生实地观察,将视频或照片传至微信群,教师根据姓名一一清点。对于没有发视频或照片的学生,则要求到校进行补救性观察,强调“无观察不习作”。拍视频,真实可信,有利于呈现动态过程。拍照片是为了保存,教师一一下载,用彩色打印机打出,学生贴在作文纸上,再次强化“现场”意识。有意思的是,只有在现场,才会有独特的发现与感受——如静态的景象,“这条路太古老了,经过岁月的打磨,裂开一道道口子,像是龟背上的裂纹”;如动态的景象,“河岸边的小草垂了下来,如同黄色的面纱拂动,遮掩着小河羞涩的面庞,像极了‘美人半遮面’”。
观察与体验相融合,丰富动态观察的视角。在学生习作中,笔者发现学生还是“太乖”,老老实实地观察,与景物隔着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除有距离的观察之外,还可以体验,获得更多的发现与感受。如观察院中的桂花,它没动,你来动,摇一摇,桂花纷纷落下,动态变化不就来了吗?如观察村边的小河,它没动,你来动,用石头砸一下,水波荡漾开去,动态变化不就来了吗?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素材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进一步丰富动态观察的视角。
三、心怀美好——情人眼里出西施
经过实地观察,部分习作又出现直白描述的问题。乍一看,有静态的描写,有动态的变化。细嚼一番,文字如同白开水,没有给读者美的享受。
“景”,即景色,不是做实验观察,而是有情感注入,描述“我”眼中的美景。来看教材提示,“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实地观察,选择一处你觉得美的景物,奇妙在哪里,美好在哪里,然后娓娓道来。如果你爱哪一点,结合真实的描述,融入爱的理由。这没有绝对的标准,全由你的内心决定,只要你心怀美好,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
改变“无情”的心态,“有情”地观照景物,尊重与发扬自我独特的感受。以《四季之美》为例,写夏天时,偏不写众人喜欢的明亮月夜,反而写暗夜里的无数萤火虫翩翩飞舞,反而写雨夜里的一两只萤火虫在飞行。写秋天时,偏偏挑中众人不喜欢的乌鸦,描写它们归巢时温馨的动态画面。擦亮你的眼睛,用怜爱的眼光审视眼前——哇,世界居然如此美好!
于是,观察静态的青苔,你会写出自己独特的喜爱——“地面上布满了绿油油的青苔,像是一件紧身的绿色皮衣,又像一条薄薄的绿色纱巾”。才不会写青苔是绿绿的,有的长,有的短。在“我”的眼里,青苔一点都不普通,它如此色彩明艳,它如此富有风情,给大地或穿上“绿色皮衣”,或披上“绿色纱巾”!
于是,观察动态的雨水,你会写出自己独特的喜爱——“每次下完雨后,雨水都会像老鼠一样钻到斜坡的缝隙里。用脚一踩,雨水会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才不会写,雨水是透明的,凉凉的。在“我”的眼里,雨水一点都不普通,它如此调皮可爱,会“钻进去”,还会“挤出来”!
心怀美好,时时处处皆风景,恰是本次习作的意图,培养一颗敏感而又多情的心——你要热爱这个世界,生活才会花香满径。随时一驻足,随地一凝眸,眼前的风景便美得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