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初探
——以河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22-03-22王贺正吴金芝侯小改李友军

科技视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学农科农业

王贺正 黄 明 吴金芝 侯小改 李友军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牡丹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0 引言

传统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三农”形势发展需要,新时代要积极探索农科人才培养新途径,为加快推动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1,2]。2019年,我国奏响了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明确了新农科建设新概念、新举措、新项目,使新农科建设有了热度、力度和效度[3,4]。建设新农科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打造美丽新乡村贡献力量。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立足实际,围绕新农科建设的政策要求,认真谋划,积极行动,在新农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新农科建设基础

1.1 学科门类齐全

河南科技大学地处河南省洛阳市,设有理、工、农、医、经、工商、文、法、历史、教育、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是典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作物学作为校内四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拥有丰富的教学与公共资源,致力于打造多样化教学平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下一步实现新农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该校农学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学科众多优势,实现与校内其他学科交互融合,促进了专业多元化发展。通识教育阶段增加了人文素养类多学科课程模块,增设农艺农机融合理论、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知识模块;专业教育阶段更好地推进了农工、农理、农管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农学专业更容易与其他专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管理方法等都会对农学专业提供借鉴。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坚实基础。

1.2 农科基础深厚

学校现有涉农专业20余个,在校本硕博学生7 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20%左右。农学专业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人才培养上实施“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管理服务型”分类培养。河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进入世界基础科学索引数据库(ESI)前1%。农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个——生态学、作物学;有河南省旱地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牡丹高效培育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洛阳市节水与旱作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等20个省部级和地厅级科研平台。良好的科研基础为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省部级、校级教育成果奖20余项,其中,李友军教授先后完成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作物栽培学”项目建设;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等奖4项。

2 新农科建设思路及举措

2.1 建设思路

针对新农科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剖析地方综合性大学涉农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明确了新农科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农学专业学生按照“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管理服务型”分类培养,科学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实践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2.2 建设举措

2.2.1 明确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不仅对人才培养具有引领作用,也是最终确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的具体指南。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认真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努力培养专业基础牢固、适应性强、实践与创新兼具、综合素质突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通过剖析该校近10年农学专业学生就业数据,在摸清就业去向及逐年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科研型、管理型、经营型和创业型等四种类型。通过对毕业生、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回访调查,明确了不同类型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以本为本、任务引领、能力本位、理实一体”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2.2.2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当前,多数教师虽然理论基础较好,但是生产实践经验、技术应用基础、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第一,青年教师通过老教师的培养指导,学习实践技能;第二,教师到教学实践基地、相关企业、管理部门等单位接受实践锻炼;第三,教师通过与资源丰富的教学科研单位合作,将项目优势融入教学中,提高自身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水平;第四,重视学术培养,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密切关注本领域学术动态,不断拓展学术视野;第五,面向社会行政部门、工业企业和社会团体,聘请一批高技术人才作为校内兼职教师,并对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指导。

2.2.3 完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为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才支持是新农科建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掌握农业全产业链的相关知识[5]。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该校加强了农学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交叉融合。面向新农科的课程体系融合了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增设通识教育课程和现代农业技术课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识教育阶段增加人文素养类、多学科交叉类课程模块,增设农艺农机融合理论、生态农业、信息技术、功能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的知识模块;分类培养阶段分类设置岗位实践模块,科研型学生由科研导师一对一地进行前沿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管理型学生到乡村挂职实习锻炼,经营型学生到涉农经营公司、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实践,创业型学生到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空间和创新基地接受培训指导。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通识教育,产业思维教育,增加涉农学科专业知识融合、农—非农学科知识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等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编著案例集,聘请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涉农行业优秀人员开设专题讲座或担任合作讲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时的分析解决能力。

2.2.4 打造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

为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农学院创建了课外培训品牌项目——“农创书院”。“农创书院”依托校内外优秀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科研平台,构建并运行“学院—企业—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成立了“创业辅导团”、“创业导师团”“创业朋辈团”,并建立了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实践平台。经过系统建设,“农创书院”已打造成为学院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一项特色品牌。自“农创书院”成立以来,学院学生学习和参与各类竞赛热情空前高涨。据统计,在各级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中,有近两千人次参加,有近200项作品参与校赛选拔,近100项作品获奖。我院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和生命科学等各类竞赛的学生和获奖项目数量逐年增加。

2.2.5 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根据当地、周边地区及对口实习基地农作物生产的实际和农业生产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当地、周边地区和对口实习基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建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分享个人的科研经历及已取得科研成就,切实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使科研创新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三是扎根乡村振兴土壤,在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积极推进实践教学项目化改革,建立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

2.2.6 推进实践教学项目化改革

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持续推进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改革。学院与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已有50余名学生参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合作项目,吸纳农学专业学生600余人次的实习实践活动。项目合作单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每年由近30个团队、200余名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两年来,有近20个项目获国家和省级奖项,特别是“薯道香”项目团队依托洛阳红薯产业协会,以推广甘薯脱毒快繁的技术为抓手,为洛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供应脱毒薯苗,并提供栽培技术指导,对当地甘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项目实践,促进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深入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该项目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另有“荣世农友”和“小康‘薯’光”两个项目在另一届大赛中均获铜奖。

3 新农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3.1 培养基础稳步提升

近年来,该校农学院作物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为新农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2020年,以作物学为依托的“旱地绿色智慧农业学科群”被立项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进一步夯实了新农科建设基础。积极推动线上精品开放课程、一流课程和规划教材建设等教学资源建设。两年来,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作物栽培学”被列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生物信息学”被认定为河南省在线开放的精品课程;“生物信息学”被立项为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另有12门课程分别被认定为校级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或双语课程,自编教材6部。

3.2 专业建设扎实推进

根据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不断加强农学专业内涵建设,详细规划了专业建设方案和年度目标任务清单,强化了专业的兼容性,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服务地方能力。2020年该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奠定了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

3.3 教学研究有序开展

面向未来农业三产融合的新特点和主体多元化、装备智能化、绿色健康发展的新特征,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需求,持续加强新农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批教育部和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卓越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农科建设成果获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

3.4 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过程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等措施,使学风建设成效显著,教学运行日趋规范,双创能力明显增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两年来,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考研录入率在40%左右;10个项目在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获奖,16个项目在河南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获奖,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猜你喜欢

农学农科农业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