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2022-03-22安涛何宇廷王卓健

科技风 2022年8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学科改革

安涛 何宇廷 王卓健

摘 要: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军航空兵部队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航空兵部队新质战斗力的生成和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空军工程大学为例,通过总结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学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针对军队院校的主要特点,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具体思路。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军队院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能够不负领袖嘱托,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持续发展,不断壮大,为实现强大的国防贡献力量。

关键词: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改革

Abstract:The level of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ilitary academi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air for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military personnel.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academies,some specific idea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were explained on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am building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conno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t’s hoped that through these measures,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carry out the leader’s entrust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strong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military academy;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iscipline;reform

一、绪论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1903年,伴随着飞机的发明和火箭理论的提出,创建并迅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领域。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1-3]。

空军工程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61年,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空军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国内一流的航空宇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军用飞机论证及维修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智力和条件支撑,是支撑空军“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发展实施的主干学科,也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进入全国前6名。学校持续加强航空宇航学科领域建设力度,在人才培养、教研成果、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條件、服务部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拥有一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两个军队重点建设学科领域,显著拓展了本学科建设内涵,提升了办学育人水平。

但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将面对航空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世界军事变革新浪潮、我军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等一系列新环境的挑战,如何迎难而上、抓住机遇,持续高速发展是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空军工程大学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60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其中学科建设的主要内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为基础

学员是一所院校、一个学科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4-5],2019年全军院校长会议精神表明:“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把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因此在学科的建设中必须把对学员的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学科始终围绕部队作战能力提升和新质作战力生成,承担了航空宇航方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生长军官任职培训和现职军官轮训等任务,每年为部队输送大量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军官。

(二)学术研究为引领

在对学员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为本科学员授课还是指导研究生学员,教员都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功底和广阔的研究视野,这样才能在学员的培养过程中站位更高,将最新的知识带给学员,才有可能培养出能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的学员。

本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院士领衔,空军级专家、空军高层次人才和专家教授为骨干,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两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门并上线运行、军队院校优质课程两门;成功申报陕西省原理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

(三)科研团队为龙头

科研团队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6-7]。同时科研团队也是中青年教员成长的摇篮。在团队中学科带头人和老教员的带领下,中青年教员可以少走弯路,高效成长,最终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家能手。

在各个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共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两机”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类项目。飞行器使用寿命控制、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等成果被鉴定认为: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

(四)科研条件为支撑

好的科研条件对中青年教员发展和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科研条件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验室的建设。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实验室,才能完成更高端的科研课题,培养出更高端的人才,做出更领先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拥有空军院校唯一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两个军队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的高速二级轻气炮等高端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新军事浪潮和我军不断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下,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人才培养与部队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当前院校教育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在未来战争中,对军官的要求更为全面,除了懂技术更要会指挥。而此前培养过程中通常更加注重学员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对其团队协作和指挥的能力关注相对较少,容易导致学员后续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课程安排不甚合理,学员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等都会导致毕业学员到部队后“水土不服”,难以胜任本职岗位等问题。

(二)教学、科研实战化条件相对缺乏

军队院校学科的发展必须紧贴部队、面向实战,但是目前从军队院校的实际来看,所具备的用于训练、科研的装备水平与部队实际装备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普遍缺乏大型的实战化训练场地,因此也难以创设逼真的现实实战环境[8]。这就造成学员在院校学习过程中的实战化实践的机会较少,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形成实战化的真实感知。同时教学、科研实战化条件相对传统、老旧,又会导致学员思维受条件限制难以跟上装备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对教员来说,也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落后,脱离现实,研究方向与部队需求脱节等问题,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研究方向相对坚持战斗力的标准还有提升空间

科学研究要“开门搞科研,加强协同创新,加强军民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前学科交叉融合力度相对偏弱;子方向在内涵上对寿命周期两端关注不足,对未来智能化空战和无人机发展支撑力度不够。新的形势和问题都使得航空宇航学科必须重新审视学科方向设置,赋予研究子方向新的内涵。这些都对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在新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机遇。军队调整改革让部队回归“能打胜仗”的主职。部队训练向准备打仗转变,训练难度和强度更加贴近实战。训练演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平时难以预见,也难以表现出来的新问题,比如飞机作战过程中发生战伤时,如何对战伤开展高效、准确的评估及修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之前没有遇到,更没有很好研究过的,如果能牢牢把握住这些贴近部队实战需求的机会,栓紧与部队备战打仗的纽带,必然会为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带来新动力,指明新方向,产生新机遇。

四、学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航空兵是空军的主体,而军用飞机是航空兵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和作战平台。随着新型军用飞机和各类新型保障装备不断研发、交付部队,部队必然对新装备的论证、使用和具体技术方面提出新的需求。军队院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就必须依托军用飞机与发动机平台,紧密对接装备发展和部队需求,从中找出新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军队院校研究生的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既有应届本科毕业学员,也有在职干部,还有无军籍的地方学生。不同类型学员的基础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因此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型学员的分类培养。如对应届毕业学员,本科阶段与部队接触很少,这时应充分考虑与部队实际需求对接,面向装备,面向训练等。这样既可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部队,在校基础打得牢,在部队的发展空间必然更大。针对在职干部学员,对装备和部队情况已经非常了解的情况,可以考虑安排针对部队急需解决问题的攻关课题,为其成长为部队需要的专家型人才提供环境。对地方生学员,毕业后大多仍将走上社会工作,则可以从事航空维修保障和基础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为其之后的就业和发展打好基础。

(二)建设新型高水平研究团队

编制体制调整之后,军校教员的主体开始由现役军人向文职人员转变。这时必须着力打造一支能担重任的文职人员队伍。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类培训和锻炼,着力提升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尽力吸引高水平地方人才加入文职人员队伍。其中也可以考虑向一些地方高校学习,以任期制的形式引进一些地方的高级人才,通过签订合同,对其工作业绩提出具体要求,加强人员的流动和激励,当然也应提供与其工作成果对应的待遇。

在团队建设中,一是要加大高端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梯队,形成符合科研转型、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二是鼓励中青年骨干在团队中独当一面,追踪学科前沿,积极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不断推动团队建设和发展,增强团队凝聚力。三是统筹规划,将年轻教员充实到各研究团队中,要求其积极融入团队,鼓励其承担关键技术攻关,勇挑重担,磨砺自身,加速成长,探索激励机制,树立我为团队、团队为我的良性循环导向。

(三)凝练贴近实战的研究方向

学科的研究方向必须结合装备平台的特点和备战打仗的实际,著力向以下三个方面聚焦。

(1)向武器装备的作战使用与论证聚焦。提出对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指标要求是军队院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但是只有充分了解未来战场的形势变化、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工业技术水平,才能对未来新装备的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才能做到将使用与论证挂钩,使论证更充分更符合实际。

(2)向武器装备高新技术聚焦。这是本学科具有传统优势的一个方面,可以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和龙头,集中力量,点状聚焦,继续深挖等离子体强化等传统优势项目,同时在飞机战伤评估与修理等作战急需的领域开发新的突破点。

(3)向装备在训练作战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聚焦。院校必须为部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院校必须关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必然可以发现一些平时不会暴露,难以发现的问题,这都有可能成为今后学科发展的增长点。

另外,一个研究方向的确定和发展,需要较长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围绕所确定的方向,抓住各个相关的基本点,最终穿成一根线,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保证力量集中不分散。

(四)着力打造高端实战化科研平台

学科要发展,研究成果要向实战聚焦,高水平实验室不可或缺。因此也必须加大投入,围绕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建设高水平顶尖实验室,保证实验条件上台阶、成规模,与实际装备同步发展。高水平实验室的直接表现是所拥有的实验设备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先进实验设备基础上产出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是学科建设的标志性产物,因此军队院校也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对研究成果申报各类奖励的支持,同时推动科研成果在部队的推广应用,并着力培养鼓励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这样才能确保学科建设一步一个台阶地不断向上发展。

(五)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合作水平

军队院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地方传统优势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吸取先进经验,加快发展速度。可以依托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在已有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将设备和课题向国内有关单位开放,发布指南;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与国内相关领域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联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吸引访问学者、博士后等流动研究人员来合作研究。

结语

军队院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承担着航空兵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和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重任。学科的水平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部队对装备的使用维护水平和克敌制胜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新的发展时期,学科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团队建设、将研究方向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等办法,相信军队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一定能够跃上新台阶,为实现“能打胜仗”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从航空航天先驱得到的感悟[J].科技导报,2014,32(11):15-20.

[2]陈黎.世界战斗机发展概况及展望[J].国防科技工业,2009(11):54-57.

[3]人民日报社.习近平致电祝贺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成功[N].人民日报,2018-10-20.

[4]王峰,曹喜滨,孙兆伟,等.航空宇航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0):146-149.

[5]黄建民.培养高质量军工领域工程硕士人才之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108-110.

[6]罗欢,冼海洲.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四个着力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57-60.

[7]邹年圣,魏蛟龙.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5):417-721.

[8]徐鹏,赵俊业,洪亚斌.新体制下军队院校教育实战化[J].國防科技,2018,39(5):126-128.

作者简介:安涛(1981— ),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工学博士,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飞行器设计、高等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学科改革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部队评价机制探析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混合式教学在军队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26所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1.2万名
“超学科”来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