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高校承载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和思考

2022-03-22魏书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北京高校

摘 要: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北京高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是“偉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党组织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延绵不绝的发展韧性和对党忠诚的红色品格,引领和发动青年学生投身中国革命事业,成为中国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先行者、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定践行者、民族解放事业的青年先锋队以及北平第二条战线上的重要后援力量。新时代,北京高校应强化标杆意识和政治责任,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坚守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关键词:北京高校;伟大建党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赋予其“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永恒价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北京高校不仅要有历史使命自觉,而且还要有时代责任担当。

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北京高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先进分子和有识之士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北京(北平)无疑是关键的酝酿地和面向全国辐射影响的风向场。因此,北京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策源地,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预备基地。近代北京,高校集中、报业发达、社会团体活跃。随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甲寅》《每周评论》等刊物和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中法大学、中国大学等北京高校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于民主、科学的新思想以及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探讨积极而活跃。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特别是在李大钊先生的大力推介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在这场运动中成为引领性的时代潮流。爆发于北京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以青年学生运动为先导,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北京成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策源地和起始点。

二是早期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才的摇篮。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前沿阵地,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条件,提供了革命活动的土壤。中共一大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的党员人数已发展到10余名,[1]占全国党员人数比例超过四分之一。1921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北京率全国之先成立地方委员会。中共一大以后,北京早期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纷纷到北方各地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北京成为北方的革命活动中心。截至1924年底,北京高校党员师生除参加上海中央的组织活动外,北方区成立的19个支部、3个地方委员会、1个县委,均由北京高校师生党员建立或通过其工作建立并开展活动。[2][3]

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地。党员和团员在北京高校的集中,促成了地方基层党组织在北京高校的建立。中共北京地委建立后至中共二大前,北京先后建立了四个党支部。分别是以北京大学的党员为主组成的中共东城支部(1921年)、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党员为主组成的中共西城支部(1921年)、以中法大学的党员为核心组成的中共西山支部(1922年)以及中共长辛店机车厂支部(1922年)。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北京最早在高校建立基层党组织,其中,又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起点。[4][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党组织的建设和贡献,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北京高校中的生动诠释

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其中,1928年—1936年统称为北平师大,1937年—1948年统称为师大)党组织建立后,引领进步师生坚守初心使命,秉持奋斗精神,发挥先锋作用,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作出了贡献。北师大因之被誉为“红色师范”,[6]“伟大建党精神”在其身上有着生动的折射和鲜明的体现。

一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先行者。“五四”运动前后,两高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涌现出了同言社、工学会、平民教育社、学生自治会、女权运动同盟等学生团体,出版了《工学》《平民教育》《文艺会刊》等进步刊物。1919年秋,李大钊开始在两高师任教,他以两高师作为一个基地,通过开设课程、发表文章、演讲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党团组织建设。[7]在李大钊同志的直接教导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缪伯英成为北京女子工读互助团的活动骨干,1920年10月,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团员、第一位女党员。受李大钊同志的影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北京高师)的魏野畴成为全国首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于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动下,两高师成为北京学生运动的一个活动中心,1922年的北京“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和纪念“五四”运动大会、1923年的北京 “施洋、林祥谦和‘二七’烈士追悼大会”均在北京高师举行。1925年,争取女子政治权益的“女师大风潮”持续长达一年之久。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两高师的范士荣、刘和珍、杨德群等壮烈牺牲。在两高师读书的党团员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各地革命活动的播火者。其中,缪伯英于1925年回到湖南开展革命工作,曾担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任妇委会书记、省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魏野畴回到家乡陕西开展党团组织建设,曾任陕西省军委书记,后参与皖北苏维埃政府的筹建,担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冯品毅到河南开封发展学生进步组织,1925年7月任开封地委委员;贺凯参与创建了山西定襄县第一个党组织;黄道回江西参加革命,是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始人之一,曾任闽赣省委常委、省委书记等职;赵世兰赴湖北开展党的工作,1927年任中共武昌市委妇委书记、湖北省委秘书;彭涟清于1927年底被派往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在武汉、上海从事革命工作;邵式平到江西参加革命,曾任陕北公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副校长;楚图南先后赴安徽、云南、东北开展组织发展和革命工作。由两高师酝酿的革命火种通过他们广泛传播。

二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定践行者。国民革命失败后,因奉系军阀张作霖的血腥屠杀、国民党政府的残酷镇压、叛徒出卖以及党内“左”倾错误等影响,北京(北平)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不稳定、不健全的艰难时期,北师大党组织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1927年,李大钊英勇就义,北师大的学生党员谢伯俞和吴平地随同入狱并遇难。1930年8月1日,中共北平市委在北平师大组织集会,纪念“八一”国际反战日,因组织暴露,不少党员被捕。[8] 1932年12月13日,同在北平师大任教的许德珩、马哲民、侯外庐等教授被国民党当局以共产党嫌疑传讯逮捕,北平师大学生党员发起营救活动,32名进步学生被教育部密令开除。在1930年的“援助留日被捕同胞”、国际反战日活动,1931年的反对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南下示威以及此后的援助国民革命军抗日活动,1931年后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抗日主张等活动中,北平师大师生都表现出了坚贞不渝贯彻党的指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1934年11月,北平师大党支部书记王汉章和部分党员学生被捕,党组织陷入瘫痪。尽管如此,左翼团体如反帝大同盟、社联、左联、教联、世界语联、互济会、读书会在北平师大纷纷涌现,北平师大随之成为左翼文化团体的重要活动基地,从中涌现出一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革命文艺创作、联合各界群众发动抗日救亡的先进分子。他们中既有《资本论》的翻译者侯外庐、陈豹隐,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作者公木,北方左联机关刊物《北方文艺》《北方文学》《文学杂志》的编辑王志之,还有“话剧皇后”叶子。

三是民族解放事业的青年先锋队。在呼吁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师大毕业学生党员周小舟、后并入北师大的辅仁大学的学生党员彭涛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后,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学生发出“到工人中去,到农村中去,到士兵中去,到游击战争中去,到民间去”的号召。[9]平津学联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北平师大学生姜文彬担任了宣传团的副总指挥,曹国智将宣传团改名为“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提议、杜书田草拟的“发动全民抗日,争取民族解放,是青年人的历史使命”的发言提纲,被中共北平市委采纳。1936年2月1日,南下扩大宣传团在北平师大文学院召开团员代表大会,宣告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立。大会决定,设立总队部为“民先队”领导机构,北平师大学生敖白枫任总队长,王仁忱任宣传部长。民先队的成立与活动,把北平乃至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推上了一个新阶段。随后成立的北平师大“民先队”分队,在一年的时间里,发展队员达150多人,成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得力助手。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师大师生包括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一部分走上抗日前线,一部分留在北平开展地下斗争,一部分随校西迁。其中,杨秀峰先生投笔从戎,率领一批党员、民先队员和学生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被誉为“红色教授”。张郁光教授赴山东参加抗战,曾任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在聊城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在师大走上前线的学生中,王文彬、张仁槐、蒋弼、姜化邦等牺牲。1935年以来,随着北平民族武装自卫会师大分会的建立,师大党组织得以恢复。1937年2月,中共南区区委撤销,师大成为区域中心支部。周小舟、王仁忱、林一山、陈希愈先后任支部书记或中心支部书记[10]。西迁办学期间,在师大北平原址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也先后有多名师生加入党组织,开展地下活动。

四是北平第二条战线上的重要后援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师大党组织的发展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2月,北平的师大地下党支部建立。1947年11月,师大南系党支部建立,1948年12月,师大地下党组织南系和北系合并。[11]在师大党组织的引领和推动下,广大进步师生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政令要求,在“第二条战线”上开展爱国民主运动。针对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收复区中等以上学生甄审办法》,1945年10月,中共地下党团成立北平临大、北大、师大校友联合会,北平高校先后在师大召开了4次反甄审大会,反甄审斗争最后取得胜利。1946年12月,发生了驻华美军强奸北大学生的“沈崇事件”,师大、辅仁大学、北大等数万名学生举行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1947年,国民党在统治区大肆发行钞票、严酷镇压民主进步人士,师大和北平各大专院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8年4月9日凌晨,国民党特务、军警襲击师大,捣毁学生自治会办公室,抢劫财物,毒打学生,8名学生被特务架走,数十人受伤,史称“四九”血案。为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师大学生自治会组织“四九”血案请愿团,教员全体总罢教,他们“反迫害,要自由”“反独裁,争民主”的呼吁得到了北平各高校以及天津学生的声援。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为避免师大财物遭到破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师生进行了护校斗争,使得师大完好无损地由人民政府接管。

把坚守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到立德树人工作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高校应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抓起,用实际行动和扎实工作坚守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其中,北京高校要发挥区位优势,用好红色资源,起到标杆作用。

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大学首要的政治责任,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传承和体现。在当前形势下,首先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到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办党和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的信心和决心,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中,落实到师生党员身上。

二是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决定着大学的性质和宗旨。中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既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本土关怀,要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关系,处理好“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关系。高等教育坚守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要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政治红线。北京高等教育资源密集,“双一流”建设高校多,示范效应大,坚守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建好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在“教育强国”服务和贡献方面走在前列。

三是将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列入思政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载体,课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全程实践、综合实践。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教育中的主流价值和核心内容。在课程建设上,要尽快把编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政教材提上日程,使伟大党建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育人实践上,要把伟大建党精神通识化、具体化,使承载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进入日常生活、嵌入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37.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66.

[3][4][10]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1—198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6,92-124.

[5]周良書.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51.

[6]魏书亮,姜文.高校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J].北京教育(高教),2021(7):59-62.

[7]张静如.李大钊和北京师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6):17-22,28.

[8]陈大白.中国共产党北京高校历史纪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13.

[9]凯丰.在震荡中的学生[EB/OL].(2007-04-16)[2022-01-21].http://www.gqt.org.cn/695/gqt_tuanshi/gqt_ghlc/his_wx/his_wx_1932_1941/200704/t20070416_18506.htm.

[11]张启华,等.冲破黑暗 迎接黎明—北平师范大学地下党斗争的一些回忆[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平地下党斗争史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50-12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sdjzdx202203231317

猜你喜欢

北京高校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率研究
北京市大学生第二外语学习情况调查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科研人力情况
北京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孤岛现状调研
民族健身操在北京高校的推广研究
北京高校研发状况
2008奥运北京高校印象