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一曲肝肠断,谁解曲中沦落人

2022-03-22本玲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坊琵琶悲剧

本玲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被贬谪九江郡江州司马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浔阳江头夜送客”,正在主客双方“醉不成欢惨将别”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便有了与陌生的琵琶女因音乐而相见的际遇,更因这次邂逅,最终凝聚成耀眼的诗篇《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悲剧命运,笔者有这样的思考。

一、阶级出身的“原罪”,是琵琶女悲剧的渊薮

琵琶女成长于长安,在诗文中明确的介绍了她的籍贯:“本长安倡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并且更明确说“家在虾蟆陵下住”。

虾蟆陵,在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故此街名曰“下马陵街”。据说下马陵的来历与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有关。他因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和宣扬“大一统”思想以及提倡“三纲五常”而深得汉武帝器重。死后,汉武帝下诏为他修建陵墓,并在陵前建起董子祠供人凭吊。唐人韦述在《两京新记》中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皇帝尚且如此,臣子及董氏门生自不别说,渐渐地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官民,骑马乘轿者,凡途经董仲舒墓前,必下马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而来。又因关中一带的人们说话时“下(xi3)”“蛤(h1)”音相谐而传讹,后来当地人方言口语上也就把下马陵称作蛤(虾)蟆陵了。(据《唐国史补》)

《长安志》卷九也有类似的记述:“(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可见此地在当时即是歌姬舞妓聚居之地。

琵琶女的“家”极有可能不是一般人意义上的“家”,更有可能是她名落“教坊”,成为“倡女”,以京城为故乡之后所处的地方。

所以,琵琶女的真实身份应当是一个被纳入官署,以表演琵琶为业,供人娱乐的艺人。

根据以上所述,琵琶女出身极其低下,在我国封建社会,门第、出身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出身底层的人即使有很高的才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不可能达到事业的巅峰,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出身卑微本身就是一种“原罪”。这种“原罪”意识是阶级社会最大的、也是最劣,但却在社会阶层中顽固的存在着,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因之,琵琶女的悲剧是根深蒂固的,是不可能逃遁的。

二、倔强和自省,加深了琵琶女悲剧的内涵

琵琶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甚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姿容和天赋俱佳的琵琶女是幸运的,得到了名师的真传。“穆、曹”两位先生,不藏私心,不避传承,倾其所能,竭力教育,这个女孩子的天赋得到了充分挖掘,以至于年仅13岁就位列“教坊第一部”,作为老师,他们是幸运的。

但作为琵琶女来说,不仅不幸运,甚至是灾难的开始!

难以想象,一个13岁的女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成绩。苛刻的训练、内心的挣扎,她的倔强才是自己出类拔萃的根基。所以,琵琶女的执着、坚持,才是她成功的法宝,后天的努力远比先天的条件更加坚实。我们不清楚她这样做的深层原因,但绝对不是为了“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因为她自己对于这样的生活不喜欢,只是逢场作戏。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是琵琶女最深切而又悲情的控诉。再怎样努力,也摆脱不了自己作为“倡女”的地位,陪着达官贵人、花花公子,只能忍悲带笑,逢场作戏,除此之外,哪有所谓的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自我和自由。“等闲度”,其实就是在每一场寻欢作乐中,醉生梦死而已。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应当看作一个沦落风尘、自甘堕落的女子,在那样的背景和环境之下,她不得不把坚韧转化为温顺,悲伤转化为笑脸,内敛转化为谄媚。在酒醉之后找到寄托,在疯狂之后找到真爱!当欺骗都不需要借口,琵琶女终于知道,“等闲度”的悲痛远超讽刺!

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她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去来江口守空船”。外人看来,琵琶女的人生总算圆满。但对于一个还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感没有完全丧失于丈夫,不仅仅需要满足口实之欲的年老色衰的女子来说,这就是悲痛。她不愿意把悲伤隐藏,她借着沉沉黑夜用她熟悉的琵琶倾诉悲哀。

三、战争和动乱,是琵琶女悲剧的社会根源

“暮去朝来颜色故”,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年老色衰,人老珠黄是许多女子害怕面对的事实,但自然规侓如此,不能引发大家关于悲哀的共鸣。

“弟走从军阿姨死”,却藏着一个时代的隐忧与悲剧,诗人白居易正赶上了这个时代!“阿姨死”“门前冷落”“弟从军”,表面上看这三个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却表现出了盛唐到中唐的时局形势,以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千千万万人的人生命运。

唐朝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自此,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盛世,好几代人的努力在几年内一去不复返。李唐的国力由盛转衰,人口也开始锐减,这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唐宪宗削藩之战的历史大背景。宪宗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复大唐之威, 在元和新政初期有计划地任用了部分的勇武之士,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然后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削藩战争。

这就是琵琶女“弟走从军”的现实背景。没有人能够阻挡大唐王朝的车轮,不论它是走向胜利还是灭亡。但在王朝统治之下的子民,绝对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以个人之力来说,既不能推動,更无法阻拦,琵琶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教坊被拆除,树倒猢狲散,所有的亲人自谋生路。已经历尽沧桑的琵琶女早已流干了眼泪,冷眼看着亲人离开,甚至死去,她用哀莫大于心死的态度,看着自己走向死亡。

四、悼己与悼女的互文,“共鸣”使悲剧意义最大化

这篇优秀的诗文,是对琵琶女的事业悲剧的沉痛悲悼,感情沉郁悲愤,语句铿锵金石,寓意入木透背,在哀悼类诗文中绝对上乘之作。这篇诗作名为哀悼琵琶女事业悲剧,但从创作此诗的缘由来看,实为作者自己和琵琶女有同类的遭遇和感情,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有销魂夺魄的艺术魅力。在诗句排列和感情喷发上,琵琶女的超群拔俗的艺术展现,在语言陈述的背后实际蕴含了诗人的炽烈情感,琵琶女的炉火纯青的技艺,寓意着诗人政治上的崇高理想和追求。从这一点上来看,作者白居易哀悼琵琶女,实际上是哀悼他自己,悼技艺和悼政治形成了互文之势。从事业上两人同为“天涯沦落人”,从感情上达到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默契,这种来自心底的“共鸣”,使得《琵琶行》所呈现的悲剧意义,达到了最高潮,富有穿越时空的意义。

1200多年前,当诗人白居易突然闯进琵琶女的生活,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真诚的期盼、最平等的态度、最诗性的眼光,交结同情,交换理解,交流悲伤,千年不衰,感人至深,其奥秘也许在这里吧。

猜你喜欢

教坊琵琶悲剧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伟大的悲剧
盛唐时期教坊音乐教育研究
唐代教坊综述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窈窕淑女琵琶妹
唐仗内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问题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