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现状研究
2022-03-22郭夏君王莉莉
牛 鹏,郭夏君,王莉莉
(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死亡态度是指人们面对死亡或濒死时的情绪反应、看法以及评价,包括对自己及他人死亡与濒死时的态度反应,如恐惧、焦虑、害怕、好奇等态度[1]。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临终期延长;恶性传染病频发,使得更多人的生命处于生死边缘,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鉴于此,我们需要树立群众积极的生命态度,其中重要的举措是培养能够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死亡教育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学生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但是他们学习、就业压力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不得不面对患者死亡问题,既要克服自己的死亡恐惧还要对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和辅导。他们的死亡态度及教育需求应成为医学院校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拟调查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死亡态度现状及教育需求,为以后的死亡教育开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0—12月在河南某医学院校2016级至2019级医学专业和2017级至2019级护理专业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尚未实习的在校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自愿参与调查。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0.52±0.8)岁,其中男性 142人,女性 478人。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98.06%。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利用问卷星设置调查问卷,课间向学生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及填写要求,将问卷形成的二维码发给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最后由两名研究者对提交的问卷内容进行检查,删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08份。
1.2.2 研究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编制问卷,包括年龄、性别、生源地、宗教信仰、自我健康感觉、是否接触过与死亡相关的地方等一般资料。(2)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此量表由Wong等[2]编制,由中国台湾学者廖芳娟汉化[3],已形成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中文版。此量表共32个条目,分为死亡恐惧(人们面对死亡时引起的害怕、恐惧等情感)、死亡逃避(人们避免思考及讨论与死亡有关的事情)、自然接受(死亡是生命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不恐惧,也不欢迎)、趋近接受(将死亡视为通向快乐未来的通道)和逃避接受(死亡是今生痛苦的解脱,接受死亡是为了逃避生活的痛苦)5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完全同意5分,完全不同意1分,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护生越同意该维度所表达的观点。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3)死亡教育态度问卷。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由课题组编制而成,包括是否了解死亡知识、是否应该接受生命教育、是否每个人都应接受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否可降低对自身及他人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了解死亡所引起的情绪问题是否有助于心理健康等8个问题,调查前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0。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情况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自然接受、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避接受和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自然接受、逃避接受和死亡恐惧得分低于常模(P<0.05),见表 1。
表1 医学本科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s,分)
表1 医学本科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s,分)
维度 题数 医学本科生分值 维度均分 常模t P自然接受死亡逃避趋近接受死亡恐惧逃避接受5 5 1 0 7 5 19.67±3.69 17.85±5.78 23.87±7.64 14.86±4.95 11.57±4.64 3.93±0.74 3.57±1.16 2.39±0.76 2.12±0.71 2.31±0.93 21.95±2.9 11.10±4.8 24.20±7.8 19.04±6.6 15.05±4.8-15.23 28.78-1.07-20.80-18.45 0.00 0.00 0.28 0.00 0.00
2.2 不同特征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性别、生源地、年级、自我健康感觉、在家庭中是否讨论过死亡问题的医学本科生死亡态度部分维度或总分有差异(P<0.05或 P<0.01),见表 2。
表2 不同特征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特征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项目n 死亡恐惧 死亡逃避 自然接受 趋近接受 逃避接受 死亡态度专业性别生源地宗教信仰年级自我健康感觉在家庭中是否讨论过死亡问题是否接触过与死亡相关的地方医学护理t P男女t P农村城市t P有无t P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F P很好一般较好较差F P从未讨论过死亡尽量避免讨论死亡很少谈论坦然公开讨论死亡F P是否t P 358 250 138 470 457 151 11 597 160 152 201 95 279 256 51 22 101 165 155 187 429 179 13.74±4.33 16.46±5.35-6.653 0.000 14.13±4.84 15.07±4.97-1.972 0.049 15.17±4.98 13.90±4.74 2.759 0.006 12.54±4.78 14.90±4.95-1.565 0.118 14.25±4.44 13.92±4.15 16.34±5.71 14.25±4.53 9.488 0.000 14.84±4.95 14.77±4.74 15.70±5.93 14.13±4.99 0.678 0.566 15.00±4.81 15.55±5.03 15.61±4.93 13.54±4.74 6.875 0.000 14.72±4.99 15.19±4.85-1.078 0.281 18.83±5.62 16.45±5.74 5.088 0.000 17.8±6.04 17.86±5.71-0.110 0.913 17.83±5.59 17.91±6.34-0.152 0.880 18.81±5.32 17.83±5.79 0.559 0.577 18.35±6.09 19.17±5.75 15.86±5.20 19.08±5.40 13.147 0.000 17.47±5.49 18.41±5.87 16.35±6.50 19.63±5.80 3.064 0.028 18.18±6.00 18.10±5.89 18.30±5.93 17.07±5.39 1.662 0.174 17.55±5.77 18.56±5.75-1.966 0.050 19.32±3.93 20.17±3.27-2.935 0.003 19.16±4.01 19.81±3.58-1.822 0.069 19.71±3.57 19.52±4.04 0.535 0.593 19.09±3.78 19.68±3.69-0.524 0.601 19.66±3.82 19.14±3.77 20.07±3.39 19.65±3.88 1.837 0.139 19.78±3.75 19.58±3.59 20.19±3.75 18.04±3.61 1.905 0.128 19.22±3.60 19.74±3.37 19.54±3.62 19.94±4.05 0.897 0.442 19.80±3.84 19.34±3.29 1.418 0.157 24.05±7.83 23.59±7.36 0.730 0.466 23.63±7.54 23.93±7.67-0.413 0.680 23.82±7.51 24.00±8.05-0.259 0.796 22.45±4.15 23.89±7.69-0.618 0.537 23.46±7.54 25.51±7.80 23.44±7.50 22.78±7.54 3.388 0.018 23.77±7.95 24.41±7.37 22.00±7.17 23.09±7.48 1.539 0.203 23.34±7.80 23.78±7.54 25.02±7.51 23.26±7.70 1.747 0.156 23.93±7.75 23.69±7.39 0.351 0.726 11.74±4.68 11.33±4.57 1.089 0.277 12.01±4.84 11.44±4.57 1.259 0.208 11.58±4.57 11.56±4.86 0.044 0.965 10.54±5.35 11.59±4.63-1.113 0.289 11.70±4.87 12.29±4.58 11.25±4.40 10.89±4.72 2.267 0.080 10.86±4.44 12.24±4.70 11.45±4.51 13.13±5.46 4.902 0.002 11.02±4.78 11.54±4.62 12.10±4.57 11.45±4.62 1.662 0.174 11.58±4.66 11.56±4.59 0.045 0.964 87.69±17.50 88.01±16.36-0.230 0.818 86.74±16.44 88.14±17.20-0.846 0.398 88.12±16.59 86.91±18.31 0.758 0.448 83.45±11.23 87.90±17.11-0.859 0.391 87.44±16.43 90.05±17.81 86.98±16.20 86.67±18.36 1.207 0.306 86.73±18.35 89.42±15.49 85.70±17.69 88.04±14.32 1.401 0.242 86.80±17.13 88.72±15.61 90.60±16.87 85.28±17.99 3.066 0.028 87.60±17.06 88.36±16.97-0.502 0.616
2.3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
63.49%的学生对死亡教育的知识不了解,94.2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接受生命教育,具体见表3。
表3 医学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情况[n(%)]
3 讨论
3.1 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死亡态度情况
医学本科生死亡态度较为积极,但是死亡逃避较为显著。说明多数学生能够理性看待死亡,这与彭亚等[4]的研究相似。了解或接触死亡后的异常情绪使得他们对于死亡有逃避心理,不愿意主动面对死亡,对于死亡未做好准备,缺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的素质。有研究显示,护士直面死亡时会出现复杂的情绪表现,或悲伤无助或失落,个体可能因调适不当而崩溃或选择离职[5]。趋近接受和逃避接受维度均分依次降低,说明学生对这两种方式的认可度不高,没有因为现实的痛苦、压力而选择逃避,结束生命。死亡恐惧维度得分最低,说明医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对死亡有所了解和接触,学生对死亡的恐惧不高。
3.2 不同特征医学本科生死亡态度分析
调查发现,医护专业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和自然接受分数有差异(P<0.01),其中医学专业学生死亡恐惧和自然接受分数低于护理学生,但是死亡逃避分数高于护理学生,说明医学专业学生虽然不害怕死亡,但是不愿意主动面对死亡,这可能与专业课程设置不同有关。医学生教育中重视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关注患者结局,虽然理解死亡的自然性,但心理难以接受这种结局。然而对死亡的思考可帮助其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出正确的引导和临床决策,课程设置时可考虑医学生专业特征,增加死亡教育相关内容。护理专业教育中更多强调共情,关心、理解、爱护患者,重视临终关怀。
女生的死亡恐惧分数高于男生(P<0.05),这与陈四光[6]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女性较胆小的性格有关。农村生源的学生死亡恐惧分数更高(P<0.01),可能因为中国传统思想“重生忌死”,对死亡存在各种禁忌和说辞,这种思想目前在农村还较为普遍,来自农村的学生受家庭思想影响,无法坦然讨论死亡,无法突破民间习俗中对死亡的曲解,对死亡存在不安和恐惧。
有无宗教信仰与死亡态度无关(P>0.05),这与韩舒、王艳等[7-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的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者死亡态度更积极,因宗教会正面谈论生死,倡导珍爱生命。本次调查结果不一致可能在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少,同时个别有宗教信仰者,信仰宗教时间短、不深厚或者只是受家庭影响并没有真正了解宗教内容,而误以为自己有宗教信仰。
学生的死亡态度并未随着课程的开展呈现越来越积极的状态。本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和趋近接受分数有差异(P<0.05或P<0.01)。大三学生的死亡恐惧得分最高,死亡逃避得分最低。在低年级阶段,学生接触的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医学基础课程,对死亡相关教育接触较少,恐惧不高,随着专业课及课程见习的开展,学生经历从课堂间接接触死亡情景到直接接触死亡的过程,可能由于缺乏应对死亡的知识和技能,当学生亲身处于死亡情景时,会产生负性情绪而无法释怀[9],死亡恐惧增高,当其掌握了应对的技巧和知识时,死亡恐惧有所下降。虽然大三学生死亡恐惧得分最高,但是死亡逃避得分最低,说明最初面对死亡虽有恐惧,但是多数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能克服这种异常情绪。教师更应重视此阶段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正确给予引导,促使学生情绪的平稳过渡。大二学生的趋近接受分数高于大四,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遇到一些书本或教师没有解答的问题会查阅书籍,可能会受到某些书籍的影响,随着知识的增多、经验的积累,辨别能力增强,趋近接受的想法反而减少。
身体状况会影响死亡态度,自我健康感觉越差者越害怕谈及死亡,更倾向于对死亡的逃避接受,可能是因为常常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打击。而自我感觉身体健康者则很少考虑死亡或产生死亡焦虑。因此在指导学生接受繁重的学习任务时,应鼓励学生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
在家庭中是否讨论过死亡问题的学生,其死亡恐惧有差异(P<0.01)。家庭中讨论死亡越公开,越不会产生死亡恐惧。杨锡宇等[10]的研究也发现,家中坦然公开谈论死亡的人更愿意接受死亡的事实,也更愿意和别人谈论死亡,提示家庭教育是进行死亡教育的有效环节。
是否接触过与死亡相关的地方的医学生死亡态度无差异(P=0.05)。有研究显示,拥有多次接触患者死亡经历的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更多为自然接受[11]。本次调查结果不一致可能在于此次调查学生均没有实习经历,多数学生接触过死亡相关地方是因为自己家人的离世,因在校读书没有照顾临终的亲属或直接经历亲属死亡,在此过程中只是仪式性地完成祭奠过程,并没有深入思考死亡问题。建议在实习期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带教教师应给予积极指导和心理疏导,使其形成积极的死亡观念。
3.3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
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与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及处置能力,同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特殊教育,旨在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价值观念[12]。研究发现,死亡教育可改善学生的死亡态度[13-14]。本调查发现,56.41%的学生对关于死亡的知识不了解,63.49%的学生对死亡教育的知识不了解。说明目前医学院校死亡教育不容乐观,多数学校还未开展相关教育内容。
本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接受生命教育,接受生命教育可降低死亡焦虑,有助于心理健康。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对死亡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这与彭亚等[15]的研究相似。同时93.09%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应接受生命教育,说明学生认为这不仅是医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且对于每一个会经历生死的个体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必需的。有学者提出死亡教育应实行终身学习、全民化推广的意见和建议[16]。
4 结语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以自然接受为主,但死亡恐惧仍较高。院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年级及自身特征,结合学校特色,构建死亡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死亡认知,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